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构筑我国农职院校教育与科技服务一体化工作体系,对完善我国农职教育与农村科技服务体系,提高农业教育与科技服务工作的质量和水平具有重要作用。本文介绍了这个体系的基本建设构想,阐述了其优势和实现的可行性。
关键词:农职院校;科技服务;一体化;农业教育
农业发展的根本出路在科技、在教育。保证13亿人口粮食安全,推进农村改革,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坚持科教兴农战略,构筑和完善有质量的农业教育与科技服务体系。推进农业发展就要特别解决好中高等农职教育发展问题。当前,全国农业教育特别是中高等农业职业教育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境,突出表现为招生难、办学难、就业难。由于办学困难,相当一部分农职院校转型或消亡,农职院校形成一股改校名、改系(学院)名、改涉农专业名,压缩涉农专业招生或撤销涉农专业,向非农方向办学发展的局面。维护、延续及利用好现有农业教育资源已成为了当务之急。
“农科教结合”解决农职院校发展和科教兴农问题
“农科教结合”是国内外解决农职院校发展和科教兴农问题的基本策略与成功模式。发达国家通常都是采用农业教育与科技推广工作一体化体系。在西方国家的大学,通过给每个农业教师指定不同的教学、科研和推广职责来实现教育、研究和推广的紧密结合。美国则由农业部出面协调,以各州农业院校为主体,实行农业与科技、教育的结合。1995年通过《哈奇法》修正案,对农业院校要求建立农业试验站和推广站,建立以农学院为核心的“农科教相结合”的“三位一体”组织模式,并对学校农业科技培训、推广工作的组织协调和经费问题都作了规定。
杨凌是我国唯一的国家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1999年9月,经国务院批准,杨凌10家农业科研教学单位合并组建了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杨凌职业技术学院两所高校,探索建立“政府推动下、以大学为依托、基层农技力量为骨干的农业科技推广新模式”,开展农技培训5万期,培训农民400万人次,受益农民100万人次;推广农牧新品种40多个、农业先进实用技术100多项,产生社会经济效益240多亿元。杨凌职业技术学院探索形成了技术服务型、基地示范型、专家大院型、科技包村型、企业带动型五种农业类高职院校产学研合作教育的新模式。学校初创时“服务社会”的理念已传承发展成为今天的“科研强校”办学特色。如今,“杨凌”已成为世界农业领域的知名品牌,在其中,农业院校发挥了重要作用,学校自身也得到了长足发展,而坚持人才培养与科技服务相结合办学理念是一条重要启示和经验。
农职院校人才培养与科技服务一体化体系建设的基本构想
长期以来,我国农职院校在贯彻“农科教结合”方面,一直没有形成合理的机制,没有找到有效措施。原因是一直没有解决好如何具体结合的问题。
科教一体化体系模式构想及其核心内容借鉴国外模式和国内经验,建立我国农职院校农业教育与科技服务一体化工作体系(以下简称科教一体化体系),基本构想是:政府主导,以农业教育架构为依托,把农村科技服务工作纳入农职院校工作中,科学定位,合理分工,突出优势,“坚持一个根本方向,两项职能结合,构筑一套体系”,即以服务“三农”为根本方向,农业教育与科技服务两项职能结合,构筑并完善我国统一的农业教育和科技服务体系。其核心内容是:农业院校要坚持农业教育与农业科技服务相结合的发展方向;不同层次农职教育应有不同定位,承担相应层次水平农业教育与农业科技服务功能;以农职院校为依托,建立面向广大农村和农民的农业教育和科技服务推广机制。各级各类农业院校在科教一体化体系中的办学定位与服务功能如表1。
科教一体化体系中不同层次农职院校的服务功能定位在科教一体化体系中不同层次农职院校的服务功能主要定位在以下五个方面。
