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东
如何在北京奥运会这种高密度、海量的新闻信息大潮中独树一帜,脱颖而出,是各地方媒体均面临的棘手问题。办出特色来,这恐怕是大家都认同的唯一出路。然而,怎么办出特色来?办出什么样的特色?能不能真正从众多媒体中脱颖而出。办出让人眼睛为之一亮、击节叫好的特色来?是值得思索和探讨的一个大难题。
地方媒体报道奥运会有个显要特点。就是偏重于地方参赛运动员、教练员、官员等,因此,长江日报在策划北京奥运报道“奥运风”特刊之初,确立了突破常规,“反弹琵琶”的模式。
“反弹琵琶”之一:记者错位
缘于10多年的深入采访和苦心经营,记者熊凌洁与湖北众多的金牌选手建立了非常良好的关系。在这个圈内有着不可多得的广泛的人脉关系和资源。当然仅仅有这些关系还不足以彰显出独有的特色,不足以让我们的报道独树一帜,还需要辅之以别具一格的打造和包装,以求最大限度地发挥我们这种不可多得的关系和资源。
于是。我们高调推出了“独家探访——‘凌距离”栏目。新闻报道实践中,记者通常大都以第三人称身份采写新闻。而该栏目则大胆地突破常规,大量地以记者第一人称形式直接体现在报道中,并显要地配以记者与采访对象的照片。实践证明,这种方式在特殊的时期,在特定的环境和背景中,其效果出奇的好。
其一,彰显真实性和独家性。栏目打破常规,将本报记者与采访对象的照片显要地刊登出来,例如,“与廖辉的N次亲密接触:戒备森严的举重馆前,本报记者与廖辉隔着护栏合影”:“李娜与本报记者的另类合影”;“本报记者与李小双:星巴克的轻松下午茶”……这也是在北京奥运会这个特定的时刻,特定的背景下,特别出彩的一个特殊手段,直截了当、毋庸置疑地彰显出报道的真实性和独家性。
其二,大大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在普通人眼里,那些奥运冠军、金牌选手多遥不可及,特别是奥运会关注度极高。这些金牌选手的备战状态,身体状况,心理活动以及生活方式等等,总之。在奥运会这个特殊的时段里。他们的一举一动,都能引起读者极大的兴趣和关注。栏目里表现出来的金牌选手、奥运冠军们。都是走下赛场的普通人,他们的兴趣爱好,喜怒哀乐以及生活训练中点点滴滴生动的细节都跃然纸上,给人们就是一个邻家孩子的印象。
记者以第一人称方式,借助与金牌选手们喝茶、聊天、吃饭等形式,将其中生动有趣的细节娓娓道来,刻意给读者营造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还原金牌选手们普普通通,有血有肉,情感鲜明的人物形象。比如,“本报记者分享高峻温馨家宴”;“程菲与本报记者笑谈武林”;“本报记者与廖辉比‘心理”等等。事实证明,这些报道给读者以极大的新鲜感和亲切感。如此一来,大大拉近了金牌选手与读者的距离,更是大大拉近了我们的报道与读者的距离。
“反弹琵琶”之二:重背景轻赛事
通常体育报道,以赛事为主,背景材料为辅,以赛事为主线。穿插各类相应的背景。然而,奥运会的报道若仍以这种模式,不免落入俗套,难以独具特色。
除奥运会以外,其他的赛事关注度相对不太高,电视转播也好,网络新闻也好,对赛事的反映也相对较少,因此。赛事的进展,选手夺冠历程等报道,对于平面媒体仍有需求,传统的体育报道模式也仍有较大的用武之地。通俗说。也就是比赛消息、比赛特写等仍可作为主打手段。而奥运会则大不一样,其关注度极高非其他赛事所能比。北京奥运会期间,仅央视就拿出了9个频道来转播奥运赛事,据统计,累计有5000个小时的电视转播报道北京奥运会盛况,仅中国,就有超过10亿人观看了比赛直播。这还不包括互联网视频转播、手机电视等手段。几乎所有金牌产生的全部过程,以及稍微有些影响的赛事,都被反反复复播放。因而,在这种“地毯式轰炸”面前。所有的比赛进展,夺金历程等均一览无遗。在这种前提下。那种传统的比赛消息、赛事特写之类的报道,无疑完全没有了市场,不仅会令读者索然无味,而且还浪费了宝贵的版面资源。
