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 静 胡明江
白粉病是世界性的植物病害,大部分花木、大棚植物均可感染此病。轻则植株生长不良,丧失观赏价值,重则全株死亡。该病是由子囊菌亚门白粉菌引起的一种病害。白粉病的主要症状为病害部位产生白色粉状物,有些白粉病在后期病部产生黑色小点(闭囊壳)。但白粉病种类很多,不同园林植物的白粉病在症状和病原上又不尽相同,本文综述了常见园林植物白粉病的症状特点、病原体、发生规律和防治方法。
1 园林植物白粉病症状、病原及发病规律
1.1紫薇白粉病
1.1.1症状:主要侵害紫薇叶片,嫩叶比老叶易感染。嫩梢和花蕾也能受侵染。叶片上出现白色小粉斑,扩大后为圆形病斑连成片。严重者整个叶片枯黄,引起早落叶,发病后期白粉层上出现由白转黄,最后变为黑色的小点粒(闭囊壳)。
1.1.2病原:病原菌有性态为小钩丝壳属南方小钩丝壳菌、钩丝壳属的南方钩丝壳和白粉菌属的紫薇白粉菌3种。
1.1.3发病规律:病菌以菌丝体在病芽或以闭囊壳在病落叶上越冬。分生孢子由气流传播。生长季有多次再侵染。主要发生在春、秋季,尤其秋季发病严重。
1.2 大叶黄杨白粉病
1.2.1 症状:主要危害幼嫩新梢和叶片,多发生于叶背。但大叶黄杨叶片正反面的病情指数呈极显著正相关,感病叶片背面的病情随正面病情的加重而加重。发病时,先在嫩叶表面产生白粉小圆斑,后逐渐扩大,病斑逐渐扩展成圆形白粉层,老病斑上的白粉层变灰白色。严重时,整个叶片布满白粉,叶片皱缩、出现褪色斑块,甚至病叶纵卷,新梢扭曲、萎缩。
1.2.2病原:病原为半知菌亚门丛梗孢目粉孢霉属正木粉孢菌,在全年植物生长季节所采集的标本上均不产生有性阶段,但经人工诱发可产生病菌有性阶段。
1.2.3发病规律:病菌一般以菌丝体在病组织内和产生灰色膜状菌层越冬。病叶、病梢为翌春的初侵染来源。病菌分生孢子随风雨传播,直接穿透侵入寄主。春、夏、秋季都可发生。多雨季节和高湿条件利于发病。夏季高温不利于病害发展。
1.3玫瑰、月季白粉病
1.3.1 症状:玫瑰、月季白粉病主要为害叶片、叶柄、嫩梢及花蕾。嫩叶染病初发时嫩叶正、反面产生白色粉斑,扩展后覆满整个叶片,后变成淡灰色,有时叶色变为紫红色。致新叶皱缩畸形。成叶染病初在叶上产生不规则粉状霉斑,病叶从叶尖或叶缘开始逐渐变褐,致全叶干枯脱落。叶柄、新梢染病节间短缩、茎变细,病部表面也覆满白粉,叶柄及皮刺上的白粉层很厚,不易剥离。花蕾染病萎缩枯死,花萼、花瓣、花梗畸形。失去药用及观赏价值。
1.3.2病原:蔷薇单囊壳菌和毡毛单囊壳菌,属子囊菌亚门真菌。
1.3.3发病规律:病菌以菌丝体在病芽上越冬。有些地区和寄主上以闭囊壳越冬。翌春病芽萌动,病菌随之侵染叶片和新梢,直接侵入或气孔侵入。
1.4黄栌白粉病
1.4.1症状:初期叶片出现针头状白色粉点,逐渐扩大成污白色圆形斑,病斑周围呈放射状,至后期病斑连成片,严重时整叶布满厚厚一层白粉,全树大多数叶片为白粉覆盖。秋末正常叶片变为红色时,被白粉覆盖的病叶仍为暗绿色或黄色,并在白粉层上出现黑色小粒点,为闭囊壳。病菌还侵染嫩梢。
1.4.2病原: 病原为真菌,黄栌钩丝壳菌(Uncinulavericiferae)。无性阶段为粉孢属(Oidium),分生孢子圆柱形至桶形,串生,无色,单胞。
