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 摘
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郝吉明日前表示:“氮氧化物对环境和人体健康具有多种危害,形势不容乐观。”
氮氧化物的危害
大气氮氧化物排放会造成多种环境影响,主要表现在5个方面:氮氧化物自身的污染、臭氧污染、酸沉降、颗粒物污染、富营养化问题。
氮氧化物作为一次污染物,它可刺激人的眼、鼻、喉和肺部,容易造成呼吸系统疾病,如引起导致支气管炎和肺炎的流行性感冒、诱发肺细胞癌变。对儿童来说,可能会造成肺部发育受损。
氮氧化物还会产生多种二次污染。它是生成臭氧的重要物质之一,与臭氧浓度和光化学污染紧密相关。
酸雨是我国面临的最严重的区域性大气污染问题,主要成因是排入大气中的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我国提出了在‘十一五期间削减10%二氧化硫的目标,但二氧化硫减排效果将被氮氧化物增长所全部抵消,因为降水中硫酸量下降了,硝酸量却上升了。”清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教授贺克斌说。
氮氧化物还通过雨水落在江河湖泊、海洋中。进入地下水,造成水体的富营养化。
氮氧化物的生命周期比二氧化硫长,可以进行跨国界的“长距离输送”。
氮氧化物的来源
火力发电:空气中的氮氧化物,最大的来源是火力发电。据统计,2005年我国氮氧化物排放总量超过1900万吨,其中燃煤电厂排放700万吨,其次是工业和交通运输部门,分别贡献了23%和20%。
机动车尾气:在北京、上海、广州等机动车保有最位于前40名的城市中,约50%的氮氧化物污染来自于机动车尾气的排放。大型客车和重型货车排放的氮氧化物约占机动车排放氮氧化物总量的70%。
采暖燃烧的锅炉:据统计,在冬季采暖季节,北京大气中的氮氧化物浓度是夏天的10倍。当然,冬季排放的氮氧化物并没有比夏天多10倍,但由于夏天大气氧化性能好,能将氮氧化物快速转化掉。因此,冬季大气的氮氧化物污染问题显得更严重。
“非典型”梅雨会带来什么?
近年来,受气候变暖影响,梅雨呈现出“非典型”现象,其表现为梅雨期间降水日与量都明显减少,“梅雨”的天气气候特征趋弱。
正常的梅雨不仅能满足水稻、棉花由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并进旺盛期的大量需水问题,而且可以装满塘堰、水库,解决以后伏旱的不时之需。而对于降水期过长、降水量过大的“涝梅”。则要加以预防抗御。那么,“非典型”梅雨会带来什么呢?
其一,早稻“高温不实”或者“高温逼熟”。由于6月下旬或者7月上旬出现连续晴天,最高气温极易连续3天或以上高于35℃,对长江中下游双季稻产区来讲,早稻正值抽穗扬花到灌浆充实期,容易引起空壳率增高、结实率降低,或者因高温逼熟使灌浆不充分,千粒重下降。
其二,干旱与溃涝均可能发生。由于梅雨期短、降水少,会引起干旱。近年来,“非典型”梅雨期范围不大的强降水(群众所说的砣子雨)屡有发生,因此对溃涝的防御亦不可放松。
其三,可能出现盛夏冷害。在6月过早出现高温,易在盛夏出现“小暑一声雷反转成黄梅”的“二度梅”,或者热带低压活动较为频繁,阴雨天气或因台风登陆后减弱成低气压,西侧偏北风引导冷空气南下,在阴雨期出现日平均气温连续三天或以上低于22℃~23℃的冷害。使中稻孕穗或者抽穗扬花期遭遇冷害,导致结实率下降;也会引起棉花早衰,产量降低。
地球的气候为何如此稳定
地球的气候出奇地稳定,而且始终处于一个狭小的、适于居住的范围内已将近40亿年。其关键在于板块构造、二氧化碳和海洋之间的相互作用。这个循环始于火山向大气层喷发的二氧化碳,它有助于地球在温室效应的作用下保持温暖。这种融融暖意使海水通过蒸发成云致雨。雨中含有溶解的二氧化碳,略呈酸性,所以它会与表层岩石发生化学反应。将含碳的矿物质溶解到水中。接着,这种混合物被冲刷到大海中。矿物质在那里结集,经过沉淀析出,终于在海床上形成含碳的新岩石。板块构造迟早会将这些岩石带人潜没区,二氧化碳被那里的地热烘烤得从岩石中逸出,然后通过火山返回大气层。
事实证明,这种循环是一个极其有效的恒温器。当地球趋于暖和时,雨水就会增多,加快了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排放和冷却地球的速度。当气候转冷时,则雨水减少,火山气体在大气层中得以积聚。给地球带来温暖。
月球也会发挥一种附加作用,使地球的气候适于居住。它有助于抑制原本会使地轴剧烈倾斜的颤动,哪怕是再轻微的颤动,也足以把人类重新带回到冰川期。地球上的生命,同样也在发挥作用。许多海生有机物会利用海洋中已溶解的二氧化碳,来构筑它们的外部骨骼和碳酸钙壳体。它们死亡后下沉到海床上,假以时日,又会形成新的富碳质岩石。如果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升高,这个过程就会加速进行,造成更多的二氧化碳降落到海洋中。反过来,它又促使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减少和温度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