不过,作为一个完整的奥运报道,赛事报道又是无论如何不可或缺的。要解决这一矛盾和难题,只能另辟蹊径,于是,以背景为主,以赛事为辅,以背景材料为主线,辅之以赛事的报道,用比赛的进程为背景材料服务。总之,就是将赛事报道与背景报道错位,反弹琵琶,便是一种上佳的选择。“奥运风”特刊,始终贯穿着重背景轻赛事的思路,在稿件的操作上,在版面的取舍上,均突出背景,弱化比赛消息。弱化赛事进程。
无论是夺金,还是焦点赛事的组合报道,洋洋数千字专题,除区区数十字交待必要的要素外,真正赛事进程的描述不足四分之一,而且多为突出、烘托背景性素材之需。既扩大了信息量。又具有了更强的可读性。实践证明,这种错位的报道方式,凸现出了与众不同的风格,显示了独到的特色,大大增强了奥运报道的深度和厚度,也为更广泛的读者所称道。
“反弹琵琶”之三:配角变主角
毫无疑问,运动员、教练员等是体育报道的主角。然而,北京奥运会期间,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想单独采访到运动员、教练员这些主角,尤其是从中挖掘出独家猛料,其难度之大。凡经历者才能体会个中苦楚。而同时,奥运期间主角们的训练、生活等各类信息又都是人们特别关注的焦点。
于是,别出心裁地在报道中让主角们的父母、亲属、好友等走上前台来,变配角为主角。反其道而行之,往往能出奇制胜。
其实,随着体育的发展,体育运动的一些专业知识也逐渐深入人心,特别是运动员的家长们,对孩子从事运动项目专业知识的掌握与了解,绝不逊色于这方面的专家,更为重要的是,他们对自己孩子的秉性、生活习惯、心理和身体状况以及成长过程,乃至于专业技能的水平等等,均了如指掌,而且,在奥运会这段特殊时期。对家长的限制远比对记者的限制要宽松得多,很大程度上家长可以成为记者的帮手,了解记者想了解而了解不到的情况。因此,将他们由配角变为主角,比直接采访主角往往更全面、更精彩、也更生动。
例如,“他要是像这样左右摆摆头、前后扩扩胸、伸伸腰什么的。说明他状态非常好——杨爸爸揭秘杨威‘动作暗语”,这样的报道往往要比直接采访主角显得更为细腻,更为生动。
“反弹琵琶”之四:体育新闻娱乐化
体育与文化娱乐之间到底有多少相同之处,笔者还真未仔细深究过,只不过这些年来,倒是越来越真切地感受到体育新闻颇有些娱乐化的倾向。如报道奥运冠军郭晶晶、田亮、伏明霞等一类新闻,常常被直接置于许多报纸的娱乐版,现在的体育明星似乎和娱乐明星一样受人关注和追捧。还有如“足球宝贝”、“篮球宝贝”。
Olympic Games(奥林匹克运动会),其Games的本意就是“游戏”,也就是说,奥运会既然是个游戏,或者说是个全人类的大Party,必然具有其娱乐的元素。因而,我们的奥运报道万不可忽略了这类元素和功能。
其实,作为体育新闻主流读者群的年轻人,具有追求时尚、青春动感的特点,因而,体育新闻娱乐化、轻松化的风格,有助于被更广泛的读者认可和喜爱。
因此,我们在策划“奥运风”特刊时,旗帜鲜明地推出了“五彩奥运”专版和“娱眼看奥运”栏目,并专门选派2名专职娱乐记者赴京,担纲栏目主持。以一种完全不同于所谓体育报道的常规方式、以一种独特的视角。来参与并丰富奥运报道。
事实表明,“五彩奥运”专版和“娱眼看奥运”栏目,一定程度上取代了过去一些高深莫测、枯燥无味的技战术分析之类,使得奥运报道,多了一份诙谐,多了一份愉悦,轻松随意,易于被读者接受。体育新闻娱乐化成为了一种更为有效的传播手段,令我们的整个奥运报道更加主动适应读者,适应时代,更加丰满,更加靓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