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翠平
激趣历来是语文教学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问题,特别是立足于课本内容而展开的趣味教学会直接影响教与学的效果。下面笔者结合高中语文第三册第二单元的唐诗宋词谈谈诗歌教学如何激趣。
一、以讲激趣
这里的“讲”是指对课文作者的介绍。在介绍作者时,结合他们的生平事迹向学生讲一些与作者有关的故事来激发他们学习的欲望,而且这些介绍力求新和深。这一单元课文的作者,几乎个个是名家、大家,而特别要点拨者非李白、苏轼莫属。
在介绍李白时,我用他的诗歌为线索介绍他豪放、洒脱的一生。其中穿插了李白“写吓藩书”的传说,让高力士脱鞋、杨贵妃研墨的惊世之举,最后死于湖中捞月的浪漫故事。这样的激趣,不仅撩拨起学生“求知”这根弦,更丰富了学生的文化素养,从而使他们很快进入到课文学习中去。
二、以听激趣
在中国诗论中有“看景不如听景”一说。因为听可以引发人无限的遐想,可以更好地品味诗歌的音韵美、意境美和思想美,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因此,在诗歌教学中借助名家的朗读录音和音乐无疑是一种理想的教学手段,这就是以听激趣。名家的录音适宜放在课的开头,目的是起示范作用,纠正学生预习时出现的朗读错误,也可以调动学生朗读的积极性。
诗歌是情的产物,一首经久流传的诗歌其中必定蕴含着特定的情感。如何让学生从无感觉状态进入到情感中去领悟诗文?在讲课前让学生听音乐,不仅可以创设生动的教学情景,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且又可以使学生初步把握了诗歌的基调。例如,在授李煜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前,我播放这首歌曲,创设了凄凉氛围,让学生从忧伤的旋律中获得情感体验。在教学中,学生就不难理解亡国之君深沉的愁苦和不可名状的悔恨,感受到李煜内心涌动着的强烈的对故国的思念。
三、以读激趣
“读”是诗歌教学的灵魂。梁实秋先生说过:“诗不仅供阅读,还要发出声音来吟,而且要拉长声音来咏,这样才能陶冶性情。”反复诵读能使学生受到熏陶与感染,与诗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因此,我在教学中通过多种形式来激发学生吟诵的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情感,让学生于诵读中品味诗歌的形象、情感和语言,达到心领神会的效果。
在教学中,我常用的形式有:如教授苏轼的《赤壁怀古》时,我用《三国演义》片头曲导入课文,学生在边诵边吟中被其中悲壮的英雄情绪所感染了,深入课文学习也就水到渠成了。二是反复诵读。在指导学生诵读时又可以分为全班齐读、分组竞赛朗读和学生的自由朗读。其中分组竞赛朗读最能活跃气氛,也能激发学生读书的热情。三是熟读成诵。这种形式宜放在课的最后阶段。
四、以教激趣
这里的“教”含有两个方面:一是教会学生懂唱这些诗词;二是教给学生鉴赏诗词的一些步骤和方法,掌握一些鉴赏规律。
学生都喜欢唱歌,他们跟着录音唱几遍就能记得牢且熟练地唱出来。这种以唱代教的方式可以在课前也可以在课后。不管哪一种,对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活跃学习的氛围都是大有裨益的。
我们都知道,“教是为了不教”。老师要教给学生鉴赏诗词的一些基本方法和答题步骤,掌握一些鉴赏规律。
一是推敲词句,读懂诗词。为了让学生快速读懂诗词大意,就要教会学生从下面几点来推敲:1.抓标题、作者、注释以及诗作背景。2.调整诗词语序。3.补出省略的内容。4.弄清一些诗句的修辞意义及典故意义。
二是抓意象意境,体味抒情言志。抓住作品的意象意境,是读透作品的关键。我抓住一些有固定象征意义的传统意象来施教,如柳、月等,让学生知道诗歌是用意象来说话的,是用意象来抒情言志的,对学生理解诗歌帮助颇大。
三是教给学生一些鉴赏的技巧。一要学生掌握一些表现诗歌艺术特点的术语并恰当运用,如表现手法有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衬托、对比和虚实相生等。二是对诗歌不同类别的问答模式,进行归纳,规范答题步骤,如我在教学中分“意境型”“炼字型”“语言特色型”“表达技巧型”“思想感情型”等,然后教会学生答题的一般步骤,让学生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他们在操练中就会兴趣大增。
我相信,只要让学生有兴趣地学习,教师灵活地教,那么,学生鉴赏诗词水平的提高指日可待。
(责编 覃亮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