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 晨
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下,我国出台了4万亿扩大内需的政策,但2009年“保八”的目标仍然十分艰难。在此情况下,国务院提出了十大产业振兴规划,包括钢铁产业、汽车产业、装备制造业、电子信息产业、纺织业、石化产业、有色金属、造船、轻工产业和物流业。短期来看,这些规划将有利于解决这些产业目前遇到的实际问题,提高就业,缓冲世界金融危机对中国的影响;长远来看,又将对中国产业技术升级改造、结构调整、改善劳动力结构等产生深远的影响。本文在分析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基础上,结合西方经济学相关失业理论,探讨我国经济刺激计划的实施,对解决当前就业问题的意义及启示。
一、西方经济学失业理论
1.传统失业理论
在西方经济学中,以“萨依定律”为基础的充分就业理论是传统失业理论的代表。1803年,萨依提出“供给会自己给自己创造需求”的论断。他认为,劳动的供给,在市场供求机制的自发作用下,会实现充分就业的均衡,不会出现劳动供求的长期失衡,即长期内不存在失业。之所以存在失业现象,是因为工资水平定在了不恰当的位置上。当实际工资过高时,劳动力市场的供给就会大于需求。如果工资水平可以随劳动力供求关系的运动而向下调整,则劳动需求就会增加,失业就会慢慢地消除。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工资水平的自然运动受到了干扰,所以才产生了失业,如果排除了外在因素对工资运动的干扰,工资的自然运动就会消灭。失业的现象正像生产会自然创造出需求一样,工资的运动会实现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平衡。
2.有效需求不足失业理论
凯恩斯的失业理论从“有效需求不足”出发,否定了传统失业理论“供给会自己给自己创造需求”而实现充分就业的观点。他认为,现实的失业除自愿失业和摩擦性失业,还存在着第三种情况——非自愿失业。它是指愿意接受现行工资水平,但却无工作可做而产生的失业。在凯恩斯看来,仅靠市场自发的力量,不能达到供给与需求的均衡状态,从而不能形成足以消灭非自愿失业和实现充分就业的有效需求。他指出,由于工资拒下刚性的存在,要解决有效需求不足带来的非自愿失业,最好办法是政府干预经济,采取赤字财政政策和宽松的货币政策来增加政府开支,降低利息率,从而刺激消费,增加投资,以提高有效需求,实现充分就业。
3.凯恩斯之后的失业理论
20世纪70年代出现的“滞胀”现象使凯恩斯的“有效需求不足”原理失去了解释力,很多经济学家开始寻求新的失业理论来解释失业和通货膨胀并存的现象。在此背景下,以弗里德曼为代表的货币学派在就业理论方面提出了“自然失业率”假说,认为即使在充分就业的情况下也存在一种自然失业率,其在现代社会中会始终存在,但并不是一个固定不变的量,主张发挥市场机制的自发调节作用,依靠降低自然失业率的水平来增加就业;除此之外,发展经济学派的代表人物刘易斯、费景汉、拉尼斯和托达罗探讨了二元结构发展模式下的失业问题,认为二元经济结构的存在导致了发展中国家的失业问题,而加快现代工业部门的资本积累,可以增强其吸纳传统农业部门劳动力的能力,达到解决二元结构失业问题。我国是典型的二元经济结构型国家。对于像我国这样存在大量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国家来说,该理论有很大的借鉴与参考价值。
显然,现有的理论在解释失业问题上还存在很多争议,任何单一理论都无法对其进行完全的概括,但是,这对于我们分析我国当前所面临的就业形势却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二、当前就业形势分析
我国面临的就业问题比任何一个国家都复杂,它集中了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以及转轨国家的就业矛盾,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置身于我国的客观环境分析影响就业的因素才能予以正确的把握。目前,我国日趋严重的就业形势基本可以归因于外部冲击、制度、结构相互作用的结果。
1.宏观经济下行导致就业压力加大
受全球经济陷入衰退和国内经济进入下行周期的双重影响,结构性生产过剩、有效需求不足成为我国当前经运行中的突出问题。主要表现为:经济增长率下滑而导致的有效供给不足;居民可支配收入特别是持久性收入的增长放缓而导致的消费结构断层和有效需要不足;国内信贷总量萎缩导致的社会投资不足,外部需求下降而导致的贸易出口减速和产能过剩,截止2009年2月,我国外贸出口连续3个月下滑,为十年首次。以上原因直接导致我国国内劳动力市场面临严峻的冲击,大部分地区,尤其是沿海发达地区,工厂停工半停工现象加剧,劳动力需求呈持续萎缩态势。特别值得注意的是,2月10日国家统计局最新统计显示,2009年1月份CPI同比上涨1%,较上个月回落0.2个百分点,创31个月来新低,这是自去年5月以来CPI增幅连续9个月回落,通货紧缩的压力明显显现。一旦经济陷入通货紧缩,一方面将使商品和劳务的价格变得便宜,而由于这种价格下降并非源于生产效率的提高和成本的降低,因此必然减少经营部门收入并相应减少从业人员收入,迫使经营部门缩小经营规模,导致大量失业:另一方面,收入增长缓慢必然影响社会消费,而消费需求不足,又反过来加剧通货紧缩,产生恶性循环,使人们看淡经济前景,影响投资特别是非政府部门的投资。目前,通货紧缩对收入、投资和消费,尤其是对就业的负面影响已经初步显现出来。
