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勇棋
国家统计局刚刚公布的数据表明,4月份,我国工业品出厂价格同比下降6.6%;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下降9.6%。在工业品出厂价格中,生产资料出厂价格同比下降8.1%。其中,原料工业下降10.3%。化工产品部分价格下降较大,其中,顺丁橡胶同比下降34.6%,聚苯乙烯价格下降22.1%,涤纶长丝下降19.4%。
国外报告显示,全球乙烯产能将从2007年的1.25亿吨增加至2010年的1.45亿吨,到2013年将增加至1.48亿吨,到2010年全球乙烯过剩产能将达到1700万吨。令人警觉的是,就在石化产品价格仍没多大起色、全球乙烯产能走向过剩之时,跨国公司却在加大在中国的投资,国内石化产业投资也在快速增长,尤其是大型乙烯项目投资。
跨国公司加大中国投资
5月8日,埃克森美孚公司作出预测:未来10年,全球石化产业增长的60%将来自亚洲,其中中国至少占据一半份额。预计全球对聚乙烯、聚丙烯和芳烃等主要石化产品的需求增速将比全球GDP高2%~3%,其中亚洲增速最快。这一天,也是埃克森美孚化工中国研发中心在上海举行奠基仪式。
金融危机让石化巨头们削减了投资预算,埃克森美孚没有幸免。受全球石油和天然气价格的急剧下跌以及全球经济衰退影响,公司第一季度利润下跌58%,为45.5亿美元,远低于去年同期的108.9亿美元。原定于今年290亿美元的资本支出预算也发生变化。
5月10日,科威特国家元首萨巴赫·艾哈迈德·贾比尔·萨巴赫到访中国,并主持了五项协议的签字仪式。其中,最引人关注的当属能源合作协议。据科威特驻中国大使透露,科威特打算在中国南部建设一家合资炼化厂,这将是油气领域中最大的一家合资企业。这家合资炼化厂将以科威特原油作为生产原料,总投资约70亿美元。该项目还包括建设一系列加油站。
早在2005年,中石化和科威特石油公司就筹划在广东开展炼化一体化项目。按照原先的规划,上述合资该项目的原油年炼化能力将达到30万~35万桶/年,其乙烯产能将达到100万吨/年。但该项目在2007年底获批开展前期工作后因环保等因素一度陷入僵局。
巴斯夫关闭了全球80座工厂,对约100个装置进行减产,并推迟重庆MDI项目,但却投资9亿美元加速推进南京扬-巴二期工程。巴斯夫将与中石化共同投资9亿美元,将该工厂的乙烯裂解装置年产能由60万吨提高至75万吨。
跨国公司加快在中国布局也有以下理由:工业和信息化部的统计数据则显示,一季度中国石化业出现了明显的回暖迹象,石化产品产量、表观消费量都在回升。而随着《振兴石化行业规划细则》的出台,乙烯等及下游相关行业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预计到2015年,中国乙烯生产能力将达到1900万~2100万吨,但自给率也才达到63%~67%。考虑到成本竞争,发达国家没有必要保留那么大的乙烯产量,产业转移才是最终出路。我国日趋成熟的市场经济体制会在一定程度上规避金融危机的风险,为石化产业发展提供相对良好的经济环境和市场机会;我国已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石化产业大国,主要石化产品产量在全球排名大幅提升,具备很强的抗风险能力;发达国家的石化行业发展已过了高峰期,而我国石化行业目前正处于上升期,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国际金融危机处理得当,我国石化产业完全有可能借此实现加速发展。2008年,中国石化乙烯产量确实倒退了3.7%,为628.9万吨。但如果从国内的乙烯现有需求情况来看,乙烯依然是不过剩的,因有30%以上都要进口。国内巨头加紧抢滩布局
