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燕芳
2009年1月1日,中国迎来了在美国市场的无配额时代,但根据可获得的信息显示,美方已经做好了在无配额时代应对中国纺织品服装出口的措施。在金融危机的影响还未消退的严峻情况下,我国出口美国纺织品服装出现了萎缩的迹象,虽然如此,我国在2008年仍然保持美国纺织品服装第一大供应国的地位。
一、美国国内纺织服装产业现状
在美国,由于劳动力方面存在的竞争劣势,低端纺织品的生产及服装加工环节已经转移到亚洲国家以及与美国缔结了自由贸易协定的国家,整体来讲已经出现了萎缩。据美国劳工部统计,纺织服装行业的就业人数从2000年的约120万人下降至2007年的54.1万人。产业结构的调整必然导致其进口替代产品的增加,而在美国的贸易数据上又表现为美国某些品种的纺织品服装对外贸易依存度的逐年提高。如表1所示,UP比例呈逐年提高趋势,而DMS比例呈逐年降低趋势。
美国国民强劲的购买力和美国产业结构调整带来对外贸易依存度的逐年提高,使美国成为全球纺织品服装最大消费市场和第一大进口国,其纺织品服装进口总额约占全球纺织品服装贸易的20%。美国如此巨大的国内纺织品服装市场,多年来成为许多以劳动密集型纺织服装业为主导产业的发展中国家最大的出口市场,因而也成为各国必争之地。
另据美国纺织品服装办公室(OTEXA)公布的数据显示,美国纺织服装行业并未全面衰落。因为它们只是把高成本、低利润的产品或产业链条转移到海外,而把资本技术密集、附加值高的产品和产业链条留给了美国公司自己,美国在高档次、高技术水平的特种纱线、高档布料(如色织布、人造纤维印花布、斜纹布及贡缎等)、产业用纺织品和高附加值的自主品牌服装业方面具有极大的竞争优势。
技术创新是美国纺织企业保持竞争力的法宝。据报道,一些美国产业用纺织品企业与政府、工业研发与生产机构建立战略性合作关系,来改善产品以及它们的应用。例如,奥本大学和佐治亚理工大学的一个研发队伍正在与杜邦的里士满厂和美利肯化学公司合作研究与设计一种全新、具有需求导向性的加固功能的轻型纺织品,这种纺织品的主要作用是提供防弹和防弹片保护。另外,美国的纺织品行业每年投入至少20亿美元以继续引入新的设备与技术,利用技术创新不断推出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新产品。如美国纤维巨商杜邦公司的科学家已开发出一种以玉米为原料生产服装的新型工艺,利用玉米生产服装原料Sorona聚合物,这种聚合物手感更柔软,可进行多种染色,耐洗性强,还可防紫外线照射。美国联合信号公司使用自产的超高强力聚乙烯纤维织入尼龙中,生产出具有卓越抗撕裂和耐磨性能的纺织品,这种抗撕裂纺织品具有优异的抗撕裂作用,靴鞋、滑雪服及运动装备制造业对这种纺织品产生极大兴趣,世界各地对超高强力聚乙烯纤维的需求日益增加。美国的纳米技术正在推动智能纺织品市场的成长,包括盔甲、飞机、汽车、体育用品以及电子器件等都具有巨大的应用潜力。美国的无纺布工业发展迅速,是世界无纺布生产的第一大国,据世界贸易组织统计,美国目前无纺布的生产量占全球无纺布生产总量的41%。还有可应用于土工合成材料、农业以及涂层或层压衬底的无纺布2007年-2009年预计将以每年4.5%的速度增长,到2009年该市场市值人约为51亿美元。
在本次金融危机的影响下,一方面,美国国内的消费需求有一定程度的萎缩,我们也注意到亚洲周边地区如印度、越南、孟加拉等国对美国出口的增长速度加快,这导致中国的纺织品服装出口美国面临更激烈的竞争。另一方面,美国本土的纺织服装业也面临着严重的威胁,美国政府、纺织服装相关的行业协会等都在积极努力着,寻求促进本土纺织服装行业再次飞跃的政策,包括启动贸易救济在内的贸易保护政策。
二、中国纺织品服装出口美国市场的现状分析
美国一直是中国纺织品服装出口的重要市场之一,现从以下几个方面并用严谨的数据来说明中美纺织品服装的贸易现状:
1.美国市场在中国纺织品服装贸易中的重要地位
中国纺织品服装出口的市场主要集中在美国、日本和欧盟、香港四大区域。从2005年起单个国家来看,美国首次超过日本成为中国纺织品服装出口的最大市场。而我国出口的纺织品服装在美国进口的纺织品服装总额中所占的比例,在20世纪90年代初已经占据第一的市场地位。后来随着1994年1月1日《北美自由贸易协定》的签署以及2000年10月1日《加勒比国家贸易伙伴法案》的签署,加勒比盆地国家(CBI)于1996年起至2002年(除2000年墨西哥排第一位外)取代中国成为美国市场第一大供应国。但到2003中国又恢复了对美国第一大供应国的地位直到现在。到2008年,按数量计算,中国占美国纺织品进口市场份额从2007年的40.2%上升至40.93%,而按金额计算,比例也从33.53%升至35.07%。
2.中国对美出口纺织品服装结构不合理
