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非会计专业课程教学内容改革探讨

2009-08-17 09:53赵家凤
职业教育研究 2009年8期
关键词:高职教育改革

摘要:对高职非会计专业会计课程的教学内容及体系进行改革是大势所趋。非会计专业会计课程内容的非学科性、非职业性及非基础性的特点,决定了其教学内容改革应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是从面向会计信息的加工者转为面向会计信息的使用者;二是从教会学生如何加工和生成会计信息转为发展学生获取和应用会计信息的能力,以此为基础建立起非会计专业会计课程内容的新体系。

关键词:高职教育;非会计专业;会计课程;改革

非会计专业会计课程教学内容改革的必要性

高职非会计专业指高职院校中除会计、审计及财务管理等专业以外的经济、管理类专业(为叙述方便,以下简称非会计专业)。会计课程对非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有着重要的影响。非会计专业会计课程的教学,目前普遍采用会计专业基础会计课程的内容和体系。对非会计专业会计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改革是必要的,这是因为:

第一,非会计专业的会计教育具有特定的专业能力诉求。高职教育的一个重要特点是以职业能力或技能统领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高职教育层次的会计专业与非会计专业不仅在培养目标上存在明显的差异,而且在会计教育上具有不同的专业能力诉求。会计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会计专门人才,即“会计信息的加工者”,非会计专业是培养其他经济管理人才,即“会计信息的使用者”。两类专业都包含会计教育,但对会计教育的能力诉求不同。会计专业会计教育的能力诉求是通过系统的会计教育培养学生会计信息生成和加工能力或技能,而非通过一门会计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理解和利用会计信息的能力。在会计专业的会计教育中,会计课程不仅提供给学生会计学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如何准确地生产和加工会计信息,特别是发展从事专门会计工作所需的职业判断能力,教会学生“如何做会计”是会计课程的任务。而在非会计专业的会计教育中,学生学习会计课程的目的不是为了今后从事会计信息的生产和加工,即“如何做会计”,而是学会获取和运用会计信息系统提供的会计信息,培养利用会计信息进行经济管理决策的能力。所以,会计课程在非会计专业教育中的培养功能可以概括为:通过对会计基本知识的学习,着重发展学生获取和运用会计信息进行经济决策的能力,使学生成为具有主动性和分析、辨别能力的会计信息使用者。

第二,新《会计准则》对会计课程教学内容的影响。在教学内容上,新会计准则对会计课程内容的总体影响主要有两个方面:(1)会计目标的调整。新会计准则明确提出了向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提供会计信息的目标,要求在充分披露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相关信息的基础上,反映其受托责任并有助于经济决策,从而为会计学内容的改革指明了方向。(2)以会计确认、计量及报告为重点内容。过去的会计制度重记录与报告,轻确认与计量,与此对应,会计教学内容偏重于会计的账务处理(记录)。新会计准则更加重视确认、计量及报告,这意味着会计课程教学内容应将重点从以往的会计账务处理转到会计要素的确认、计量及报告上来。

第三,会计电算化技术快速发展和成熟。随着会计电算化技术的发展和成熟,会计记录内容变得简单,这就使会计课程的教学重点能够从传统的账务处理程序转移到会计理论与会计政策的理解和运用上,有助于提高学生理解会计信息的能力。

非会计专业会计课程教学内容的重新定位

目前,非会计专业开设会计课程使用的教材与会计专业学习会计基础使用的教材相同,主要是以复式记账原理为核心,介绍设置账户、借贷记账法、登记账簿、成本计算、财产清查、审核与填制会计凭证、编制财务会计报表等七个主要会计核算方法。这一内容体系的局限性是明显的,集中表现为会计课程内容与非会计专业会计教育特定的能力诉求相背离。会计课程传统教学内容只有技术性的方法,缺少内涵丰富的会计要素确认、计量等知识内容,这对于有后续专业会计课程的会计专业学习或许是必要和科学的,却不符合没有后续会计课程的非会计专业会计学习的能力诉求,会计课程教学内容与特定能力要求的知识结构相背离。传统会计教学的实际效果只能是培养了学生的加工处理会计信息的能力,使学习者成为一个会计信息的初级加工者,而学生获取与运用会计信息的能力明显不够,这就偏离了非会计专业的培养目标,导致相关教育资源的浪费。

非会计专业会计课程内容的合理定位,关系到非会计专业会计教育特定能力诉求的顺利实现。作为会计专业的基础,《会计基础》课程一是为各会计分支理论体系奠定基础,二是为会计专业学生继续学习各专业会计课程提供最基本的会计技能与规范。这两个方面的作用和任务是由会计理论体系的客观要求及会计专业培养目标所决定的。但如果因此对非会计专业会计课程的内容作如此定位,就显得似是而非了。非会计专业会计课程内容不应定位于会计学科体系及会计专业所要求的基础层面,是由非会计专业会计课程的三个方面的特点决定的。

第一,非会计专业会计课程的非学科性特点。会计专业的《基础会计》课程是会计学科体系的一个重要和必要的组成部分,没有这个基础,会计学科体系就不完整,因而具有学科属性。非会计专业独立开设的会计课程并不是作为会计学科的必要组成部分而存在,不是服务于会计学科体系的完整性,而是因非会计专业相关能力培养的需要,将特定会计内容进行组合而成的知识模块,具有明显的应用性特点。从应用性角度来看,非会计专业的会计课程必须突破会计学科体系给会计课程规定的内容与结构,即会计课程教学内容的设定会大大超出传统的《基础会计》教学内容的范围,而要将会计信息使用者需要的会计知识整合到这门非基础的会计课程中来,只有这样,才能较好地发挥会计课程在非会计专业人才培养中的教育功能。

