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华君
在教学过程中,成功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促进学习效果、发展智力、培养能力及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旨在探讨自己是怎样采用创新求活的教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兴趣活在学生心中,从而提高其学习效果的。
一、导课融情,激发兴趣
好的导课如同桥梁,联结着旧课和新课;如同序幕,预示着主题的高潮和结局;如同路标,指引着学生的思维方向。学生对新知识学习的欲望、参与教学的程度及其学习的效果,都与教师的导语有很大关系。所以一堂成功的历史课,首先须看课堂导语是否精彩。
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导语具有温故知新、承上启下和启发诱导作用。授课前一段精彩的导语,能够引发学生的好奇心,集中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导语的形式多种多样,教师在上课的时候要适当地选择材料,设计导语。设计的导语要精、简、明快,不能过长;要巧、妙、有趣味性,能激发悬念;要准、活,能包容各种观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在讲《鸦片战争》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导语:1997年7 月1日,香港回归祖国,举国欢庆,中国政府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终于结束了英国统治香港百年的历史。那么,同学们是否知道香港是由哪几部分
组成?英国是哪一年侵占香港的?它又是如何一步步侵占香港的?这样一上课就把学生的思路带入一个新的知识情境中,从而吸引学生,把学生学习知识、探索问题的兴趣很快激发起来,激起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妙设问题,引发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结合教材的特点,巧设问题,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历史学科作为人文社会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的知识、能力和觉悟的形成,情感、价值的培养都离不开教学中妙设问题,引发兴趣,从而达到情感的震撼。
在必修一专题二“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这一节的授课过程中,当讲到“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你认为当时的人以为《南京条约》是耻辱吗?”学生马上就中了圈套:“当然会是耻辱啊!”接着我讲解道:“实际上,当时的大部分人认为《南京条约》是‘万年和约,多数人开始认识到鸦片战争是‘三千年未有之变局,却是二十年以后的事。实际上,一场战争的失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战败后仍不反省,用精神胜利法来麻醉自己。而我们的近邻日本,在美国叩关之后,马上就进行了明治维新,把叩关日子作为日本的开国日。”如此,让学生懂得了应该多读历史,用历史的眼光去看待历史问题,学生的心灵一下子就被紧紧地抓住了。接着,我引述鲁迅先生在《阿Q正传》中的名言:“哀其不幸,怒其不争!”这种反思式的设问能让学生始终保持用批判的眼光来分析问题。
三、巧借时政,诱发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结合教材的特点,巧借时政,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作为社会大家庭的成员,对一切事物都充满了好奇心、求知欲,他们希望了解每天发生在身边的社会新闻以及大家极为关注的热点、焦点等现实问题,而且渴望倾吐和交流。教师要善于发现这些现实问题与历史教学内容之间的联系,通过巧妙的教学设计将它们引进课堂。这样,既可以引导学生把他们对现实问题的各种印象和感受、怀疑及问题带到课堂上来,展开热烈的交流,使学生在课堂上积极思考、主动学习;同时,又可以以现实问题为媒介,引起学生对一些历史现象和问题的关注与探究。
在教学“祖国的统一大业”中‘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时,可以联系台独分子分裂祖国的反动言论,让学生列举相关史实来证明台湾是中国神圣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讲到海峡两岸交往的内容时,我联系连战的大陆行,讲述连战“祭祀黄帝”的故事。让学生在讨论中明白海峡两岸人民同为炎黄子孙的道理。指出“一中一台”“台湾独立”等分裂祖国的言论是违背两岸人民的心愿、违背历史潮流的,坚信祖国统一大业一定会实现。这样巧借时政,诱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通过这样的教学活动,学生兴趣盎然,积极参与,不仅使学生掌握了知识、培养了能力,而且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四、教学互动,培养兴趣
现代教学论认为,学生不仅是教学的对象,而且是教学的主体,整个学习过程的主人。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与学生积极互动,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探究,促进学生主动而又富有个性地进行学习。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情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很好的发展。
如在学习“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时,我创设情境,运用多媒体课件播放以下片段:“神七”飞天时中国航天人太空飞行的激动人心的新闻过程、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中国自行设计制造的导弹试验成功、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发射成功、“神舟”5号飞天的巨大成就。接着,我提问:这反映了我国科技怎样的现状?这种状况与我国“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有什么关系?党和政府在怎样困难的情况下主要依靠本国力量振兴科技事业,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的?在学生独立思考、互相讨论的同时,我也参与到其中,进行宏观或微观指导。我适时引导学生分析,让学生从新中国成立初期,一穷二白,美国想敌视中国,想要扼杀新生的人民政权为切入点,解释60年代中苏关系急剧恶化的原因以及当时的世界格局:美苏两个大国的争霸,导致世界局势紧张。为了冲破美苏两大国对核技术和空间技术的垄断,中国必须有原子弹、氢弹,必须能发射卫星!否则,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这些史实,反映了中华民族的能力,也是中华民族兴旺发达的标志!尖端科技发展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和国际关系中的巨大影响和作用,是我国繁荣昌盛的重要标志。由此加深了学生对“科教兴国必要性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理解,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责任编辑黄日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