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中国古代天井墓形成原因

2009-08-17 09:53柏宇亮
中国市场 2009年18期
关键词:测绘学黄土

[摘 要]隋唐时期出现许多带有天井结构的大型墓葬,通过天井的数量能反映墓主人身份等级高低不同。本文通过对天井墓产生的时代背景和文化背景着手分析,得出天井墓的形成主要受当时政治、科学水平、自然环境等几方面因素影响。并从天井墓形成的原因中可以了解到当时社会政治、文化的总体情况。

[关键词]天井墓;关陇贵族;测绘学;黄土

[中图分类号]F2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09)18-0084-02

隋唐时期中原地区出现了许多有特点的大型贵族墓葬,其主要特点是有规整的天井结构,天井数量依墓主人社会地位、身份等级高低增减。目前许多学者认为这种多天井的墓葬结构始于北周,此时墓葬内开凿天井,设置壁龛已是反映墓主人社会等级地位的礼制标志。隋唐时期结构完善的天井墓是继承北周的文化特点发展而来。但这种特殊结构的天井墓葬的形成原因还不清楚,本文将试对其形成原因做简要分析,希望能引起学者对其形成原因的关注。

1 关陇贵族掌权

从现有考古资料来看,天井墓主要分布于关中平原地区,其他北方地区也有发现。由于每个文化区都有其特定的文化结构特点,所以各个时期的关陇军事贵族掌握国家政治权力是天井墓制度形成并发展的重要因素。

魏晋南北朝后期,出身于北魏北方六镇中武川镇中下级军官的宇文泰占领关陇地区,联合关陇、河东地区汉人豪族武装、世家大族,建立起西魏政权,定都长安。关陇地区文化逐渐成为主流文化。墓葬制度也从传统文化模式中普通小型天井墓演变出了以墓葬天井数量为表现形式的封建礼制等级制度。西魏、北周这两个前后相继的政权,统治区域大致包括今天陕西、宁夏、甘肃和四川的大部,山西西南部、湖北西部及河南西部,与东边的东魏、北齐和江南的梁、陈呈鼎足之势。这一范围正是这一时期天井墓的主要分布区域。

公元577年,北周灭北齐,统一中国北方。公元581年,杨坚代周,建立隋朝。隋的墓葬制度以北周为基础,风格相似,但这个时期对墓葬等级制度已有明确规定。《隋书•礼仪志》及《通典》中载:“其丧纪,上自王公,下逮庶人,著令皆为定制,无相差越。”且从隋代一系列规定中可分为:三品以上、七品以上、八品以下、达于庶人等几个阶级。

后陇西李氏军事贵族灭隋建唐,继续继承北周文化。为巩固政权,加强统治,李唐政权在北周基础上有所改变,更加突出李氏关陇贵族地位。将关陇地区文化提升为主流文化,推行关中本位政策,关中地区传统的带天井的墓葬形式也由此形成规范制度。《唐会要》卷三十八中也将埋葬等级定为:三品以上、五品以上、九品以上三个界限。

盛唐以后,武氏集团和地方藩镇势力不断打击关陇贵族,关中文化受到限制,考古所发现盛唐以后的大型天井墓越来越少。五代宋辽以后,墓中使用天井的情况就比较少见了。盛唐之前一直被李氏政权推崇并盛行于关中地区的大型天井墓葬制度正是反映此时文化特征受到政治干扰的典型代表。

可见天井墓葬制度演变是与关陇军事贵族掌握国家政权紧密联系的,结合其发展过程来看,整个天井墓的发展过程也正是关陇地区政治变化的轨迹。

2 中国古代数学和测绘学的飞跃发展

我国自古就积累了丰富的计算经验,现传中国最早的数学专著是在湖北张家山出土的西汉初的《算数书》。著名的《周髀算经》中已有勾股定理在工程测量中的应用。《九章算数》标志着中国古代数学体系的形成,从书中勾股章第二十三题:“今有井,径五尺,不知其深。立五尺木于井上,从木末望水岸,入径四寸。问井深几何?”可以看出当时已经掌握了测量井深的技术手段。魏晋南北朝时中国数学理论又有较大发展,刘徽的《九章算术注》系统阐述了数学的理论体系和数学原理,圆周率和球体积的算法也由南朝人祖冲之父子求得。这一时期的测绘职官大体沿袭秦汉时期的设置,虽然地位有所降低,但负责测绘管理的官员分散在各个官署中,出现了大批著名专职官员,比如:裴秀、祖冲之、陈卓、晁崇等,测绘技术得到发展和广泛利用。

