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志华
新课改是为了适应社会进步和教育的发展而实施的新课程改革,是课程本身及教材理念的根本性变革。不仅对课程结构和内容做了改变,同时对教师的教育理念,教学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适应新课改的教学呢?下面就新课改过程中的经验与心得浅谈一下我个人的几点意见。
一.转变教学理念,适应角色转变
理念是行为的先导。新课改,教师首先要改变的就是教学理念。“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个大家早已熟悉的称谓已太不合时宜。我们既不是设计者,也不是塑造者。学生更不是批量生产的产品。教师应是“学生发展的促进者,课程的开发和建设者,教育教学的研究者;在与学生的关系上是平等的,是平等中的首席”。而教学活动应是一个信息和情感交流、沟通,师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学是一种对话、一种沟通、一种合作共建,而这样的教学所蕴涵的课堂文化,有着鲜明的和谐、民主、平等特色。那么,在教学中如何体现新的教学理念呢?答案是要在教与学的交互活动中,不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的习惯,提高他们独立思考、创新思维的能力。
二.善创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新课标要求学生自主学习即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能学、想学、会学。这就要求教师善创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1.利用实验创设情境
物理实验教学的功能之一是“丰富感性认识,提高学习兴趣”。由于物理实验具有形象性、生动性,所以实验能最大限度地引起学生的兴趣。如在学习动量定理一节时,可演示两个分别用橡皮筋和无弹性细绳连接的相同重物由同一高度下落而命运截然不同的情景。从而在上课开始就引起学生对课题的浓厚兴趣。
2、联系实际创设情境
用现实生活中常见现象创设物理情境,能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例如,转弯处的路面为何内低外高?火车过桥时为何减速?通过引导,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发现的各种各样的现象,都能通过物理知识来解答,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另外还可以通过物理知识在现代科技生产领域的应用增强学生对物理的认可与热爱,如在学习电磁感应、动量定理时可分别播放磁悬浮列车、勇气号火星着陆过程相关视频等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3、利用物理学史、趣味故事创设情境
在科学发展进步的过程中发生过许多有趣有益的故事。在教学中,如果能适时地讲述这些故事,能使学生在感觉有意思的同时领会研究物理的方法、思路。 例如在讲光的本性时可通过“泊松亮斑”的故事一方面让学生觉得有趣,激发兴趣,另一方面也可培养学生重视实验,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
问题情境的创设还有其他方法如疑问法,矛盾法等,不管哪种方法,使用得当都将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形成学习动力。
三、改变授课方式,注重科学探究
新课程的根本指向是人的发展,它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就要求教师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关注学生是用什么方法、手段,通过什么途径获取知识,教师应尽可能创造一种能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主动获取知识的氛围,应引导学生学会收集、分析、处理、运用信息,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为让学生“会学”而不只是“学会”,教师的教学设计应以改变学生传统的接受式学习方式而设计,应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教学过程。科学探究活动是新课程的主线之一。探究式学习的要素包括: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
例如在学习牛顿第三定律时,可以这样设计教学过程:演示皮球砸向墙面反弹回来。球砸墙给墙一个力而球为何弹回?学生分析说出球定是受到力的作用,从而引出反作用力的概念。让学生拍手感受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有怎样的关系”让学生大胆猜想。可能会有不同答案,大部分同学会说相等,也会有同学根据以卵击石猜想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大小不等。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并提醒力有三要素,那么研究也应从这三个方面入手。下面主要是学生设计、操作实验的探究过程。教师予以指导。该过程可培养学生实际操作,分析总结,团结协作等能力。各组汇报探究结果,并对结果分析整合,教师给予充分肯定,并对其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加以引导改进。学生举例生活中对反作用力的应用如撑杆跳、划船等,将物理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学以致用。播放直升机、气垫船、神七发射过程视频资料,学生分析其动力原理。再让学生利用竹蜻蜓、气球模拟直升机、火箭动力原理,让学生懂得高科技并非神秘莫测,往往与我们生活息息相通,也常常是建立在基本物理原理之上,让学生走近科学,敢于创想。
四.坚持科学的评价原则
新的质量观要实现由“以分数为标准”到“以每个学生德、智、体等诸方面素质与个性得到充分发展为标准”的转变,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全面的发展。要积极营造一个轻松、愉快、和谐的学习氛围。在教学过程中,要求通过挖掘学生潜能、提高学生潜质达到教育目标,要善于发发现学生的优点并帮助其提高,不要唯成绩论、唯表现论,要让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发展空间。 只要是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行为和表现,都给予学生积极的评价,坚持评价目标的导向性,促使学生的整体素质提高;关注学生多方面的发展,注重学生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个性、特长和潜能,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出发,发现学生在活动中的闪光点,保证评价内容和主体的多元性,增强学生的信心,带动学生全面和谐发展。
改革是个过程,经验需要摸索与积累,让我们在新课改中不断反思,不断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