在中国对美出口纺织品服装的构成中,以服装为主,纺织品较少,其中服装所占的比例从2002年开始越来越大,统计到2008年止,每年对美服装出口所占比重将近70%。而服装中以大众化的针织、梭织服装为主,缺少品牌:纺织品中以家用纺织品为主,面料、纱线和工业用纺织品较少。服装和家用装饰用纺织品大都是大众化或一般用品,无多大的技术含量,主要依靠中国低廉的劳动力成本维持低价的市场份额。而中国从美国大量进口原棉和各种化纤原料,而出口初加工织物,从生产链和利润的角度上说不够合理,主要表现为对织物产品的后加工很少,属于低档织物,这种出口结构反映了我国纺织服装业的技术水平。就我国纺织品出口而言,衣着用、装饰用、产业用的比例为70:20:10,与国际上各占三分之一相比,有相当的差距。
3.中国纺织品服装在美国市场“物美价廉”
自2002年以来,美国从中国进口纺织品服装金额上升的同时,美国从中国进口纺织品服装平均单价却呈下降趋势。从2002年的1.76美元/m2跌至2004年的1.25美元/m2,2005年之后受到人民币升值及中国劳动力成本的上升,价格逐渐回升。自2002年开始,来自中国的纺织品服装平均单价低于美国从全球进口纺织品服装的平均单价水平,反映了我国纺织品服装在美国市场呈“量增价跌”的状况,虽然受到美国国内消费者的欢迎,但却引起了美国国内制造商的反感。
由于缺乏自有品牌,我对美出口的服装大多是外商委托加工
生产的,而生产一件服装我国出口企业只能赚微薄的加工费,80%-90%的利润被美国进口商、分销商及终端商获取。如在美国纽约54大街销售的BOSS名牌衬衫的价格为120美元,渠道分销商分得利润的60%,品牌商获得30%,我国加工商仅得10%。在利润极低的情况下,我国加工企业为争夺订单有时甚至报价为总价8%的低价。
4.中国与美国纺织品服装贸易争端不断
中国入世以后,中美纺织品服装贸易争端明显增加,且中国在摩擦中一直处于被动地位。中方面临美方频繁的贸易救济的阻碍:(1)美国发起的特殊保障措施调查,在2003年11月宣布对原产中国的针织布、睡袍和纹胸实施特别保障措施;2004年至2006年美国政府发动了多起对华纺织品设限,除此以外还对我24类纺织品进行设限调查,2005年涉案产品对美出口金额超过100亿美元;2005年6月至11月间,我商务部与美方进行了7轮艰苦的磋商,最终达成了中美《纺织品和服装贸易的谅解备忘录》;双方同意美国对中国纺织品配额的设限期至2008年底,共涉及21个类别产品,对协议外产品美方承诺克制使用242条款。(2)在中国出口美国纺织品服装仍然受配额限制的情况下,美方于2006年6月23日,提出对从中国进口的部分聚酯短纤进行反倾销调查,并最终于2007年4月19日裁定中国出口美国聚酯短纤存在倾销行为,对中国聚酯短纤终裁征税3.47%~44.30%。(3)美国商务部于2007年7月18日立案,对中国的复合编织袋进行反倾销和反补贴调查,并最终于2008年8月7日做出终裁,对山东寿光健元春有限公司、山东龙兴塑胶制品有限公司作出分别征收反倾销税91.73%和反补贴税352.82%;而温州豪盛塑料有限公司等13家公司获64.28%的反倾销税,其他中国公司获91.73%的反倾销税和226.85%的反补贴税。
三、中美纺织品服装贸易争端不断的原因
(一)美国方面的原因
1.关于对华贸易逆差。贸易具有收入分配效应,那些因贸易逆差而受到损害的利益集团,就会形成对政府的政治压力,要求对中国的产品实施限制。近几年美国对华贸易逆差是事实,但美方严重夸大逆差的程度也是事实。如:按中方统计,2002年中国对美国纺织品服装出口额是70.7亿美元,而据美方统计,却达87.44亿美元。又如2007、2008年中方统计分别为240.40亿美元和269.12亿美元,而据美方统计,分别是323.23亿美元和326.79亿美元,双方统计的数据相差竟然分别达82.83亿美元和57.67亿美元。我国的统计方法是得到WTO认可的。中国香港是单独关税区,而美国却把香港对美国的出口计算在中国的出口中,多加上了很大一部分,这是不科学的,也是没有按照WTO的统计办法来做的。
美国纺织服装外贸逆差是经济全球化和国际产业结构调整的必然结果。中国对美国的纺织品服装的贸易顺差准确点说应该是东亚对美国的顺差。我国改革开放之时,正值亚洲“四小龙”等国家和地区步入工业化的中后期,这些国家和地区相续开始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在本地劳动力及其他要素成本上升的情况下,他们把低端制造环节转移到劳动力更便宜的中国等国家和地区。这样就造成了日本、韩国、台湾省、新加坡、泰国、马来西亚、菲律宾和香港等国家和地区把原来他们对美国的贸易顺差转移到中国大陆,引发了“贸易平衡转移效应”。
2.美国国内的政治因素。中美纺织品服装的贸易争端受美国国内政治形势的影响较大。