墓葬工程的设计理念,最早见于考古资料的是战国时期河北中山王墓中出土的兆域图,是中国古代墓葬工程制图的杰出代表。因此可以相信,从战国时起墓葬就已经是人们规划的工程项目之一。隋杨素更是对陵墓的修造倍加重视,《隋书•杨素传》中记载:“山陵制度,多出於素。”而且文献皇后死后,杨素和宇文恺营造山陵,杨素曾“遍历川原,亲自占择”,由此可见,隋代在修建大型墓葬的时候组织了大规模的测量活动。随着数学理论和工程规划技术在修建墓葬时的普及,天井墓的结构越来越复杂,形制越来越完善,到唐代时设计精确、结构美观的大型天井墓制度达到完善。宋代以后,不再以天井的多少和墓葬的大小规模来衡量墓主人生前地位,而是把视死如归的思想融入到墓葬制度中,开始流行前庭后廊房屋式的仿阳宅结构墓室。少数墓葬带有天井,从这些少数带有天井墓葬的结构来看,天井的作用不再是隋唐时社会地位的象征,而是作为前代遗留保存下来,用来象征院落和厅堂。但宋辽的生产力水平又比隋唐较高,工程技术已达到可以直接在墓室中仿制木结构建筑的程度,不再需要使用天井代表厅堂结构,天井逐渐失去其存在价值。所以天井墓也在宋辽以后逐渐消失。

3 克服自然的努力

中国的黄土高原是最具特色的黄土地貌,是第四纪风积黄土作用和流水侵蚀作用共同塑造的。黄土在堆积加厚过程中受重力影响,土粒间上下间距越来越紧密,左右间距却保持原状不变。这样水和空气沿着抵抗力最小的上下方向移动,即黄土的垂直管状孔隙不断地做升降运动并反复进行,这就使黄土有很强的直立性,适合修建窑洞、洞室墓等洞室类建筑,因此在陕甘地区有大量的竖穴洞室墓。

但黄土的颗粒成分以粉粒为主,在岩土分类中属于砂质粉土或黏质粉土。地层从老到新,黄土的粒度由细变粗,沙砾含量增多,黏粒含量减少。这种微结构有独特的动力性质,黄土有很高的地震易损性,且黄土高原地区的地壳活动一直很强烈,正好包括以西安为中心的渭河流域地震带和甘肃东部、东南部的泾原、武都折断带两大震区。从周代开始,地震记载就不曾间断,汉代更是我国历史上地震较为频繁的时期。陈业新根据《中国地震历史资料汇编》的资料统计,两汉时地震次数多达117次。其中陕西6次,甘肃11次,全国范围24次,方位不详的29次。

为了抵抗自然灾害,古人在修造墓葬时创造出了天井这种预防地震的地下结构,其科学原理类似于今天土力学地基中的沉井基础(见图1)。在深基础工程施工中,为了减少放坡大开挖的大量土方量,并保证陡坡开挖边坡的稳定性,人们创造了一种竖向的筒形结构沉井基础,可以用于重型结构基础、江河上的结构物、取水结构物、地下工程、临近建筑物的深基础、房屋纠倾工作井等大型工程的深基础。中国古代的天井墓,没有现代沉井技术那么先进完善,也没有固定的筒形结构支撑,但可以看出其基本原理还是比较接近的。尤其是北周、隋唐时期的长墓道结构的大型墓葬,防震性能差 ,更加需要用这种井式结构稳固整个墓葬,以免坍塌。

同时,墓道挖掘过深、过长时,容易出现挖掘过程中墓道侧壁倒塌和入葬后回填土下陷的情况。在墓道上方挖出天井,留出生土作为隔梁的设计,使墓道两侧壁凭借生土隔梁合为一体,让生土隔梁像桥梁一样承受两侧壁的压力(见图2)。加固了墓道两壁,减少挖掘墓道时侧壁坍塌的可能,为施工提供安全保障。设置天井能够缩小墓葬工程总量,减少出土量,最大限度地保持地层中原来土质不变,使回填后黄土颗粒之间孔隙相对较小,下陷空间也不会太大。因此这种带有天井和隔梁的墓葬才能在此地区长期流传并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寅恪.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5-7.

[2]河北省文物管理处.河北省平山县战国时期中山王墓葬发掘简报[J].文物, 1979(1):1-31.

[3]《中国测绘史》编辑委员会.中国测绘史第一卷•先秦—元代[M].北京:测绘出版社,2002:98-99,162-164.

[4]王兰民,等.黄土动力学[M].北京:地震出版社,2003:3-9.

[5]陈业新.灾害与两汉社会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32-43.

[6] 陈希哲. 土力学地基基础[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390-401.

[收稿日期]2009-04-03

[作者简介]柏宇亮(1984—),男,辽宁沈阳人,暨南大学文学院历史学系08级考古学及博物馆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测绘学黄土
各路创新人才涌向“黄土高坡”
黄土成金
只要有信心 黄土变成金
《刘文西:绘不尽是黄土情》
《测绘学报》创刊以来高被引论文名单
黄土上的文化积淀
——陕西
《测绘学报》被引频次最高的10篇论文(摄影测量学与遥感)
“Esri中国杯”《测绘学报》2015年度优秀论文评选揭晓
《测绘学报》被引频次最高的10篇论文(大地测量学与导航)
“Esri中国杯”《测绘学报》2014年度优秀论文评选揭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