2.国民经济增长拉动就业作用减弱
观察经济增长带来的就业效应最重要的指标是就业弹性,就业弹性反映了经济增长率与就业增长率之间的关系。奥肯定律描述的失业率和实际GNP之间的交替关系,其中所暗含的“经济增长必然带来就业”假定在中国的理论和实证两方面都存在问题。通过对中国经济增长和就业的效应分析表明,经济增长对就业的拉动作用逐渐减弱,经济增长与人口就业变动之间存在较强的非一致性:上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城镇就业弹性呈现下降的趋势。上世纪90年代初,我国每一个百分点的城镇经济增长能拉动就业增长约03个百分点,而到本世纪,则只能拉动约0.2个百分点。这说明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经济增长在一定程度上是排挤就业的。
3.二元经济结构弱化就业政策效果
在此次经济危机中,劳动密集型的外向企业受到的冲击最大,而此类企业恰恰是吸纳农民工就业的主体。由于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制度缺陷,农民工就业近年来呈现出非正规化特征,据研究,在城市就业农民工灵活就业比例占农民工总量的近2/3,约9000万人,这对推行积极就业政策带来了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由于这部分人很难在现行就业统计体系中反映(例如:如果考虑农民工失业情况,2008年实际失业人数将可能是登记失业人数的2倍),容易导致失业的严重程度被低估;另一方面,由于农民工就业地与户籍地分离的特点所导致的较大的区域流动性,加大了积极就业政策落实到他们头上的难处,容易使地方政府
将外地农民工排除在政策扶助目标群体之外。
4.产业结构调整加大就业难度
中国经济目前不仅要抵御衰退,更要促进和实现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其在劳动力市场所表现的特征便是专业化程度的提高,而专业化程度提高带来的结构优化、产品更新、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等,都要求对劳动力进行重新配置,这无疑将使得失业的矛盾集中地显现出来。另外,由于专业化对熟能生巧的正面影响,改行也意味着过去的专业经验突然变得无用,而新入行者永远赶不上那些有专业经验的人,因此再也难以找到就业机会。也就是说,一旦失业,就失去了边干边学的机会,因而效率更低,形成恶性循环。更重要的是,以上两个方面的因素将更加强化传统劳动力市场的二元性特征,即高层次劳动力与低层次劳动力的市场分割。数量庞大的低层次劳动力由于素质太低和缺乏培训等因素,其低素质呈现固化趋势,难以顺畅的向高层次劳动力市场流动,因而面临工资低下、供给过剩的局面;而高层次劳动力由于劳动效率高,边际产出大,则呈现高工资,供给短缺的局面,从而出现结构性失业和劳动力短缺并存的现象,进一步加大促进就业难度。
三、产业振兴计划对促进就业的启示
美国金融危机所引发的全球经济危机已对我国经济实体产生明显的冲击。中国社科院人口与劳动研究所的研究表明,“在出口下降影响到2000余万农民工就业之外,城镇调查失业率很可能上涨1个百分点。”正由如此,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在上世纪90年代末以来形成的积极就业政策基础上,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把保增长、调结构和扩内需与扩大就业紧密的结合起来”。从现实角度看,此次经济危机对就业的冲击要大于对GDP的冲击,产业振兴规划的酝酿与实施,对妥善解决好就业问题,促进我国经济增长和社会稳定有巨大作用。
酝酿振兴规划缘于九大行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从就业看,即使不包括农民工,九个产业的直接城镇从业人员也达到了3615.6万人,占城镇从业人员总量的30%。轻工、食品、造纸、家具、家电等行业,涉及2亿农民市场。仅轻工行业就可吸收农民进城务工2000万。产业振兴规划的制定和实施,必将对我国就业的改善帮助巨大。其意义及启示有如下五点:
1.以加快服务业发展推动就业
相比于工农业,服务业的增长不仅对拉动经济增长的作用最大,吸纳就业的潜力也最大。服务业的就业增长弹性大,劳动密集、技术密集和知识密集并存,在吸纳劳动力方面有独特优势,应成为扩大就业的主攻方向。