随着中美纺织品自由贸易的开展,纺织服装行业的从业人员及企业主将感到他们自身的收益每况愈下,他们渴望从美国政府那里得到贸易保护,于是他们会通过工会向政府施压。虽然几乎所有50个州都有纺织服装的生产,但大约75%的纺织品生产集中在东南部的8个州。生产集中使得利益相同的纺织服装业能很好地组织起来影响美国的外贸政策。为了得到他们的选票,美国政府会权衡考虑满足这些既得利益集团的利益,尽管保护对广大美国人民来说弊大于利。比如,2003年11月,布什政府对中国的三种纺织品实行保障措施,突出的表明了美国政府面临国内利益集团和2004年大选的压力,为了寻求连任,将国内问题归咎于国外的不公平竞争以转移国内视线。
3.中国威胁论的影响。近年来,中国经济的快速持续发展引起了美国的担忧,美国一些利益集团认为,到2015年前后,中国将对现存的世界格局形成挑战,会对美国在亚太乃至世界的经济和全局利益构成威胁。因此,美国会想方设法遏制中国的发展,其中中国纺织品服装贸易就是美国掌控的一个筹码。对中国来说,纺织品服装贸易涉及我国约2000万人的就业机会,由于就业门槛低,它解决了我国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为了社会的稳定,中国政府不希望纺织品服装出口的突然降低。如前所述,美国深知纺织服装行业在中国的重要性,对中国纺织品服装出口挑起贸易摩擦,可以通过此筹码在与中国的谈判中就他们所关心的问题,迫使中国政府作出让步,企图降低中国政府对中国经济的控制能力,以达到减缓中国经济增长的目的,减少对美国地位的威胁。
(二)中国方面的原因
1.盲目生产过剩、纺织服装产品库存加剧导致恶性价格竞争。2001年加入WTO、2005年开始取消配额,这一切的利好消息和纺织服装行业的低门槛,导致资金大量的流向对纺织服装行业的投资。2002~2003年纺织服装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均超过50%,而同期行业销售收入增长率仅为16%和23%,产能过剩问题达到白热化。2004年纺织服装固定资产增速开始下滑,至2006年降低到5年来的新低,而同期行业销售收入增长仍比较平稳,固定资产增速开始与销售收入增长率接近,产能过剩压力减缓。2007年,纺织服装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为25.74%,而销售收入增长率为2247%。由于受到国家紧缩货币政策及外围经济危机的影响,2008年1~11月纺织服装行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为8.75%,增速较2007年全年水平(25.74%)变化。16.98%,而销售收入同比出现14.64%的增长,反应了价格有所反弹。
投资的大幅增加和内需的不足,纺织服装产品库存加剧,导致企业为抢占出口而恶性降价,不仅使我国企业自身丧失正常的利润,更加大了我国遭遇贸易摩擦的可能性。从上述分析可知,中国出口美国的纺织品服装绝对数量增长迅速,从2003年起一直处于第一大供应国的地位,但在数量增长的同时,价格却出现了滑坡,平均价格从2001年2.96美元/m2迅猛跌至2002年1.76美元/m2,2008年跌至1.59美元/m2,最低时2004年跌至1.25美元/m2。在这种量增价跌的外贸出口情况下,很多企业的利润还不到1%甚至出现严重亏损。
2.补贴的存在及宽松的宏观政策是中国出口价格偏低的原因之一,也成为了美方制造贸易摩擦的把柄。从外贸经营主体看,国有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是中国进出口贸易的中坚力量,而国有企业往往被贸易伙伴视为在计划经济下运行、受政府资助较多的对象。美方通过调查,认为中国对纺织品服装出口企业给予了大量的补贴,并就有关的补贴事项向WTO提出了正式的控告。而在宏观政策方面,优惠的加工贸易政策、低廉的资源价格、以及只需企业承担较低的环保标准和较低的企业社会责任。这些因素都成为了中国纺织服装产品出口价格低廉的原因之一,也备受美方的指责,加大了我国遭受贸易摩擦的可能性。
3.中国企业间低价恶性竞争。在纺织服装行业大幅增加的投资,成就了中国“纺织服装生产大国”的美誉。中国的纺织服装产量比其他国家超出许多,因此企业的竞争对手主要是国内的同行,国内同行为争取一个客户微薄的订单而竞相压价出口这种现象在历届广交会和各种展销会上随时可见。特别是近几年,涌现出大量的小型纺织服装生产企业,第一,这些企业生产的纺织服装技术含量和档次低,产品差异化水平低、产品结构单一、附加值低,容易形成过度竞争;第二,众多的小企业用工不规范,没有严格执行劳动、社会保障法规,财务不健全,偷逃税费时有发生,小企业的成本比大企业要低得多。无技术含量和无品牌,加上严峻的外部环境使得价格竞争成为众多企业的无奈之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