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望明
众所周知,我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诗歌的历史源远流长。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我国古代诗词是人类精神文明宝库中极其灿烂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值得骄傲的辉煌文学遗产中的瑰宝。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下文简称为“新课标”)在阅读目标中明确提出:“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并在第四学段(7-9年级)的优秀古诗文编排中列出古代诗词指定篇目35篇和推荐篇目23篇。这样的规定,对于加强爱国主义和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教育,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无疑具有深远的意义。
怎样以新课标所规定的这些指定篇目和推荐篇目为范本激发起学生对古代诗词的学习热情,怎样正确引导学生尽可能多地了解和学习我国古代的优秀文化遗产并最终实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这是每一位初中语文教师在解读新课标时必须首先思考的问题。然而,从现实的语文教学实践看,大部分老师却忽视了这个环节,只是简单地认为:古诗词的教学对于初中生而言,重要的是“积累”,能做到“三会”(即会读、会背、会默写)就算达到了目标,至于是否能“有意识地感悟和运用”,那是高中语文老师的职责。究其原因,还是应试教育的惯性思维在作怪。
由于我们现在的语文教师基本属于在应试教育的“呵护”下成长起来的一代,而且又大都在应试教育的指挥棒下延续着对学生的应试指导,长期的考试神经对各种命题的趋势和特点特别敏感,并很快地将这种感悟实践于自己的教学之中,于是,对于古诗词的教学就自然而言地偏离了新课标的方向而进入了一个误区,那就是跌入“背”和“默”的深渊而不能自拔。
如何避免在古诗词教学中走进舍本求末、事倍功半的误区?如何在应试教育的框架下实现高分数和高素质两不误?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有益的尝试。
一、正确领会新课标要求,提高对古诗词教学的认识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一方面要充分认识古诗词在中国乃至世界文学史中的地位和作用,明确古诗词是中华民族引以自豪和骄傲的文学瑰宝;另一方面又要全面准确地理解新课标关于“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的要求,将古诗词教学提高到“加强爱国主义和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教育,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高度,利用语文教学这块主阵地自觉履行好全面培养人的职责。
二、注意合理的鉴赏流程,遵从古诗词教学的规律
诗是由意象构成意境,再由意境体现诗情的。意象是诗的基础,意境是诗的画面,诗情是诗的内涵。鉴赏一首诗必须从意象着手分析意境,再由意境感悟诗情。“意象——意境——诗情”是鉴赏古诗从局部到整体的合理流程,不可倒置。
从艺术鉴赏的角度看,对古代诗词要做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这实际上包含“观——品——悟”的完整的艺术鉴赏过程。所谓“观”,是指接受者透过艺术的形式符号在直观层次上初步感受和重建意象;所谓“品”,是指接受者根据各自的审美文化心理结构和经验,凝神观照,发挥想象力,细致地体味作品,充实、丰富、发展意象,使意象更具接受者的个性;所谓“悟”,是主体对艺术品的意象品鉴渐入佳境后,终于升华为对意境的感悟,从而达到“得意而忘象,得象而忘言”这种艺术接受的最高阶段和理想境界。
笔者认为,学生接触到课本或课外诗词作品,扫清文字障碍,会认会读,并初步感知其内容,这是第一步“观”的过程;借助参考书或在老师的帮助下,了解诗词的背景,理解其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能够流利地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和默写,这是第二步“品”的过程;能够设身处地将自己自觉融入诗词作品之中,去揣摩作者的创作意图和生活情感,去进行表演和再创造,这是第三步“悟”的过程。我们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既要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进行循循善诱的引导,又要根据学习的实际情况适当提高要求。一般而言,初中生古诗词的教学不必要每篇必须完成“观”“品”“悟”这样三个层次,可以因人而异、因作品而异,但至少应该达到诗词鉴赏的第二境
