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套改革催生林改江山经验

2009-08-14 09:28耿国彪
绿色中国 2009年7期
关键词:江山市林农林权

耿国彪

2004年起,在我国福建、江西、辽宁和浙江等省先后开始了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这场以“明晰产权、减轻税费、放活经营、规范流转”为主要内容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以星火燎原之势迅速蔓延,使我国69%国土面积的山林获得新生,以蓬勃之势引领山区农民走上富裕之路。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是我国新一轮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历史选择。这次改革,是生产资料从耕地向山地的扩展,为生产力的进一步解放找到了更为广阔的空间。通过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把生产要素引向山区、引向林业,使“山有其主、主有其权、权有其利、利有其责”,为林业发展、林农增收提供可靠保证。

作为全国率先开展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省市之一,浙江省的主体改革已经完成,正在如火如荼地开展促进林农致富增收的配套改革。日前,记者来到浙江省主要林区县江山市进行采访,了解到一些有关配套改革的有益探索,这些以科技推动林改农民致富的办法是行之有效的,对正在进行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地区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林权流转活跃林地经营

江山市位于浙江省的西南部,与福建、江西二省交界,全市区域总面积303万亩,其中林业用地面积220万亩,森林覆盖率67.7%,森林蓄积量600.9万立方米,是浙江省重点林区县(市)之一。

2004年,江山率先在浙江省开展了以明晰产权为主要内容的主体改革,全市21个乡镇(街道)和1个国有林场的山林产权归属和经营主体的确权发证率达到了99.3%。2006年在完成主体改革任务后,又在全省率先开展了以林权流转,林权抵押贷款为主要内容的林权制度配套改革。改革四年多来,现已初步建立起“产权归属明晰、经营主体到位、责权划分明确、利益保障严格、流转顺畅规范、监管服务有效”的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现代林业产权制度,林改取得了初步成效。

江山市林业局局长徐惠民对记者说:“山林产权明晰之后,广大林农经营林地的热情高涨,他们希望林权能够流转、林木资产能够抵押贷款。为此,我们及时倾听民声、顺应民意,顺势而为地开展了配套改革。”

根据林权流转和林权抵押贷款需要开展资产评估的实际情况,江山及时成立了森林资源资产评估机构,针对林权流转无场所,他们又在全市设立了22个林权流转交易中心。并且明确规定交易中心的职责是为广大林农提供收集并发布有关林权流转供求信息、组织林权流转交易、政策咨询解答和办理相关交易手续等服务,极大方便了广大林农林权流转交易行为。

在江山市林权流转交易中心,记者看到进进出出的林农脸上都洋溢着微笑。记者询问一位手拿林权证的林农到这里办理什么事情?得到了这样的回答:“我今天是来咨询一下,我们一家人有20亩竹山,家里壮劳力都出去打工了,没人照看,我想看看能不能转让出去,多少每年能有一些收入。”

江山市林业局郑勤勇告诉记者,像这样来了解林权流转的人每天都有,只有林权流转起来,林地才能做到规模经营、效益经营,也才能真正调动社会资金进入林业。

据记者了解,自改革试点以来,江山市规范的集体森林、林木和林地流转面积已达24684亩,流转交易金额4622.76万元。江山市新增各类林业经济合作社21个,经营规模大户55户,经营面积达到5万多亩,各类工商资本投入林业的资金达到了6000多万元,全市林地效益升值了1.1亿元。

陈方根是江山市保安乡保安村的一名普通农民,林权制度改革后他就做上了以竹致富的梦,是林地流转把陈方根的梦想变成了现实。通过一轮轮的承包交易,如今陈方根的名下已经有了1100多亩竹林,成为远近闻名的种竹大户。

陈方根对记者说:“自己家里分的那几亩竹林管护起来没有多少积极性,即使管得再好,一年下来也没有在外打工的收入高。只有规模经营了才舍得投入,也才会有大的产出。”

有了山林流转机制,许多村民自发地组织起来,因地制宜地创造了更新的流转模式。不少村镇由过去单一经营山林,变为既有大户承包单纯经营山林,也有股份合作搞综合开发。江山廿八都镇富强村、坚强村的林农,以山林入股的形式与旅游部门联合开发了国家级仙霞森林公园,靠森林旅游业带动了当地林农致富。

富强村村支书徐立新高兴地说:“山林入股后,山还是我们的山、树还是我们的树,只不过以前我们是靠砍树来挣钱,现在我们是靠‘风景来挣钱,这都是林改给我们带来的好处。”

林权抵押贷款突破金融瓶颈

贷款难,一直是困扰基层林农积极投入的问题之一。没有资金,任何致富的方法都只能停留在想象的阶段。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江山林业局积极与金融部门协商沟通,帮助金融部门化解抵押风险,努力突破林权抵押难以开展的“瓶颈”。

