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文言文在教学中的批判与继承

2009-08-17 03:34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2009年4期
关键词:文言文民族中学

林 懂

现行中学语文教材中,文言文有100多篇,从其中反映的历史来看,自先秦到明清,绵延数千年,可以看出我们民族文化发展史;从反映的内容看,汇集有儒、道、法、墨、佛诸家在中国文化思想史上产生深刻影响的思想。可以说,这些传诵已久、脍炙人口的篇章,积淀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精神。其中既有显形的如礼俗、制度等层面的文化,也有隐形的植根于我们民族文化传统的诸如民族精神、价值观、思维方式以及社会心理等心理层面的文化。这些文化,特别是心理层面的隐形的文化存在于我们民族的潜意识中,既会产生积极的影响,也会带来不利因素。中学文言文教学应该使学生在了解和认识我们本民族的民族精神、道德观念、价值取向、思维方式等的基础上,扬弃其糟粕,吸取其精华,以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美籍华裔文化学者杜维明先生将儒家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划分两类:一类是属于封建意识形态的东西;一类是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即优良传统的文化精神。文化认同是对传统进行自觉的、群体的等比较深入的把握,同时又是批判地继承和创新。那么,中学文言文教学中表现出来的传统文化的民族精神、价值观、思维方式、宗教信仰,哪些是在今天我们现代化建设中需要认同的?哪些是属于封建意识形态,需要抛弃的?哪些是我们在接受时,必须十分审慎,加以深刻反思的呢?

一、民族精神

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和厚德载物的宽容性,这是属于我们传统文化中必须得到认同的。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是我们民族文化的核心,是五千年文明古国得以生存繁衍的血脉。中学文言文反映这种精神的有两类:一类是表现个人在艰难困厄中,不畏劳苦,刻苦自励,奋发向上,最后取得成功的。其中既有表现个人在成长道路上永不止息、自强不屈的坚强意志的;也有表现反抗压迫、剥削,铲除封建专制的革命气概的;另一类则是在国家、民族危难之秋,站出来维护民族、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团结御侮,捍卫国家的生存和民族的独立的。即以天下兴亡为己任的爱国主义精神。前者如《送东阳马生序》、《黄生借书说》等篇章中所宣扬的不畏艰苦、克服困难、发奋读书、渴求知识的自强精神;《劝学》所强调的持之以恒、学不可以已的专心致志的人生态度。《五人墓碑记》里歌颂了苏州平民仗义抗暴、反对魏阉专制的视死如归、大义凛然的浩然正气。表现后者的就更多:《唐雎不辱使命》中的唐雎敢于并善于同强暴作斗争,针锋相对、不屈不挠,使秦王最终不得不妥协。《陈涉世家》中的陈涉虽农民出身,却渴求平等,终于推翻了封建专制的强大统治,表现了彻底的革命斗争精神和气魄。《国殇》则在悲壮的气氛中,塑造了一批“身既死亦为鬼雄”的可歌可泣的爱国壮士的群像。《岳阳楼记》中则表现古代知识分子“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忧患意识。

二、“厚德载物”的宽厚性

罗素说:“中国文化有一个特点,就是宽容性。”中国传统文化中特别推崇兼容并包的精神。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这是中国古代处理人际关系的规范,兼容并包的实质不是倡导“窝里斗”,而是在于以他人为重,强调合作团结的关系,以提高群体的凝聚力。最典型的是《廉颇和蔺相如列传》。蔺相如在国难当头的情势下,不计个人荣辱,以国家利益为重,对廉颇的挑衅与傲慢宽怀忍让,一再回避,最后保全了国家,也赢得了廉颇的“负荆请罪”,并成为“刎颈之交”。这种以整体为重的观念,也应值得认同。它弘扬了民族团结、一致对外的合作精神。