界——“品”的阶段。
三、精心设计和组织教学,以美的形式感染和教育学生
“美总是要以美的感性形式来显示人的本质力量的”。我们要把古诗词教学过程看作一个综合的智力活动和情感活动的过程,其要素包括教师、学生、教材、教学方法、教学环境等。要精心设计,优化组合,最大限度地发挥各要素的功能,构筑符合目的性和规律性的最佳结构形式,发挥教学形式美的组织作用,使教学内容得到突出和强化,从而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审美情趣,增强教学效果。
歌德说:“艺术要通过完整体向世界说话。但这种完整体不是他在自然中所能找到的,而是他自己的心智的果实,或者说,是一种丰产的神圣的精神灌注生气的结果。”古诗词教学艺术是一种特殊形式的审美创造,教师作为教学的主导,要充分利用教学过程中的各种要素,融进自己的认识、理解和评价,在再现教学内容的同时,融进自己的思想情感。照本宣科的教学方法,完全被动的教学态度,只能是枯燥的形式主义的教学,无美感可言。科技的发展为教学形式的优化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教师要充分运用声、光、电、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设备,使无声的文字教材与音、色、像相互配合,丰富语文课教学的形式美,力求使古诗词教学的内容美和形式美相统一,让学生在真、善、美的王国里探幽揽胜,自由翱翔。如教学曹操的《观沧海》,可以将朗诵、影视、讨论、绘画、表演融为一体,让学生在一个立体的仿真空间中去品析和感悟;教学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可以选择一个春光灿烂的日子,找一处有山有水的公园,将课堂教学搬到鸟语花香的室外,让学生边观察,边体会,边思考,边讨论。总之,将营造愉悦的气氛和真实的场景贯穿整个教学过程,配合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让学生于潜
移默化中愉悦地领略古诗词的诗情画意。
四、着重“悟”的挖掘,引导学生进行现实美的创造
大语文教育观已经成为语文教育界的共识。大语文教育的实践要求研究语文教育现实美的创造。美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本质力量的对象物。教师要把学生带到大语文教育环境中去,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理想,激发学生追求美、创造美的热情,为美化祖国和人类世界造福。
引导学生进行现实美的创造,就要从指导学生观察大自然的各种风光景物入手,引导学生品味丰富多彩、五光十色的自然美,从而提高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在古诗词教学过程中,要注意结合教材中关于自然美的描写,引导学生进行感悟和联想,从而加深对语言美的理解力,逐步提高运用这些美的语言去创造表现自然美的能力。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曹操《观沧海》)可以用来观赏、表述大海、太空宏观世界的运动美。“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可以指导学生领略对雄山大川的高大和秀美的描绘,并学习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美好感情和蓬勃向上、积极进取的伟大抱负,从而明确在显性的自然美的创造中往往隐含着深广的社会内容。尤其值得提倡的是,我们还可以把古诗词教学和写作教学、书画及歌舞表演结合起来,实现古诗词欣赏与现实美的创造一体化。比如,学习文天祥的《过零丁洋》,我们可以结合作文《我的人生观》,引导学生学习作者忠心报国、视死如归的决心和崇高的民族气节。学习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我们可以结合布置学习创作水墨画,让学生在创作中体会通过对秋天几个富有特征性的景物的选取与巧妙组合创造出一种萧瑟凄凉的意境并以此衬托天涯游子孤寂凄楚心情的独特风格。学习苏轼的《水调歌头》,我们可以结合歌舞表演的形式,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将抽象的人生哲理具体化、形象化,以自然界的澄净映衬自己胸怀的超脱开朗的技巧。这种结合,既加深了学生对诗词内容的理解,丰富了学生的创作和表演内容,解决了学生创作的“无米之炊”的问题,又培养和提高了学生创造美的能力,一举多得。
总之,笔者认为,如果我们的教师在古诗词教学中不是将眼睛紧紧地盯在中考的卷面上,而是以提高学生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为目标,着眼于学生的未来发展,着眼于学生全面综合素质的提高上,那么,学习古诗词就不会再是一种小和尚念经式的有口无心,也不会是口干唇焦、不得要领的苦刑折磨,而是一种声情并茂、兴会淋漓、发诸口而注于心、不觉手之舞之足之蹈之的审美愉悦。
责任编辑黄日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