徐惠民说:“江山根据林权抵押贷款对象的不同,分别设计了不同的林权抵押贷款模式。一种是林业经营大户或林工企业直贷模式,即由林业规模经营大户或林工企业直接用其《林权证》所登记的森林资源资产通过评估后,作为抵押物向金融机构提供担保借款;另一种是林农小额信用贷款模式,主要是针对森林资源资产较少,贷款数额不大的林农贷款需求所设置,这种模式主要是将林农所有的森林资源资产纳入其总资产中加以评定,综合确定信用等级、增加信用额度。在授信额度内享受“一次授信、分次使用、循环借款”的信用贷款,且不需提供任何保证、抵押、质押。此种模式具有手续简便、办贷快捷的特点,深受林农欢迎。另外,在具体开展林权抵押贷款过程中,为有效防范林权抵押后的还贷风险,我们专门向金融部门作出承诺,林权证在抵押贷款期间,未经抵押权人书面同意意见,对抵押人不予发放林木采伐许可证、不予办理产权转让变更手续;如抵押人无力还贷时,抵押权人在依法获得抵押资产后,由林业部门帮助抵押权人将森林资源资产尽快变现。”

江山市绿业有限公司,在改革之前是一个以生产木材为主、即将濒临破产的国有林场。改革后,它们通过林权抵押贷款获得了1200万元资金,进行林业产业结构调整,走上了多元化发展道路。目前,已初步形成了林业、畜牧业、花卉种苗业、旅游业并举的产业格局,年产值达5000多万元,一举跃为省级林业龙头企业。

绿业有限公司董事长陈洋森对记者说:“如果没有配套改革,我们很难贷到款,也就只能在木材上做文章,路会越走越窄。有了林权抵押贷款,我们公司获得了发展所需的资金,才走上了多种经营的道路。”

童日龙是江山市峡口镇的林农,他承包的竹山位于仙霞山隧道的一旁,翠绿的毛竹掩映在青山绿水之间,可谓别有一番洞天。他告诉记者,过去自己也想贷款,可是没有抵押的东西,银行就是不答应。现在好了,有了林权证作抵押,林业局帮助办理,一切都变得那么容易。自己今年就贷到了款,而且利息很低,是到了要大干一场的时候了。从童日龙的话中,记者感到了他激动的情绪和饱满的信心,这都是配套改革为他带来的福音。

据了解,自试点以来,江山市已累计发放林权抵押贷款6370万元。正是因为有了林权抵押贷款配套改革的成功,6月11日浙江省林权抵押贷款现场推进会在江山召开,这是对江山配套改革的极大肯定。

建设林区致富路

2004年,福建、江西、辽宁、浙江等省率先启动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以来,配套改革的主要方向是建立林业要素市场搞活流转和确立林权证抵押贷款、林业保险等,从政策上为林农经营山林起到了保证作用。接下来,林业部门就是从细节上帮助林农降低生产成本,提高林业经营效益,这一点江山市为我们提供了可以借鉴的经验。

“要想富,先修路”这是上世纪末全国经济建设初期的一个共识,主要是从流通上节省时间成本和经济成本。在当前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中,这句话还有没有作用呢?江山的经验告诉我们依然有效。

江山全市林业用地220.7万亩。这当中,经济林面积占20余万亩。长期以来,由于林区交通不畅、管理不便等诸多原因,林业生产经营方式相对粗放,直接影响了林业经济效益。江山市林业部门经过认真研究认为,修建林道是挖掘潜力,促进林业增效的有效途径。去年,江山市启动了“千里富民林道”工程建设,已累计建成林道83条250公里。

徐惠民告诉记者:“去年市政府出台的《江山市“千里富民林道”管理办法》,明确了扶持政策和补助标准。对验收合格的林道,视建设难度大小每公里给予5000~37500元的补助。‘千里富民林道工程启动以来,各地积极参与,科学规划,有序推进,仅一年时间就建成林道83条250公里。政府扶持政策的出台,在一定程度上‘撬动了社会各方面参与林道建设的积极性,起到了四两拨千斤的功效。一批山场经营业主竞相申报立项,加快了林道建设步伐。今年计划建设200公里,但申报并要求立项的就达到了577.3公里。新一轮的林道建设热潮已经蓬勃掀起,这是林农为自己铺设一条真正意义上的‘康庄公路。”

