中外记者招待会中口译员的角色定位

2009-08-17 03:34栗文达赵树旺
新闻爱好者 2009年13期
关键词:中外记者口译员招待会

栗文达 赵树旺

中外记者招待会面向的是来自不同国家的人群,故而口译员在其中扮演着必不可少的、至关重要的角色。翻译一旦出现问题,大则有损国家的形象和利益,小则出现笑话和纰漏。因此,口译员在记者招待会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对交际过程有一定程度的影响和控制。

那么在中外记者招待会中口译员发挥着什么作用,扮演着何种角色,如何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呢?

一、信息的传递者

口译是“一种综合运用视、听、说、写、读等知识和技能的语言操作活动”,译员必须对原语进行听辨、理解、记忆、分析、语言代码转换,然后用译入语表达出来。也就是说,口译作为一种跨文化的交际活动,在整个过程中,语言符号转换只是手段,真正的任务却是意义再生,使信息得以传递。所谓意义就是发言者“想表达的内容,他想通过所讲的话让别人明白的东西”。也就是说口译的目的是要让听话人当场完全理解所传达的信息。译员要考虑到译语措辞不能艰深费解,风格不可繁琐晦涩,译语必须明晰畅达,通俗易懂。由于听话人对难度和长度只有一定的承受力,口译员要照顾这种承受力,其译语难度和长度的选择应适合受众的接受力。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几个实例来加以印证。

在2008年3月18日举行的记者招待会上,温总理在回答中外记者提问时引经据典,前后有9次之多。在回答凤凰卫视记者的提问时,温总理先后使用了三句引语。

温总理:5年已经过去了,行事见于当时,是非公于后世。历史是人民创造的,也是人民书写的。……5年前,我曾面对大家立过誓言,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趋避之。今天我还想加上一句话,就是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

三句引语分别出自《明太祖宝训》、林则徐诗《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及《宋史·王安石列传》。译员虽身处巨大的现场压力之下,却不拘泥于汉语的形式,而是根据交际需要,把温总理所要传达的对国家对人民的满腔热忱准确地用英语表达了出来。

译员:Fiveyearshavepassed.Whatonedoes nowwill befairlyjudged byhistory. Historyiscreatedbypeopleandwrittenbypeople……Fiveyearsago,front of a similar audience,I made a promise,which is also my motto,that one should uphold his countrys interest with his life;he should notdo things just to pursue his personal gains and he should not evade his responsibilities for fear of personal loss. Today,Id like to add a few more lines. One should not fear changes under the heaven,and one should not blindly follow old conventions and one should not deterred bycomplains of others.

再如在此次记者招待会中,美国有线新闻网(CNN)的记者问道:“I want to askaquestionabouttwoissuesthatbeginwiththeEnglishletterT.OneisTibet……The otherquestionisTaiwan.”这个问题具有很鲜明的英文特色,即“Tibet”和“Taiwan”两个单词都是以字母T开头的,故而有“以英文字母T开头的问题”一说。当时的现场口译员将这个问题译为:“我想提出两个问题,这两个问题都涉及英文字母‘T开头的问题。一个就是Tibet,西藏问题……第二个问题是台湾问题。”这种处理方法重复一下西藏的英文以期使听众能够更好地理解前一句话。但是对于中国的听众而言这种说法是需要加以分析才能领会的,很有可能带来困扰,进而会影响到对整个问题的理解。从信息传递的角度考虑,此句不妨就直接译为“我想问两个问题,一个是西藏问题……第二个是台湾问题”。所以口译员要时刻谨记自己的角色——信息的传递者,让自己掌握的两种语言和知识在口译过程中得以灵活运用,从而能够顺利完成记者招待会所要求的信息传递任务。

二、文化的沟通者

语言是文化、社会、传统和历史的表达,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表现形式。美国语言学家萨丕尔曾经说过,文化可以解释为社会所做和所想的,而语言则是思想的具体表达方式。记者招待会面对的是各国记者和受众,他们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文化差异无处不在。在信息传递的过程中,信息在一种文化背景下进行编码,而在另一种文化背景下进行解码,译者在其中起着桥梁作用。在跨文化交际中,人们往往倾向于借助母语的语言规则、交际习惯、文化背景及思维方式来表达思想。也就是说,语言的文化差异,语义的民族性可能导致跨文化交际中的信息差(说话人表达的和听话人的信息不一致),从而影响言语交际。

在实效性的前提下,面对不可预测的交谈话题,文化背景信息,口译员必须具有较高的跨文化意识,把握文化差异,才能使受众有效地领会来自另一文化领域的信息。如果没有敏感的跨文化意识,口译员就无法将说话人所要表达的信息准确生动地传递给受众,也就不能很好地实现其作为沟通语言文化桥梁的作用。持不同语言的人通过口译这一桥梁进行交际时,如果口译出现失误,就会导致跨文化交际的失败或中断。仍然以2008年温家宝总理的记者招待会为例。在回答台湾记者有关提问时,温家宝总理引用了两行诗句。

温总理:我是一个爱国主义者,我脑子里总是在想,“一心中国梦,万古下泉诗”,“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

译员:I am a patriot,and I am always thinking about this line that we have always longed to see a reunified China,as this is reflected in the old poet Xia Quan,shared by all our people in this country.As lines of a poem go that weremain brothers after all the vicissitude,lets forgot our old grudges when smiling we meet again.

