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莹
提要本文以高中教育分流为视角,分析文化资本对教育分流的影响,认为我国社会阶层产生的文化屏障现象影响了高中教育分流的方向、层次,低收入家庭的子女在分流中得到了不平等的机会,提出了减少阶层差异对教育分流负面影响的对策。
关键词:阶层差异;教育分流
中图分类号:G52文献标识码:A
一、教育分流与社会分层相关研究
社会学家布迪厄曾经关注过文化屏障现象,他在文化屏障与教育的作用之间做了分析,确定了文化资本和社会再生产之间的关联。经济支配阶级能够根据其通向高等教育的途径证明自身的优越性,使其处于上位的位置合法化。而从属阶级的成员不仅受到物质方面的约束,在高等教育的机会面前也是处于劣势的。社会不平等体制的种种事实也因此得以合法化。在这种情况下,人们为了能获得向上社会流动的机会和资本,教育的作用在现代社会中显然是越来越重要了。
二、我国目前的社会阶层结构状况
我国社会的分层状况由过去的所谓“三大差别变成了更多更大的差别。仅从收入看,现在社会可以大致地分为高收入群体、低收入群体和需救济群体。在高收入人群中,已经不乏私人财富逾千万元者甚至更高。而贫困阶层也明显分化出来,农村目前至少有数千万人口尚未解决温饱,他们成了“需救济群体”。依据以职业分类为基础,以组织资源、经济资源和文化资源的占有状况为标准划分社会阶层的理论框架,中国当代社会阶层可以分为十类:国家与社会管理者阶层,所占比例为2.1%:经理人员阶层,所占比例为1.5%;私营企业阶层,所占比例为0.6%:专业技术人员阶层,所占比例为5.1%;办事人员阶层,所占比例为4.8%;个体工商户阶层,所占比例为4.2%,但实际人数比登记的要多;商业服务业员工阶层,所占比例为12%;产业工人阶层,所占比例为22.6%;城乡无业、失业、半失业者阶层,所占比例为3.1%,目前其数量还在不断增加:最后一个阶层是中国规模最大的阶层——农业劳动者阶层,这个阶层几乎不拥有组织资源,所拥有的文化资源和经济资源也低于上述所有阶层,在整个社会阶层结构中的地位较低。
三、我国目前的社会阶层差异对教育分流的影响
有人从对学生父母职业(社会资本)和受教育程度(文化资本)的角度,调查其子女在学校的分布时发现:中高阶层家庭子女约60%在重点高中,低阶层家庭子女约60%在非重点高中。下面就以高中阶段的分流为例来具体说明我国社会阶层差异对教育分流的影响。其主要表现有:
第一,重点中学制度制造着学生等级。在基础教育重点学校制度下所建立的重点高中,既体现着地方政府的政绩,又可以满足中高阶层子女享受“优质教育”的需求。不断加大的学校两极分化造成了“择校热”的土壤,高昂的择校费则为重点高中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2002年全国共有中学9,088万所,其中约2%为省市级重点学校,社会的择校行为主要发生在这类少数学校,因为它们垄断了全国高中的所有优质资源。
重点学校制度加大了各阶层的差距已成事实。据对6座城市重点高中的调查,高中级管理和技术人员子女占的比例为:兰州63.3%、宁波58.0%、北京57.3%、内蒙古赤峰51.2%、河南安阳46.0%、湖南衡阳41.9%,呈现出明显的精英特征。而在赤峰的非重点高中,工人、个体经营者、下岗失业者等弱势群体子女占的比例高达70.7%。
第二,获得高中教育机会存在不公平。如何进入普通高中(尤其是重点高中),是考察教育公平状况的重要视角。被调查的10座城市的40余所高中,约有80%的学生是通过了考试录取线进入的;约有20%的学生是考分偏低交了择校费进入的,其中城市重点高中的择校生比例最高,比如北京为25.2%;在考分偏低的学生中,动用社会关系进入的学生约占13%。尽管教育部对高中择校早有“三限”(限分数、人数、钱数)的严格规定,其中择校生比例上限为10%。但被调查的所有城市高中的择校生比例均有突破,比如广东湛江为21.5%、苏州为21.6%、兰州为23.1%、重庆为30.4%,最高的安阳达到了39.7%。而通过社会关系进入高中的比例,在湖南衡阳和山东菏泽均超过了10%。
从不同家庭进入高中的途径分布看,农民家庭的学生多数只能靠分数上的优势上重点高中,因而通过考试的比例最高;拥有更多经济资本和社会资本的家长可凭借这些优势来弥补分数的不足,因而通过交择校费和疏通社会关系入学的比例,私企业主最高,中高管理层次之。对大多数家庭而言,子女上重点高中越来越成为一种“奢侈”的追求。
第三,低收入家庭为子女上高中却步。根据实际调查,择校学生比例普遍大大超过了当地政府规定的上限。比如,赤峰市规定“高中择校生比例不得超过30%,择校生的录取分数要控制在计划内招生最低录取线以下100分以内”。而在2003年该市高中录取的择校生超过半数,其中重点高中择校生比例更在60%以上,每生三学年择校费9,600元。江西省2004年在大幅度提高了择校费标准后,其中最高档次每生三学年择校费为3万元。将高昂的择校费明码标价,表面上看任何人都可以争取享受优质教育的机会,实际上已使许多低收入家庭望而却步。
四、减少阶层差异对教育分流负面影响的对策
首先,应把教育公平作为教育公共政策的基本价值。在教育总量不断扩大的情况下,特别需要保护弱势阶层的受教育机会。政府要在减少教育差距、增进教育公平上承担主要责任,通过制度改革和政策调整,克服那些明显损害教育公平的制度性因素。把不人为地制造差距和扩大不公平,作为衡量政府行为的底线。
其次,应改善高中教育阶段的城乡差距。在农村高中学校的布局调整、招生、收费政策方面,要改变以城市为中心的价值取向,从农村学生的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地举办适合农村需要的教育,以帮助更多的农村学生获得接受高中教育的机会。在城市和经济较发达的沿海地区,应考虑推行城乡一体化的高中教育,取消教育资源配置的城乡之别,使城乡学生享受平等的教育待遇。
最后,应从根本上改变教育资源配置的指导思想。政府要对高中实行公平的财政政策,在资源配置上向弱势地区、弱势学校倾斜,即扶贫而不是扶优,以改善正在扩大的阶层差距。在普通高中之间实际存在巨大差距的情况下,应遏制严重的择校热,增加接受优质教育的公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