峡口镇同桥村上步坑山场业主戴文华是廿八都镇的村民,他来到百里之外的峡口承包了700多亩山场。由于这里山高林密,且自己的山场在大山的腹地,运输极为不便而且成本太高,于是他便开始筹划建设一条山间林道。经过多方努力,戴文华筹措资金30余万元开启了他的林道之梦。在施工最紧张的时候,林业局为他的林道建设补助了18万资金,解决了戴文华的燃眉之急,也使这条投资40多万元5.26公里长的林道能够如期完工。这条林道,不仅打通了山场的交通运输“脉络”,也成了广渡等周边4个行政村的通村公路,直接受益的山场达5000余亩。

戴文华喜滋滋地和记者算了一笔“明细帐”。他说,以目前的经营状况,他每年可以从经营的700亩山场上,采伐毛竹50万公斤以上。修通林道后,仅人工采运成本一项,便可节省10万元以上。加上道路贯通后,经营管理得到了改善,竹梢、竹枝等资源的综合利用率得到了提高,每亩可直接增收100余元,经济效益相当可观。戴文华还告诉记者,去年雨雪冰冻灾害使毛竹遭受了灭顶之灾,如果没有这条林道,所有毁坏的毛竹都会烂在山里,而他在灾害后清理出100多万斤毛竹,极大地降低了灾害的经济损失。“我投资在林道建设上的费用,两年内便可全部收回。”戴文华相当自信。

廿八都镇富强村山场资源丰富,有1万多亩毛竹、油茶、杉木等经济林。由于山高林密,加上通山的只有羊肠小道,靠山吃山的村民只能背驮肩挑,导致运输成本过高,经济效益低下。去年该村申报了溪口至牛场的林道建设项目,在政府扶持,村民广泛筹集建设资金的情况下,富强村新修建了5.8公里长的林道,使山上的经济林能够真正发挥“经济”的作用。这条修建的林道惠及3600亩山场,其中毛竹1800亩、杉木1500亩,板栗等经济林300亩。每亩毛竹可节省采运成本150元,每亩杉木则可节省1000元左右,等于给当地农民增加了一笔不小的收入。尝到甜头的村民,今年又热情高涨,主动筹资,准备建一条新的林道。

村支书徐立新兴奋地对记者说:“有了这条林道,我们富强村就能真正变得富强,多亏了市政府的千里富民林道建设工程。”

位于大山深处的裴家地村是江山市知名茶叶品牌“绿牡丹”的原产地,这里山清水秀,仿佛是一片人间净土。裴家地村支部书记王礼俭告诉记者,裴家地村有人口550人,6600多亩竹林山场和300多亩茶场,经过不断开发目前通过茶叶增收已经难度很大,他们正在筹划修建几条山间林道,通过提高竹林效益达到全村进一步致富的目标。他说:“我们这里山场都比较远,但竹林质量很好,如果林道修好后,每亩提高200元的效益是轻而易举的。”

一条小小的林区道路能够提升如此高的山林经营效益,这是林农致富的需要,也是林业部门深化林权改革的结果。江山的做法告诉我们:只有解决林农切身利益的办法才是送到林农心坎上的政策。

科技服务林改是林农致富的根本

如果说被称为“第三次土改”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是从根本上解放生产力的国家政策,那么利用科技提升林业效益就是林农致富的途径。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使“山有其主、主有其权、权有其利、利有其责”,极大地调动了广大林农的生产积极性。然而,有了生产积极性只是林农走上致富道路的开端,在山林确权到户、林农有了山林自主经营权的前提下,如何提高林业生产效益就成了必须要解决的问题。答案只有一个:利用科技的力量,提高林业效益。

江山市在2007年11月被列为全国“科技服务林改”试点县(市)。一年多来,在国家林业局、中国林科院的精心指导和帮助下,不断探索科技服务林改的新方法、新途径、新模式,有力地促进了林业增效和林农增收:2008年共建立了毛竹省院合作项目16个;建设毛竹示范区25000亩,辐射15万亩;油茶高效示范基地2500亩,全市推广辐射10000亩;筹建油茶苗木培育基地一个,年培育优质良种油茶苗能力200万以上。

徐惠民对记者说:“为确保科技服务林改各项工作的顺利实施,我们成立了江山市科技服务林改领导小组,加强对整个项目建设的组织领导和协调工作,明确分工和职责,形成政府推动的工作局面,并在政策、资金、科技等方面给予支持。为普及和提高林业科学技术水平,我市建立了市、乡镇、村三级林业技术服务网络,有关乡镇和毛竹重点村都配备了毛竹和油茶技术辅导员,我局技术人员采取上课、现场指导,下乡、走村、蹲点的多种形式对林技员、村技术员、规模经营大户、林农开展层层技术培训。”

陈方根就是一个通过学习实践成长起来的毛竹种植“土专家”,他承包的1100亩毛竹山先前相当一部分竹林处于荒芜和半荒芜状态,他组织劳力对竹园进行了全面垦复、施肥,竹林的林分现状得到明显改善。今年,陈方根又在山场上建造了喷灌的水池,可以使竹林的生长速度大幅度提高。

