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情感教育“三法”

2009-08-13 06:18刘远平
师道·教研 2009年7期
关键词:志愿军诗人课文

刘远平

实行素质教育,改革语文课堂教学是当前势在必行的趋势。而语文教学改革的重点是课堂教学方法的更新。也就是把过去应试教育中传统的呆板的教学方法即将教学内容硬灌给学生的“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从根本上改变过来,这样学生的创新意识、自主合作精神才能有效释放出来,也才有利于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只有教学方法的更新,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感,变“被动”为“主动”,变“厌学”为“乐学”,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因为“兴趣”是学生学习最好的动力,也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学习的兴趣等于有了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与此同时,语文教学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带有浓厚的情感因素。寓情于教,有助于强化语文教学的这一特点。青少年都是有血有肉有情感的人,每人心中都有一个色彩斑斓的世界,他们需要情感的滋润。为了不至于造成学生情绪低下,听课乏味的状态,我认为,语文教学必须渗透情感教育。所以,我努力结合课文中蕴含的真挚情感,拨动学生的心弦,激发学生情感上的共鸣。情感教育在语文教学中可采取以下三种方法。

一、分析法

语文教材中情感教育的内容相当丰富,教学通过对课文的理解分析,在很大程度上能影响学生的情感。如《谁是最可爱的人》就是一篇非常感人的文章。作者抒情的笔调热情赞颂了志愿军战士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崇高的思想境界。文中选取的三个典型事例,从三个不同侧面表现志愿军战士的精神品质。在教学中通过具体分析,让学生理解到三个事例既有代表性又有内在联系。松骨峰战斗表现志愿军在对敌人的狠,马玉祥冒险抢救朝鲜小孩是表现志愿军对朝鲜人民的爱,第三个事例则提示了产生以上行为的思想基础——美好的心灵、崇高的境界。加上首尾呼应的议论抒情段,学生对志愿军的敬意油然面生。又如朱自清的散文《背影》,表现了父子之间那种深沉真挚的爱,教学中抓住父亲爬过铁道去买橘子时的细节描写进行分析,让学生体会逆境中父子离别时的忧伤的情形及感受,很容易使学生为之动情,产生共鸣。

二、朗诵法

朗诵能陶冶人的性情,增强艺术的美感,是语文情感教育中的一种好形式。特别是诗歌教学,通过朗诵可使学生捕捉到作者的思想感情,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进入一种高层次的情感享受。朗诵时应注意了解诗人心声,把握诗歌内涵,借助丰富想象,加强艺术感受。如柯岩的抒情诗《周总理,你在哪里?》就要注意朗诵,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诵全诗,领会作者在周总理逝世之际满怀深情地“寻找”总理的真情实感。虽然周总里逝世时举国悲痛的情形学生不熟悉,但诗中那饱含深情的诗句,那无限的绵绵的哀思,朗诵时往往会把学生带入那种“寻找”总理的境界中去,从而激发对总理的深深敬意和深切的怀念。

朗诵还可借助丰富的想象力,加强艺术感受。想象是诗歌创作的翅膀,也是诗歌朗诵的必备素质。如朗诵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一诗,首先要向学生说明这首诗的写作背景及意义,诗人想象天上的街市的美好,天上人的生活自由幸福,实际是对当时黑暗社会的否定,表达了诗人对幸福光明的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在此基础上反复朗诵,学生就会受此想象的感染,从而进入诗人创造的意境中,与诗人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从而体会诗人爱憎分明的情感。

三、表演法

表演法就是通过艺术的形式将课文内容形象地再现出来。这种方法可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其进入角色,体味人物典型的语言、情感及性格。这无疑是情感教育不可缺少的一种形式。

学生要把课文内容用表演的形式准确地表现出来,首先就要自读、质疑、研讨,把握课文主旨,找出关键词语,然后要对所要表演的情节进行构思,既动脑又动手。这样就能变被动听讲为主动参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如教学契诃夫的小说《变色龙》时,我让学生表演警官奥楚蔑洛夫这个人物,要注意从人物形象(个头不高,腆着“将军肚”)、脸部表情(挤眉开眼)、语言(巧言多变)、动作(穿大衣,脱大衣)等方面表演,把这个沙皇走狗趋炎附势、欺下媚上、见风使舵的形象表现得淋漓尽致。借助表演这种形象化的形式,学生能更具体更鲜明地认清此警官的丑恶嘴脸,从而收到极佳的教学效果。

责任编辑黄日暖

猜你喜欢
志愿军诗人课文
志愿军六天三炸“水门桥”
抗美援朝战争中的志愿军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背课文的小偷
晒娃还要看诗人
诗人猫
诗人与花
关于初中课文知识拓展教学的若干思考
志愿军战俘在美军集中营的斗争
抗美援朝战争中的志愿军空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