三、价值观

中学文言文中表现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主要有两种:一是重义轻利;一是尚君唯上。重义轻利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强调道德至上的一面。汉董仲舒称:“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合乎原则的就做,不合原则的就不做,不能考虑物质利益和实际效果。《孟子两章》中的《鱼我所欲也》就以“鱼”和“熊掌”比喻“利”和“义”,明确指出“舍鱼而取熊掌也”,宣扬了“义”的思想。《乐羊子妻》中不使“拾遗求利以污其行”,也反映了义重于利,注重道德品质修养的思想。这种观念在历史上曾起过积极作用。如不谋私利,保持自己的品质和气节,在国家民族利益受到威胁时能挺身而出,置个人安危于不顾,捍卫国家独立和主权,这在现代化建设的今天仍具有时代意义。但是重义轻利的另一面却忽视了正当物质利益的竞争,社会生活中缺乏为争取物质利益而展开的竞争心理,这无形中又成为阻碍生产力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这些局限,我们在文言文教学中必须引导学生给予恰当的评价和认识。

“上之所是,必皆是之,上之所非,必皆非之。”尚君唯上在中国传统的民族心理中,可谓根深蒂固。“尚君唯上”有利于封建专制的统治,但却抹杀人民的自由,特别是在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面前,还为昏弱之君固守忠孝,严重束缚了人民为争取解放和自由而斗争的思想,成为社会发展的障碍。它完全属于腐朽的意识形态。《出师表》中,诸葛亮出师征战四方,是为了完成先帝遗业,为了扶持和辅佐愚弱昏庸的新主刘禅。《荆轲刺秦王》中,荆轲虽然壮怀激烈,视死如归,但也只是为了报答太子丹个人的恩遇。这种尚君唯上的观念,它和我们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是格格不入的,我们在教学时,必须加以否定。

四、宗教信仰

中学文言文还夹杂着许多浓厚的迷信思想、家族观念等,我们在教学时必须看到它的消极性。如《促织》中所宣扬的因果报应以及“一人飞升,仙及鸡犬”的家族观念;《孔雀东南飞》中的三纲五常及宗教观念,都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陈规陋习。这是几千年中国封建社会小农经济缓慢发展的产物,它和我们时代要求的道德观相去甚远,我们必须抛弃。

五、思维方式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思维方式是充满辩证法的整体观。张岱平在《中国传统哲学的批判和继承》一文中,突出强调“整体思维与直觉”是中国传统思维方式,辨证思维的方式从本质上说就是整体的观点。从事物的两方面去看待事物的发展,往往更全面,更深入。《谋攻》中推崇“知彼知己,百战不殆”,就充满了辩证法的思想。《察今》中“审堂下之阴,而知日月之行,阴阳之变”,含有事物相互转化的观点。而刻舟求剑、夜涉循表和引婴投江则有力地讽刺了机械论者迂腐可笑的丑态。《劝学》以“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择细流,无以成江河”为喻,阐述量变与质变的关系。《两小儿辩日》蕴含着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同时还表现出一种不盲从,不迷信权威的独立思考精神。这些思维方式都集中地反映了中华民族的智慧。中学文言文教学在接触这些问题时,应以这些思维方式去训练学生的思维,以提高其思维发展的质量和水平。

对待传统文化存在两种偏颇:一种是全盘接受,不加分析地夸大其作用;另一种是全盘否定,采取历史虚无主义的态度。全盘否定既失之民族文化发展的根,又会丧失民族的凝聚力。民族文化传统是长期历史演变中所形成的民族的共同的精神、社会心理、道德风尚,失掉这些,必然失去文化上的认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也就成为无源之水;全盘接受,不用现代眼光去“拿来”,去剔除,最终良莠不分,连民族文化的劣根性也保留下来,必然束缚我们的思想和行动。

(责编 雷 艳)

猜你喜欢
文言文民族中学
文言文阅读专练
MINORITY REPORT
统编本初中文言文选文变化及教学策略
会背与会默写
文言文阅读练习
Big Hero 6: Always be with You
传承 民族 文化
被民族风玩转的春夏潮流
宁波市四眼碶中学
诸暨市学勉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