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仙鹤
运用多媒体手段可以有效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多媒体技术既能把文字、图像、图形、动画和声音等多种信息集成,又能把计算机与音响、电视、信息技术等结合在一起传递信息,具有很强的真实感和表现力。如:教学《植物妈妈有办法》一课,为展示豆荚种子的传播方式,教师设计了豆荚炸裂的动画场面,同时配上逼真的声音(“啪”),把豆荚炸裂、种子弹出的场景形象化,从而立体地、真实地、准确地表现课文所传递的信息,增强了学习内容的吸引力,创设了和谐的课堂气氛。
小学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如果学生对课文没有兴趣,那么上面所说的各种能力的培养就如空中楼阁是虚幻的。如果用多媒体课件把课文中的描写形象逼真地展现出来,让学生从视觉、听觉去领略语言文字所描绘的美的情境,那么学生的学习兴趣自然就会被调动起来。例如:教学《黄山奇石》一课,大多数学生没有去过黄山,对课文中的介绍浮于书本表面,但是当教师把介绍黄山奇石的录像展现在学生面前时,他们立刻被黄山那如画的景色吸引。那变幻莫测的一个个石头动物形象栩栩如生,抽象的语言文字转化为生动可感的画面;此时再阅读课文,学生就不会认为课文的文字是那么空洞、难以理解,而是想通过阅读了解黄山形状各异的奇石。
学生对阅读课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那么学习就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乐趣,就会在学习过程中感到愉悦,同时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就会轻松得多。
运用多媒体手段,直观形象地解决重点、难点。我国古代大教育家荀子早已提出:“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由此可见。闻、见是教学的基础。借助计算机多媒体教学能有效地化抽象为具体,把难以理解的内容或者对理解课文起重要作用的内容,用多媒体展现出来,调动学生多种感官,通过直观形象、生动的感官刺激,让学生最大限度的发挥潜能,在有限的时间里全方位感知更多的信息,提高教学效率,激活学习的内因。小学语文课本中有很多插图,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但由于篇幅有限,立体感不强,这时教师就可以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作用,化静为动、变抽象为形象,解决教学重点、难点。
如:教学《燕子》一课时,第三段中讲到有的横掠过湖面,尾尖偶尔沾了一下水面,就看到波纹一圈一圈地荡漾开去。学生很难理解“横掠”的意思,于是笔者适时地演示燕子“横掠”飞行的课件,很好地展现了燕子飞行的动态,降低了学生理解的难度,同时也刺激了学生的多种感官,有效地突破了教学的难点。
在教学《翠鸟》时,引导学生学习理解翠鸟捕鱼的精彩语段:“翠鸟蹬开苇秆,像箭一样飞过去,叼起小鱼,贴着水面一下子飞远了。”在学生多读的基础上,播放一段翠鸟捕鱼的FLASH动画。通过情境再现,学生自然轻松地感受到翠鸟捉鱼的动作灵敏,飞行速度之快。
一位教师在教《观潮》一课时,针对大部分学生没有见过大海涨潮或退潮这一实际情况,首先通过录像展现课文中描写的钱塘江的雄伟气势,让学生真切感受到钱塘江涨潮时的奇异、磅礴的景象,再自读课文3、4自然段后说说钱塘江潮涌来时自己的感受。有了音像俱佳的画面,唤起了学生说话的欲望,然后看多媒体课件理解重点词语、句子,加深感受。这节课,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学习积极性得到充分调动,学习效果是传统的课堂教学所望尘莫及的。
再如:教学《詹天佑》时,关于“人”字形铁路的设计,“人”字形铁路是什么样的?火车的车头怎样调换开?这个难点有时教师讲得很详细具体,学生仍不大明白。而利用多媒体课件通过大屏幕演示,学生就能轻而易举地体会“人”字形铁路设计的巧妙之处,从而感悟詹天佑在实践中大胆创新的精神。
总之,有效地运用多媒体技术,可以拓宽课堂信息的传递渠道,既可节省大量的板书时间,又提供了包括图文声在内的大量信息。而无论是学生得到信息,还是教师掌握反馈信息,都能在此基础上提高单位时间内的传递容量。因此,多媒体手段在教学过程中的运用绝对不是赶时髦,语文阅读教学的一个法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