第二,非会计专业会计课程的非职业性特点。《基础会计》课程在会计专业教育中除了具有会计学科属性外,很重要的方面是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可以让会计专业学生掌握基本的会计操作技能,学了《基础会计》的学生可以从事基础性的会计实务工作,因而具有会计职业属性。而非会计专业的会计课程是为培养经济管理专业学生获取和应用财务信息的能力而开设的,并不要求学生以会计为职业。从非会计专业会计课程的非职业性角度看,非会计专业会计课程的教学内容不能局限于传统的以借贷记账法的使用为核心,加上会计凭证、会计账簿等会计业务和会计工作组织的会计职业性内容,甚至不能以此为主定位会计课程的教学内容,而是要增加从事经营管理工作获取和应用财务信息必需的内容。

第三,非会计专业会计课程的非基础性特点。会计专业教学中的《基础会计》课程是会计专业教学计划中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无论从学科层面、职业层面还是会计知识学习层面都具有基础性。非会计专业的会计课程虽然也被视为专业基础课,但却不是学科上的基础、会计职业上的基础及会计知识学习上的基础,其基础地位是经济管理业务能力意义上的基础,而且经济管理能力与会计能力在内涵和外延上具有明显的区别,不能混为一谈。非会计专业会计课程的非基础性特点,决定了会计课程的教学内容不是有关会计学科体系、会计工作及后续会计专业知识学习等会计基础知识和会计技能的集合,而是以获取和运用财务信息为取向的会计学知识的组织和运用,其目的是培养经济管理能力。

非会计专业会计课程的非学科性、非职业性及非基础性特点,决定了非会计专业会计课程教学内容在具体定位上应实现两个根本转变:一是从面向会计信息的加工者转为面向会计信息的使用者,会计信息的加工者与会计信息的使用者对会计课程内容有不同的要求;二是从教会学生如何加工和生成会计信息转为发展学生获取和应用会计信息的能力。虽然两方面都涉及会计信息系统,但与会计信息相关的能力取向明显不同,从而对会计内容的组织和结构安排有不同的侧重。也就是说,非会计专业会计课程的内容应体现出使用会计信息和发展获取及运用会计信息的能力这两方面的要求。它既不是会计学科的一个组成部分,也不是会计的基础,而是从非会计专业的教学目标出发,开发设计出来的有特定内容和体系的、理论与实践融于一体的课程。

非会计专业会计课程教学内容的改进设想

对高职非会计专业的学生而言,会计课程是按一个学期的课程安排的,没有后续的会计专业课。要在一个学期的会计课程中使学生掌握基本的获取和运用会计信息的能力,涉及会计课程教学内容的逻辑体系、教学方法的运用、案例的选取及教师的授课水平等因素,需要众多因素的整体配合,其中,教学内容的安排是课程目标实现与否的决定性和基础性因素。高职非会计专业的会计课程,不应是《基础会计》,而应是培养会计信息使用者获取和运用会计信息能力的课程,因此,称其为《会计学》更为恰当,更能反映这门课程的主旨和特点。从《基础会计》到《会计学》,不仅仅是会计课程名称的简单变换,而是从名称到内容的实质性变革。与《基础会计》相比,《会计学》除了面向会计信息使用者之外,还以使学生成为具有主动性和分析辨别能力的会计信息使用者为立足点和出发点。《会计学》课程教学内容的创新设计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大幅度压缩和简化会计技术方法。非会计专业现行会计课程采取的是与以会计专业作为学科基础的会计课程内容相同的体系结构,主要讲授与加工会计信息有关的记账、凭证及账簿等技术方法,这对于以会计信息使用为目标的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学生没有太多的实际意义,所以,应大幅度压缩和简化,到一般了解的程度即可。

第二,财务报表要素的确认、计量、报告及分析应作为《会计学》课程的主体教学内容。非会计专业的学生理解会计信息主要通过对财务报表要素的确认、计量的理论与政策的认识,而应用会计信息则主要通过认识和掌握财务报告与报表分析的各个环节,这是传统的《基础会计》课程所没有涉及的。

第三,就财务信息的完整性而言,与成本有关的会计信息也是企业内部经营管理者所关心的,应该成为会计课程内容的一个组成部分。

第四,会计课程教学内容的安排应有利于学生形成获取和运用会计信息的能力。因此,总体上应先简单后复杂,由浅入深,在会计循环知识的基础上,注重财务报表要素的确认与计量、财务报告与财务报表的分析等内容。

参考文献:

[1]张先治.财务学科定位与发展研究——基于会计学科定位的思考[J].会计研究,2007,(6).

[2]葛家澍,余绪缨.会计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3](美)罗伯特·F·迈格斯,等.会计学[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

[4]权英淑.谈非会计专业会计教学改革[J].广西会计,2003,(12).

作者简介:

赵家凤(1964—),女,安徽凤阳人,安徽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企业财务会计。

(本文责任编辑:王恒)

猜你喜欢
高职教育改革
THE XIAOGANG EXPERIMENT
人文主义视野下的高职教育研究
一图读懂供给侧改革
浅析高职院校学生厌学现象及应对措施
论高职生未来职业发展
改革创新
改革创新(二)
“改革”就是涨价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