在陈方根承包的竹山上,一棵棵碗口粗细的毛竹茁壮地生长着,看不出丝毫去年雨雪冰冻灾害的影响。江山林业局科技站站长周志方告诉记者:“通过毛竹低产林改造,很多像陈方根一样的种植大户得到了甜头。特别是遭受过严重雨雪冰冻灾害的竹林,至少可以比原来提前两年恢复到正常水平。”

柴乾全是在上海做生意的江山人,林改后他发现经营山林同样可以获得不错的收益,就回到了家乡。柴乾全承包了几百亩山林,修好了林间道路。在管护山林的过程中,他发现疏松的土壤会使杉木加速生长,在得到林业部门技术人员的认同下,柴乾全将自己的一片山林土地全部用机械翻耕了一遍,然后再种上树苗。4年过去了,他的山林生长速度是没有经过翻耕的一倍以上。

周志方肯定了柴乾全的做法,但也指出翻耕山地有可能会造成水土流失,林业部门正在密切关注,测算其中的得失,但这样做确实大幅度提高了林木的生长速度。

林庆祝是江山塘源口乡一位种植猕猴桃的能人,去年12亩的猕猴桃收入达到了7.6万元,亩均产值超过了6000元。

在浙浙沥沥的小雨中,记者来到林庆祝的猕猴桃园。此时,正是猕猴桃的挂果期,整齐有序的果园里成串的猕猴桃向我们展示着旺盛的生命力。被当地林农称为“猕猴桃皇后”的林业局林技员郑秀英告诉记者,由于林庆祝种植猕猴桃效益高,成为了当地农民的榜样,大家都跟着他学习种植技术,林庆祝什么时候施肥大家就什么时候施肥,他施多少肥大家就跟着施多少肥,这比我们技术人员上课效果还好。

林庆祝今年正在筹划建设一个储藏猕猴桃的冷库,这样到销售时价格会更高一些,估计每亩效益将会超过一万元。这将是林改前原有林地产出收入的8倍多,科技使当地林农用猕猴桃推开了致富的大门。

江山茶之语科技开发有限责任公司是2006年成立的一家生产山茶油的企业,不到3年的时间就成为江山科技服务林改的一个典型范例。他们不仅自己建立了5000亩油茶基地,而且通过茶油生产带动了当地林农增收。

茶之语科技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陈水文说:“山茶油不仅是营养保健价值很高的食用油,而且在医学上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对提高人体的免疫力有很好的作用。我们公司除生产茶油外,还在开发从茶油中提取附加值更高的化妆品用精油,那时种植油茶将会有更高的效益。”

在交谈中记者得知,由于茶之语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的出现,过去无人问津的油茶榨油剩下的油饼已经由200元一吨涨到了现在的2000元一吨,大大提高了当地林农的收益。科技的投入、林业产业链的延伸,客观上为林农增收提供了保证。

周志方告诉记者,为了给林农提供经济效益好的树种,江山林业局特别建立了一个种苗基地,积极培育各种适合江山生长的林木种苗。有了良种,也就促使林农能够在林业部门的引导下尽快提升林业产业效益。

徐惠民的一席话,更是说出了问题的实质:“林业科技能不能真正服务百姓,重要的不是科技本身,而是林业科技人员对林农的感情。我们基层林业部门天天与林农打交道,如果没有一颗服务于农民的心,再好的科技也无法推广,因为只有和林农的心在一起,他们才会相信你,才会摆脱传统的生产方式使用你的新技术。”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是现代林业实现的有力保障,科技的提升是现代林业实现的强大支撑。江山市近年来森林资源可持续增长、生态功能进一步凸现、林业效益显著提升、林农收入明显增加,与科技在林业生产中的应用率和贡献率大幅度提高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通过集体林权制度改革,通过接下来的配套改革和科技支撑,江山市的林业发展正发生着巨大的变化。记者在采访中看到了江山大力推进规模化经营、社会化服务和林业科技的推广,充分发挥毛竹、油茶、猕猴桃、杨梅等产业发展的带动作用,实现资源增长、林农增收、生态良好、林区和谐的改革目标;也看到了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为林农带来的实际效益和高涨的生产热情。江山林改配套改革的具体探索也许并不适用于全国所有地区,但他们却给了我们一个重要启示:只要心存林农,就能想出适应本地林业发展、林农致富的好办法。

猜你喜欢
江山市林农林权
产业教授融入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现路径
林权供求信息
林权供求信息
林权供求信息
林下经济发展及对林农影响分析
毛佳颖??《春》
林权供求信息
林农的林下经济
江山市城南小学
林农合作组织的合作联盟博弈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