除了跨国公司,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及地方石油石化企业在乙烯投资建设上也正加快步伐,地方政府都把这样的项目当做头等大事,积极地进行配合。截至今年3月底,新疆独山子千万吨炼油百万吨乙烯工程累计完成投资248亿元。整个工程包括20套炼油装置和12套化工装置,计划总投资262亿元。经过3年多的建设,工程目前进入收尾阶段,动力站公用系统已建成投入使用。工程全部投入使用后,可年产成品油550万吨,新增化工产品182万吨,预计年销售收入超过300亿元。
中国最大的地方石油公司陕西延长石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也将牵手中石油集团建设一个规模为100万吨的乙烯工厂,总投资额预计为230亿元。
4月,天津百万吨乙烯项目总体试车方案正式通过了由中国石化总部23位各部门专家组成的审查小组审核,标志着大乙烯进入了全面开车投产的准备阶段。
福建炼油乙烯项目是目前我国在建的一次性投资最大的炼油化工一体化项目,该项目年加工能力800万吨的常减压装置将于5月中下旬试运行。目前,该装置已经完成水联运、蒸汽吹扫、仪表联调、控制系统测试、加热烘炉等大部分开工准备工作。该项目全面投产后,福建联合石化的原油加工能力将由原来每年400万吨提升至每年1200万吨。
广东惠州市培育超千亿元新兴产业群,其中重点加快建设的就是中海油二期1000万吨炼油及新建100万吨乙烯项目建设。市委书记黄业斌表示,石化产业方面,惠州提出的目标是:要确保2012年达到2200万吨炼油、200万吨乙烯的规模,2020年具备4000万吨炼油、300万吨乙烯的规模;力争全市石化工业增加值2012年达到400亿元,2020年超过900亿元,形成世界先进水平的特大型石油化工产业基地。
扬子石化有限公司是中石化的几个大型石化基地之一,正在规划一个60万吨乙烯项目。此项目的可行性报告已上报中石化总部,申请报告也已提交到国家发展改革委,规划环评工作正在进行。据称该项目是江苏省的重点项目之一。
按照中石化销售公司一位管理层人士给出的数据,中石化在华东的化工销售量占中石化总的化工产品销量的50%左右,是最重要的市场。而除扬子石化之外,浙江镇海炼化(百万吨)、上海石化(60万吨)、镇海炼化(百万吨)正建(或已规划)的乙烯等多个工程,也使整个中石化在华东的化工地位难以动摇,并让中石油望尘莫及。
作为东北老工业基地,总投资140亿元的大庆石化60万吨乙烯改扩建后也将拥有120万吨生产量。与此同时,抚顺大乙烯4月也全面开工。和福建一样,抚顺“千万吨炼油、百万吨乙烯”工程是目前东北最大炼化一体化项目。是辽宁的头号工程,抚顺的希望工程、民生工程。“百万吨乙烯”工程是该项目建设的核心部分,投资156亿元,主要项目包括新建80万吨乙烯装置、45万吨线性低密度聚乙烯装置、30万吨聚丙烯装置等8套生产装置及公用
工程、生产辅助设施。
全球石化整体竞争加剧
美国化工市场联合公司(CMM)的最新研究报告显示,到2010年全球乙烯过剩产能将达到1700万吨/年,约占全球总需求的15%。产能出现大量过剩主要是由于乙烯新增产能的大量投产,全球乙烯产能将从2007年的1.25亿吨/年增加至2010年的1.45亿吨/年,到2013年将增加至1.48亿吨,年。
据悉,全球乙烯市场正在面临供应过剩的压力,而且这种压力越来越大,尤其是考虑到处于当前经济危机的困境下。这也是自上世纪80年代初以来全球乙烯工业面临的最为严峻的时期。一些生产商除了永久性地关闭一些竞争能力低下的装置外别无他法。2013年前要维持整个市场的供求平衡,需要闲置高达5000万吨/年的产能。
受到成本等竞争优势的影响,2008年~2012年,中东和亚洲地区预计将新增超过2800万吨,年的乙烯产能,而北美和西欧地区同期将关闭超过750万吨/年,其中大多数发生在北美。CMAI预计今年全球乙烯市场需求仍将维持在约1.15亿吨/年的水平。整个全球石化工业只能采取削减产量的方式来应对供应过剩的困境。受需求逐渐回暖的影响,北美地区的一些烯烃生产商日前纷纷重启旗下的乙烯装置,这部分重启的乙烯装置产能占北美地区总产能的5.6%。