1.4.3发病规律: 病菌以闭囊壳在病落叶和病枝上越冬,或以菌丝在病枝上越冬;翌年夏初闭囊壳吸水开裂放出子囊孢子,菌丝体直接产生分生孢子进行初传染,生长季节以分生孢子进行再传染。黄栌白粉病多从植株下部叶片开始发病,之后逐渐向上蔓延。发病初期至8月上旬,病情发展缓慢;8月中旬至9月上、中旬,病情发展迅速。
1.5芍药白粉病
1.5.1危害症状:病害先从植株内部近地面的叶片开始发生。发病初期叶片正面、背面产生白色近圆形的小粉斑,以后逐渐扩大成边缘不明显的连片白粉斑,随后整个病斑连在一起布满整个叶片、叶柄,茎部也受侵染。严重时白粉状物变成灰白色或红褐色,叶片枯黄且发脆,但一般不脱落。
1.5.2发病规律:植株长势不强,抗病能力弱;枝叶稠密,植株内部通风不良,湿度大,高热潮湿气候和雨水有利于白粉病的发生和扩散。
1.6丁香白粉病
1.6.1症状:主要发生在叶片,以叶片正面为主,产生白色粉状圆斑,扩大后整叶布满一层白粉,颜色逐渐变为灰白色。秋季在白粉层上初产生为黄色,后加深为黑色的球形颗粒,是病菌的闭囊壳。
1.6.2病原体:丁香叉丝壳菌(Mircosphaerasyringe-japonicae),闭囊壳聚生或散生,球形或扁球形,附属丝多次二叉状分枝,闭囊壳内含多个子囊,卵形至卵圆形,子囊孢子卵形至椭圆形。无性世代为粉孢霉属。
1.6.3发病规律:危害多种丁香。病菌以菌丝体和闭囊壳在病落叶上越冬,次年产生分生孢子,借气流传播,以分生孢子再侵染。荫蔽少光的部位,栽植过密、通风透光不好的地区发病严重。
1.7早熟禾白粉病
1.7.1症状:发病初,禾草叶片和叶鞘上出现白色小霉点,随后逐渐扩大为近圆形的霉斑,颜色由白色逐渐变成污灰色或灰褐色。霉斑表面有一层白粉;后期粉斑上产生的小黑点即为有性时期的闭囊壳。
1.7.2发病规律:禾草白粉病以菌丝和闭囊壳在病株上越冬,也能以闭囊壳在病残体上越冬。一年生禾草较易产生闭囊壳,多年生禾草则以菌丝体越冬为主,较少形成闭囊壳。分生孢子在生长季节可以随气流远距离传播,只要条件适宜可再侵染,周年发病。
1.8三叶草白粉病
1.8.1症状:危害叶片两面和茎,叶片正面先发病。叶面初生微小的白色粉状斑点,似叶片上粘附了许多石灰粉末。随后粉斑扩大成白色霉层,霉层增厚,变为灰白色,相互汇合,覆盖大部或全部叶片。天气潮湿时,病叶变黑霉烂;干燥时,病叶失绿变黄,叶缘焦枯,中下部病叶脱落,植株衰弱,严重影响观赏价值。白粉病发病后期白粉层上密生许多黑色小点,即为有性阶段的闭囊壳。
1.8.2发病规律:三叶草白粉病以休眠菌丝体和分生孢子在植株上越冬,以菌丝体越冬为主。分生孢子在生长季节可以随气流远距离传播,只要条件适宜可再侵染,周年发病。
2 园林植物白粉病防治方法
2.1加强管理
加强施肥,注意排水,避免湿度过大;结合秋、冬季修剪,清除病枯枝并集中烧毁,减少初侵染源;生长季发现病芽、病叶和病梢,及时摘除烧毁。
2.2药剂防治
发病前可喷洒保护剂3°Be石硫合剂;发病初期喷洒25%粉锈宁3000倍液,80%代森锌500倍液,70%甲基托布津或40%多菌灵胶悬剂或50%苯来特1000倍液,几种药剂交替使用效果更佳,但甲基托布津和多菌灵不得轮换使用,因为它们之间有交互抗性,代森锌的效果较其他药物差,但不易产生抗性。
(收稿:2009-0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