其中后一句引语出自鲁迅的《题三义塔》,原是鲁迅先生为表达对中日友好的殷切盼望而作,此时引用借以表达对台湾同胞的思念之情十分贴切。译员也根据前后语境,抛开原文束缚,简明达意。而前一处引语是宋末诗人郑思肖《德佑二年岁旦》中的两句,旨在表现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和渴望祖国统一的愿望。“下泉”典出《诗经·曹风》,诗歌以寒泉浸草来比喻曹国局势艰危,抒发对太平之治的怀念和渴盼。译员由于不熟悉这个典故,将“下泉诗”直译成“诗人下泉的诗”。此例反映出口译员不仅应具有训练有素的语言文字驾驭水平,还必须有较强的跨文化意识,对于文化意味浓厚的信息要进行灵活处理,才能够跨越文化障碍,真正起到文化沟通者的作

用。

三、外交的参与者

一场中外记者招待会的口译任务就等同于一场外交翻译。中外记者招待会中的口译员既是外交官,又是翻译。“外交口译”是指以外交为核心的对外事务范围内的口译。外交口译的内容政治性强、政策敏感度高,它代表着上自国家,下至单位及个人的态度倾向。我国领导人的对外表态、外交或外事文件中的用语等是国家方针政策的体现,往往涉及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关系到国家的政治、安全、经济、军事利益的得失,关系到地区乃至世界形势是稳定还是动乱、是紧张还是缓和的大问题。我国领导人在对外表态时大都经过深思熟虑、反复推敲,因而译员能否准确地翻译出来,在外交事务中关系重大。在涉及我国主权、领土完整和国家独立等原则问题上,没有丝毫松动和灵活的余地。在我们的翻译工作中经常会碰到大陆、台湾等提法。当人们说到大陆、台湾时,我们不应译为:mainland China,Taiwanese China,Taiwan(China),而应译为:the mainland of China;Chinas mainland;Taiwan,China;Taipei,China;Chinese Taiwan。翻译这类词语,关键是要表明大陆和台湾都是中国的一部分。

再如西藏问题。在2008年温总理的中外记者招待会中,美国有线新闻网的记者在问到西藏问题时提到:There is turmoil and violence in Tibet.And China is accused of cracking down on peaceful demonstrations there.The Dalai Lama calls it a culturalgenocide.最后一句话中,这种表达表面上看是比较中立的,但是如果口译员按照字面译成“达赖喇嘛认为是文化灭绝”,就会出现立场问题。现场口译员的译文如下:我们知道最近在西藏发生了骚乱和暴力事件,有人指责中国镇压了和平的示威游行,达赖也指责中国在进行所谓的“文化灭绝”。这句话的翻译体现了口译员清晰的外交意识。

由此可见,在外交口译中,信息的传达不是简单意义的阐释。外交口译主题的严肃性、语言的敏感性及内容的特殊性要求口译员必须在短时间内吃透原语的深层含义,在此基础上,谨慎选词造句,高度重视外交翻译的特殊要求。

由上述分析可见,一场中外记者招待会中,口译员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他既是信息的传递者,又是不同文化之间的沟通者,同时又是国家外交事务的参与者。这就要求口译员必须具备相当高的双语语言能力和跨文化意识,同时还要具备坚定的外交立场和清晰的外交意识,才能保证在中外记者招待会中圆满地完成交际任务。(本文为2008年度河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项目编号:SZ080916)

参考文献:

1.胡文仲:《跨文化交际与英语学习》,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年版。

2.王德春:《语言学与文化》,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

3.徐亚男、李建英:《外事翻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8年版。

4.任小平:《外交口译的灵活度》,《中国翻译》,2000(5)。

5.吴小力:《记者招待会的口译和释意理论》,《中国科技翻译》,2007(2)。

6.赵军峰、蒋楠:《论口译者的跨文化意识》,《中国科技翻译》,1998(2)。

(栗文达为河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翻译系讲师;赵树旺为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

编校:杨彩霞

猜你喜欢
中外记者口译员招待会
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
习近平等二十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
基于谈话“参与框架”的法庭口译员角色研究
浅谈口译译员的知识基础
论口译员必备的素质
待在“箱子”里的口译员
十九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
李克强答中外记者问
蛇开记者招待会啦!
请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