石化产业是国民经济中产值最高、占工业比重最大、且最具发展前景的产业。去年中国GDP30万亿,石油化工就占到6.5万亿。国际金融危机与世界石油化工景气周期低谷叠加下,我国石化产业也陷入低迷。石化产业受到巨大冲击。油价下跌,对石化产业上下游企业造成了严重影响,传统大宗化工产品出口遭遇危机,国内化工产品“量价齐跌”。石化行业自身存在的产能过剩、无序竞争等深层次问题集中显现。
对中国乙烯生产销售产生最大影响的还不是全球过剩问题,而是中东较低成本的乙烯投资建设。去年底,世界最大乙烯装置在伊朗开工投入运营。由伊朗JPC联合体投资22亿美元,乙烯年产能据报道达13.2亿吨。此外,这家工厂每年还生产30万吨丙烯、60万吨聚乙烯、30万吨聚丙烯、44万吨乙二醇和其他化合物。Jam石化联合体乙烯工厂一期工程在3月开始投产,现在二期工程已经开工。JPC负责经营这座全球最大的乙烯工厂。
今明两年,随着中东和亚洲新增乙烯产能的投产,全球产能利用率将进一步下降。受产能过剩与需求下降双重冲击,中国的乙烯行业将步入利润低谷期。预计2010年前后,中国将有一大批石化能力投入运营,而中东地区石化行业的发展也十分迅速,而且,中东石化产品具有显著的成本优势,这将对中国石化市场带来较大影响。此外,东南亚和韩国等亚洲地区的乙烯价格也已低于中国。现在国家做乙烯项目评估,都会密切关注中东的相关产能数据。然后研究对策。主要对策是注重产品差异化及下游企业的联合等。在今年“两会”期间,工信部部长李毅中也表示,我国将严格审批新建炼化及乙烯项目以避免产能过剩,对新的项目审批“将会非常慎重”。
地方行棋谨防有子无局
重化工业向沿海的大转移,实质上是中国已经摆脱原有的发展模式,即主要利用本国自然资源,开始依赖全球市场配置资源,进一步直接靠近消费市场的必然选择。重化工业需要大量的运输,而沿海地区交通便利,运输成本最低,同时又往往是最大的消费市场,因此,在可以预见的将来,除煤炭、水电等能源工业布局会继续向西转移,钢铁、石化等原材料工业生产能力向沿海地区集中的趋势将更加明显。目前,辽宁的炼油炼化能力已接近1亿吨规模。中石油除了在大连、锦州、盘锦、辽阳等已投产企业外,2010年前预计开工和投产项目还有投资205亿元的葫芦岛1000万吨炼油项目,以及正在申报旅顺双岛湾1000万吨炼油和100万吨乙烯装置的规划。
在一份《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规划(草案)》文件中,要求大连建成炼化一体化基地,推进百万吨乙烯等工程:营口要在仙人岛建设大型石化产业集聚区;盘锦建成我国最大的重交沥青、环炳基润滑油生产基地和我国化肥、聚烯烃、炼化生产基地:锦州湾建成国家级炼化生产基地和国家石油储备基地……而目前油价变化却给辽宁石化产业结构带来了潜在的风险。
再如,辽宁沿海六市造船业也是“全面开花”。从大连北端的长兴岛到最南端的旅顺开发区147.4公里的海岸线和港湾上,聚集了大连船舶重工、中远船务和韩国STX集团造船基地等项目;从大连沿渤海海岸线往西,营口沿海产业基地规划发展1万吨级以下船舶制造及甲板机械等配套产业;盘锦船舶工业园重点发展5万吨级以下各类中小型船舶修造以及船舶配件产业,并提出至2010年末达200万载重吨;葫芦岛市将通过渤海重工在建的第二个30万吨船坞,将造船能力发展到500万吨。
类似的故事也发生在其他沿海省市。这种“投子如风、心无大局”的“行棋”风格,造成了严重的沿海产业布局雷同现象,使得各省市产业发展规划在功能定位、产业发展方向上高度相似进而形成重复建设。不但会带来未来巨大的产能过剩,而且资源利用上的低效更会大大破坏已经不堪重负的生态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