摭谈小学阅读教学

2009-08-13 06:18陈善祥
师道·教研 2009年7期
关键词:课文阅读教学文章

陈善祥

阅读教学是教师指导学生通过阅读理解文章思想感情,掌握文章表达方法,发展阅读能力与形成阅读习惯的过程。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完成小学语文教学任务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抓好阅读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学生文化理解力和丰富学生情感体验与精神世界。教学中,如何开展阅读教学呢?

一、坚持“以读为本”,教会学生学会“读书”

阅读教学以读为本,体现了语文教学的本质特点,读的次数多,形式多,有利于感悟和积累。在阅读教学中,要贯彻“以读为本”这一中心,就必须抓好“三读”:预读、细读和评读。

预读是感知课文,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开始,组织学生预读时要抓好三个环节:一是教师提供预习提纲范例;二是学生沿着扫清字词障碍整体感知内容——弄清句段的意思;三是让学生自编提纲预读。

细读是指让学生认真仔细地阅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理解文中的句子、段落的意思和文章主要内容,一般可采取以下方法进行。一是抓题眼,探索读,如《将相和》一文,可抓题眼“和”,再顺着“谁和谁和,怎么和”的思路探索课文内容。二是抓文眼,发散读。如《一夜的工作》,可抓“他是多么劳苦”和“简朴”有关部分分别进行细读。三是抓段眼,联系读。四是抓习题,选择读。如《鸟的天堂》一文,课后习题“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中的最后一个“鸟的天堂”指的是什么,可引导学生反复朗读,理解鸟的天堂的真正含义。五是学一段,效法读。凡是课文中有几个结构相似的段,可先学一段,然后再引导学生依法学习其他各段。如《桂林山水》中,先写漓江水的特点——静、清、绿,然后又写桂林山的特点——奇、秀、险,两段的写作手法相似,教学时可引导学生精读漓江水的特点,然后让学生按学漓江水的方法自学桂林山的特点。

评读是较高层次的读,它是在理解内容上,深探文章的主旨、品评事物或人物的形象特点,鉴赏作者的遣词用词的精妙,评读时可采取以下方法:一是默读思考,辨析疑难问题;二是轻读遐想,感受事物的形象;三是表情朗读,体会人物的特点;四是边读边议,领悟作者用意。

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导学生学会“提问”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生疑、质疑、释疑就是积极思维的过程,阅读教学中,教者要审时度势,从教材实际出发,选取恰当的教学“切入点”,借助语言文字激发学生在好奇、疑惑、探索、发现的过程中多思深思,使其大脑皮层处于健康的兴奋状态,对事物的认识由表面进入实质,从而提高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比如教学《马背上的小红军》一文,可以这样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阅读训练。首先,通读课文,初探质疑。学生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提出自己不懂的疑难问题。如文章为什么要用《马背上的小红军》为题?其次,提示学法,默读圈点。教师在学生初探质疑的基础上,针对文章特点,揭示学法,即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应抓描写人物的神情变化、语言及动作方面的词语和句子,引导学生边读边找,边思边注。再次,精读课文,讨论释疑。学生根据提示,围绕疑难问题,逐层逐段研读课文,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遇到棘手的问题,通过同桌互议,或向老师提出,直至问题的全部解决。由此可见,学生通过生疑、质疑、释疑,使阅读能力在探究性阅读训

练中得到提高。

三、尊重学生的情感,引导学生学会“感悟”

感悟是有所感触而领悟,是对事物的理解分析。感悟的前提是感,只有充分的接触,有充分的感受后才会有所领悟。阅读教学中,只有让学生全身心地读,沉浸在读书的气氛中,才能有所感悟,教学中,如何让学生感悟文章的真情实感呢?

一是通过“读”的训练,从整体上感知文章的情感。一部乐曲有自己的主旋律,一篇文章也有其基本情感的表现:是爱或是恨,是喜或是悲,在指导学生初读课文的时候,应有目的地通过读,从课文的整体去把握情感。

二是通过对语言文字的品味,深刻理解文章的情感。特定的语言总要表达特定的情感,有的词句意在褒扬,有的词句意在贬斥,有的激昂,有的舒缓……特定的表情方式和文章的情感密切联系着,有的直抒胸臆,有的借景抒情……在引导学生阅读课文时,必须训练学生学会品味语言文字的方法,强化语感训练,挖掘语言的情感因素,深刻领会情感产生的始因以及情感所蕴含的思想内涵。

三是通过创设教学情境,促进学生与文章之间的感情交流。一堂好的阅读课,不仅要让学生动情、入情,而且要使学生入境,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学会与课文中的人物、事物、景物进行情感交流,并激起感情共鸣,自觉接受高尚情感和美好事物的感染和熏陶。在教学时,应有意识地创设教学的情景,使学生处于特定情境定势中,并通过表象的联合,想象的深化,促进学生与文章之间的情感交流,最终使学生学文后有所感悟。

四、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引导学生学会“运用”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工具性”着眼于语文课程培养学生语文运用能力的课程实践特点,它要求学生学了语文后,要将学到的语言文字应用到生活实践中去。为了达到这一目标,在阅读教学时,要抓好读写训练的结合,如何做到读写训练的有机结合呢?一是确立目标,循序渐进地进行读写训练,低年级重点是对学生进行用词造句的训练,中年级是对学生进行语言逻辑训练,高年级是集中对学生进行读写训练。二是紧扣读写结合点,形式多样进行读写训练。主要方法有:模拟法,即挑一段有特色的章节,在老师指导下理解写作意图、方法、特点,后进行模拟练习;联想法,即根据课文已交待的部分情节加以联想,以发展想象力;读写法,即学完课文后,接下去写一段或一篇文章;缩写法,即把中长篇的课文合理压缩,突出原文内容,同时要求学生保住原意,达到要求。通过以上方法的训练,最终达到提高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责任编辑龙建刚

猜你喜欢
课文阅读教学文章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背课文的小偷
细致入微的描写让文章熠熠生辉
放屁文章
小处着眼,写大文章
谈阅读教学中的快乐
阅读教学中的“追问”略说
关于初中课文知识拓展教学的若干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