目前,在全国从业总人口中服务业直接从业人员所占比例并不高,但其稳定强劲的增长趋势是非常直观的。诸多产业直接从业人员占该年度从业人员总数的比重都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只有社会服务业等少数行业保持稳定的增长趋势。此外,服务业的发展不仅具有直接吸纳就业的能力,还具有很强的关联作用,带动了诸多相关产业的发展,由于服务业的发展对各个相关产业具有一定的中间需求,从而推动了相关产业的生产扩大,引致相关产业大量的就业需求增加,因此,搞好服务业的发展对于吸收劳动力,解决就业压力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现代服务业通过扩展产业链的形式,通过产业链前后向关联的就业形式延伸到我国各个城市,因此要充分认识并且充分发挥服务业的就业效应。对于服务业来说,那些产业链组织形式越长的行业,带动就业就越多,生产性服务业经营拓展的越多,带动的就业也越大。
2.长产业链产业对就业带动作用明显
产业链理论是随着企业分工和价值分配而展开的。产业链更多的体现在价值创造过程中,基本等同于产业价值链的定义。美国经济学家迈克尔·波特是这一解释的创造者。他认为每一个企业都是用来进行设计、生产、营销、交货等过程及对产品起辅助作用的各种相互分离的活动的集合,也就是说,任何企业的价值链都是由一系列相互联系的创造价值的活动构成,这些活动分布于从供应商的原材料获取到最终产品消费时的服务之间的每一个环节。产业链的价值体现在产业链的层次,亦即产业链的长短;层次越多,产业链越长,表明加工可以达到的深度越深,价值的创造也就越大。在此概念下之典型代表,莫过于汽车产业。作为中国产业链最长的产业,汽车业对GDP贡献巨大。数据显示,2007年我国汽车产业从业人员有291万,相关从业人员达3000万,创造产值占GDP的2.31%。汽车制造增加一个岗位的就业,能增加约10个相关行业的劳动力岗位。不仅仅有利于本行业就业的改善,亦可带动相关行业就业的改善。这种示范作用的意义在于,不仅增加了劳动力数量,而且对行业劳动力结构之稳定有积极作用。
3.轻工产业振兴推动就业,中小企业成为主力
轻工业是以生产生活资料为主的加工工业群体的总称,是制造产业结构中的一大分类,涵括的行业众多,包含食品、造纸、家具、家电等40多个行业,随着国际金融危机的蔓延,轻工业受到的影响首当其冲,出现出口下滑、亏损上升、停产关闭、就业减少等连锁反应。所以,轻工业振兴规划的出台尤为重要。轻工产业是国内解决就业的主要力量,全国从业人员超过3,500万人。由于轻工业多数行业与农村关系密切,所以轻工业的发展不仅带动了相关的农业发展,还带动相关就业超2亿人。而在轻工行业中又以中小企业为主体,创造就业的主体就是中小企业。从上世纪90年代末开始,蓬勃发展的民营中小企业创造了80%以上的新增就业岗位,吸纳了从农村流入城市的1亿多农民工。而抵抗风险能力的天然不足使其受到经济危机的冲击最大。一场金融危机,让中小企业倒下了一片。广东省中小企业局的统计数据表明,2008年1到9月,广东省内倒闭的企业超过6万家,这带来的最为严重的问题就是就业岗位的大量损失。为避免此种情况对就业的不利影响,轻工产业的振兴势在必行,将其纳入十大产业振兴规划,可谓是恰逢其时。
4.全面试行消费刺激政策,凯恩斯失业理论仍具现实意义
针对有效需求不足所引致非自愿失业,凯恩斯主张政府干预经济,采取赤字财政政策和宽松的货币政策来增加政府开支,降低利息率,从而刺激消费。增加投资,以提高有效需求,实现充分就业。我国当前面临的结构性产能过剩主要集中于生产低端消费品的劳动密集型制造业,而这也是吸纳劳动力市场二元性特征下低层次劳动者就业的主要领域。本次经济刺激计划是以政府投资为主导,对直接增加居民可支配收入的作用有限,这对于缓解由于产能过剩导致的萧条性失业并无针对性效果。结构性产能过剩带来的失业问题必须通过拉动内需,有效需求扩大等方式来解决。凯恩斯主义在当今亦可供现实操作。建议在全面评估南京、杭州、深圳等地发放消费券的积极政策效果之后,适时出台增加居民收入的全面消费刺激计划,促进服务业和劳动密集型制造业的稳定,有效扩大城乡就业。
5.以鼓励大学生创业推动就业
近年来,大学生创业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特别是在当前金融危机爆发、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的情况下,鼓励大学生创业成为实现大学生自身价值、推动大学生就业多样化的有效手段之一。当然,这条创业之路并不好走:缺乏初始资本、难以把握市场需求、没有运营管理经验等一系列问题都是大学生创业的潜在陷阱。因此,尽管创业的大学生无论是技术,还是创意,往往有着很大的优势,但是这些东西大多“养在深闺人未识”,无法与市场充分结合,结果或者无法启动,或者半路夭折。这一局面和若干年前,高校众多科研项目无法进行市场化,从而在无形中造成巨大浪费的情况十分相似。归根结底,其原因在于社会与高校、大学生之间的信息不对等。一方面,社会不了解高校、大学生所掌握的智力资源;另一方面,高校、大学生也不了解社会上的有关需求。因此,想方设法开启校企沟通的渠道,使校园智力资源与市场经济接轨,同时制订各种大学生创业的政策导向,对缓解当前就业的严峻形势、促进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