1.农业高等本科院校原有功能基本不变,负责培养农业高科技研究型人才,开展农业基础研究、高新技术研究,策划重大农技项目研究、推广工作。
2.增强农业专科学校(包括独立设置的农业高职)科技服务功能。坚持学历教育为主,开展农业继续教育,根据农业产业发展和社会需要,培养农业科技推广服务后备人才;强化服务“三农”功能,在农业科技服务方面,策划实施服务区域内农业重点推广项目,开展成果转化、应用推广研究。本层次学校一般由省级部门设立并管理,数量较少,应建设成为省域范围内(或服务区域内)农业技术服务的依托和领军。非独立设置的涉农高职院校,一般是由包括农业中专在内的若干学校合并升格而来,多为地市级政府设立,还应承担起相应农业中专的功能和任务。
3.把农业中专(包括涉农高职)学校办成科技服务体系的“二传手”,主要承担高一层次农业推广部门项目和服务区域科技服务任务,通过培训向基层工作者进行转递工作。农业教育功能方面:建成县乡级农业技术人员补偿教育、定期培训中心,摒弃单一学历教育,主要面向县乡农技推广人员、农中教师、基层农业骨干和管理者,定期开展农业新技术、新成果转化、新项目推广培训,充实和提高他们的专业知识、业务能力及经营管理水平;在农业科技服务方面,成为一定区域范围内农业新项目、新技术的引进、试验、示范及推广培训中心,利用学校实验场地和技术资源,承担所属区域农业新项目筛选和新技术的试验、示范工作。
4.把普通农业中学办成县乡科技服务与推广中心。一是面向村级技术员、普通农民开展科技服务和短期培训;二是为县乡农业科技工作者开展农业科技实验、示范、推广培训提供场地。融专业教师与县乡科技推广人员为一体,实行统一管理,双重身份,一岗双责,培训时是教员,技术推广过程中是技术员。平时参与农业中学培训,还要坚持进村入户培训和服务。利用农业中学实验场地进行先进农技推广项目实验示范,为农民学习推广提供模板。
5.普及建立村级农民培训学校,无偿开展农村科技培训和文化宣传教育,是农民最乐于接受的农业教育方式。利用当前农村学校撤并调整后剩余的校产、师资资源,普及建立村级农民培训学校,既有利于减少教育资源流失和浪费,又有利于丰富农村文化生活,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促进新农村建设,一举多得。
科教一体化体系的主要功能特点一是农职教育与农业科技服务工作统筹进行,科教兴农工作一体化;二是农职教育形式多样化,学历教育与各种培训相结合,职教与成教贯通;三是服务对象面向全部农村、农业人口,兼顾适龄人口与其他所有农业人群;四是不同层次院校承担相应职能,分工明确,有的放矢。
实现科教一体化体系构想的现实意义
任何教育都需要评估和评价其实施效果,而农业教育的实效性并不单纯体现教育评价的内容,更深刻而重大的意义在于其社会、经济效益。
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农科教结合”科教一体化体系,实现了农业教育和科技服务两个体系在组织机构、人员队伍、财产设备、职责任务、工作目标等多方面统一,无论组织形式还是服务内容,都具有真正意义上的“农科教结合”。
极大地提高农业科技转化水平我国目前的农业科技推广事业不尽如人意:一是为了减轻县乡财政困难,造成农业技术推广链条在县乡层面几乎中断;二是农技人员缺少工作平台,由于农业集体生产组织基本解体和缺失,先进生产项目引进、实验、示范没有场地,科学研究缺少仪器设备,推广培训缺乏场所。科教一体化体系,可以有效解决以上这些问题。同时,各级农业教育机构服务“三农”工作,由间接人才培养服务到直接提供技术支持、零距离服务,针对性、实效性增强,服务面扩大,科技成果转化速度加快,效率提高。
