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艳军
随着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电教媒体正走入课堂,它弥补传统教学在情境营造、时空转换、情感渗透、思维创新等方面的不足,以一种鲜明的教学特点,丰富的教学内容,形象生动的教学情境为特征的新型课堂教学模式,显示出它得天独厚的优势。而在当今的语文教学活动中,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已成为首要任务之一。因此,课堂教学要尽可能为学生提供展开丰富想象的机会,教学中,可以把课堂时空还给学生,给学生提供创新思维的感性材料和空间,唤起学生的兴趣,萌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以促进学生的思维积极地开展,产生创新的火花。
1 电教媒体在古、今散文教学中的应用
1.1 激发学生朗读兴趣,培养想象力,训练表达能力中学语文课本所选散文都是韵味隽永,语言清丽的作品,本身已独具吸引力,而课堂上给学生播放的又是由名家朗诵的配乐录音,所选画面都与文章内容相吻合。这样,由于文章有了一个良好的传播再现媒体,使其内容与形式得到完美的统一。这样就勾起学生自己也要配画、配乐为之朗读的欲望,在教学《爱莲说》时,伴放悠扬典雅的古筝曲《出水莲》,让学生沉浸在作品的意境中,引起感情共鸣,进而达到理解的目的。
有时可用对比鉴赏画面及内容,让学生体会风格各异的散文,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比如在教学袁宏道的写景散文《满井游记》时,利用配乐朗读,然后再配画、配乐朗读柳宗元的《小石潭记》,让学生比较体会两种不同的语言风格,这样学生能很自然地感受到《满井游记》的欢快喜悦之格调,《小石潭记》的沉郁寡欢的语言风格。
1.2 “以景显情,以声传情”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对现代散文的理解朱自清的《春》、鲁彦的《听潮》等写景抒情散文,借助对景物的细腻描写来表情达意,抒发内心感受。如果能置身于作家所描写的或清新淡雅或激昂飞越等景色中,也就进入作家的感情世界。所以在教学时,笔者选用《春》的散文TV和在海边录的潮起潮落的录像及图片,在课堂上放给学生看。此时,学生已从画面、音乐中得到视听的双重享受,并从中领悟到作家的情感。不但景美,能“以景显情”,同时声音也美,用古铮伴奏的中国名曲,更使这些画面充满诗情画意。学生在理解作家情感的同时也受到美的熏陶。
2 电教媒体在古文及历史著作教学中的应用
2.1 电教媒体的应用可以使古诗文的教学得以升华如学习魏学伊的《核舟记》时,学生对核桃上所刻景物和人物的关系难以弄清,影响对课文的理解。如果在投影上投影几张从不同角度绘制的《核舟图》,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在教学《活板》一课时,笔者将在中央一台录制的古代活板印刷的全过程在语文课堂上放给学生看,使学生能有一个全面的了解,而且激发学生的兴趣,增强学生热爱祖国文化遗产的意识。
2.2 截取加工影碟制成课件在教授节选自长篇历史小说的文章时,为突破时间,空间的限制,使历史再现,笔者大胆地截取加工影碟制成课件。在教学《在烈日和暴雨下》一文时,笔者选择通过投影将知识目标投放给学生,而思想品德目标则通过录像加解说的形式给学生以警示。笔者是通过录像中放映到祥子拉着座车的人在暴雨中挣命一节,加上画外音“雨下给富人,也下给穷人;下给义人,也下给不义的人。其实雨并不公道,因为下落在一个没有公道的世界上”。通过上述演示及解说,很自然地使学生了解到旧中国劳动人民的痛苦生活和悲惨遭遇,达到思想教育的目的,收到很好的效果。
3 利用电教媒体,增强语文活动课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语文活动课长期以来成为语文课中的空白,大多数教师忽视这方面的教学,正如一位语文专家所说“语文,功夫在课外”。如果能将语文活动课组织好,那将取得很好的效果。语文活动课不但对教师是一个挑战,更是对学生的一个锻炼。如笔者设计的一堂语文活动课——《文史游艺赛》。活动安排顺序中的第一轮比赛,要求学生找一幅与中国历史上有名望的人物有关的对联,成为对联谜,并且找其故事在班上讲,故事必须配有画面,最好能找到录像或影碟。这样就促使学生走进阅览室、资料室和图书馆去寻找资料,找录像影碟,在找的过程中扩大阅读量,在讲故事的过程中要做到声情并茂,这样真正体现出活动课的本质是培养创新意识及实践能力。
总之,语文教材中,有些内容比较枯燥抽象,难以理解,尽管教师讲得口干舌燥,学生还是不知所以然。然而在教学中,适时利用电教媒体可以将课文中抽象的内容、教学的重难点化难为易,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感官去感知知识,从而增强语文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和生动性,为释疑解难创设巧妙的突破口。电教手段作为活化剂,激活课堂,提高效率,突破时间、空间,宏观、微观的局限,使学生得到视、听双重的享受。
(作者单位:河北省迁安市五重安乡中心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