农职教育功能得到完善和发挥科教一体化体系最大限度地满足了农村人口对农业教育的需求。短期培训形式,最符合急需技术的广大农业生产者的要求;建立基层农技人员定期培训制度和体系,使基层农业科技工作者充分享有继续教育的机会,对不断提高他们的业务水平和工作能力,提高农村科技服务工作水平具有重要促进作用;保持适度规模的学历教育(包括成人继续教育),可以充分满足少数有志于农业产业和农村发展的适龄人口和职业人群(成人技术骨干、涉农职业人群)求学深造的要求,保障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促进农职院校发展和科教兴农体系建设“模糊不同教育层次的教育功能,混淆不同教育层次的教育内容,将会制约处于改革中的职业教育的创新。”“农村职业学校清楚自己的类型与层次并作好办学定位,是为自己钦定身份、彰显职能、找准生存空间的前提”。科教一体化体系为农职院校发展找准了定位、明确了方向、拓展空间,对农职教育发展会起到积极推动作用。同时,还可以有效推进和保障我国农业教育和农业科技服务推广体系的制度化建设和长远发展。
科教一体化体系构想的现实可行性
中等农业教育转型后的农业人才市场问题以家庭为主要生产经营单位的农村生产方式,不需要大量农业专门人才经营,因为生产规模小,一是经济上不划算,二是对农业技术人才而言难有用武之地。因此,适当压缩各级农业学历教育是现实合理的。农业技术简便易学,具备基础教育文化水平人员,经过简单培训就能掌握。村级农业技术员,一般可经过短期培训或中专教育解决。农业高职教育以培养县乡技术骨干为目标,其目前培养规模已绰绰有余。
科教一体化体系经济视角分析实施科教一体化,人员不需增加,设备设施没有必要进行大规模投入,原有农业科技推广投入和农业教育办学投入综合使用,人员经费可维持基本不变或略有增加,这样业务经费的使用效益会大大增强,从而实现资源效益的最大化。
资源配置合理我国目前的农业教育体系,一般都是按行政管理层次建立的。基本是一般每一个省设有一所农业大学和1~2所专科学校(含农业高职),每个地级行政区域设有一所农业中专学校(或涉农高职),县级设农业中学,多数乡村设初级农业教育机构。这种依托农业教育资源构建科教一体化体系,层次清晰,规模适度,结构完善,呈现合理的金字塔结构。
普及建立村级农民培训学校切实可行普及建立村级农民培训学校,关键不是硬件投入。培训场所可利用农村现有文化业校(文化中心)、小学校,或利用农村学校撤并调整后剩余校舍得到解决,培训人员可在农村学校调整后富余的教师中选拔,教师的技术可通过农业中专培训解决。农业问题关键是要政府重视,要有专门机构负责并组织实施。健全的农业教育体系是国家可持续发展、长治久安的保证。“从发展中国家到发达国家,社会、经济和谐、均衡、健康发展的国家无一不是依靠健全的农业教育体系来完成”。
参考文献:
[1]姜卫良.对农业职业教育问题的认识与思考[J].中国农业教育,2003,(01).
[2]王振如.在全国农业职业教育2007年学术年会上的工作报告[EB/OL].http://www.avedu.org/page/nzjgz/nzjgz221.htm,2008-
7-20.
[3]袁嗣良.中国农业教育、研究与推广——现状与前景[EB/OL].http://www.nmjyzx.com/news/ReadNews.asp?newsid=400,
2008—10—5.
[4]杨凌示范区党工委书记张光强:杨凌的明天更美好[EB/OL].http://www.sxradio.com.cn/col301/col302/article.htm1?id=59648,
2008-10-9.
[5]王慧生.速成性农业科技培训的形式与方法[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5,(3).
[6]李水山.新时期我国农民教育的特点及其规律[J].职教论坛,2006,(4)月综合版.
[7]王书芝,张士辉.河北省基层农技推广体系现状问题及发展对策[J].农业科技管理,2005,(2).
[8]姜大源.职业教育:类型与层次辨[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1).
作者简介:
周春祥(1961—),男,河北固安人,廊坊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农业、农村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