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红建
在古诗教学中,我们不能只注重词语的注释、诗句的翻译以及背诵和默写全诗,而忽视了古诗节奏明快、音乐感强以及形象思维丰富、感情色彩浓厚等特点,以致放松了对诗的意境教学,影响了学生对古诗艺术真谛的感受,束缚了学生的审美鉴赏和创造力。
诗的意境,即诗人强烈的思想感情与生动的客观事物的结合。诗总要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而思想感情则要通过具体的事物,“托物言志”、“触景生情”,构成一种意境,然后借语言文字表达出来。那么如何让学生能够心领神会呢?我认为,关键在于创设出诗中的“无穷之味,不尽之意”的意境,铸造心灵,陶冶性情,进行审美教育。
一、生动的语言描述,引入意境
古诗教学达到的最高境界就是教师、学生与诗人产生情感共鸣。要做到这一点,教师生动的语言必不可少,它得贯穿课堂始终。如教学《梅花》时,用如下的导语:“同学们,在冬天,当百花早已凋谢的时候,有一种花却在不被人注意的墙角里独自开放,它冒着严寒,散发出诱人的香气。你们知道这是什么花吗?”如此的导入,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对傲雪凌霜的梅花有了初步的印象,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精彩的画面展现,进入意境
诗是最精练的文学样式,他截取生活中最感人的生活场景来反映生活,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但它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距甚远。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图画加强直观性,帮助学生理解诗意,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如教学《江雪》时,呈现的画面是大雪纷飞、天寒地冻、人鸟绝迹、渔翁独钓寒江的景象,而《小儿垂钓》呈现的是小儿“遥招手”的天真可爱的景色,《望庐山瀑布》表现的是庐山香炉峰瀑布奔流而下的壮观景象。精彩的图画展现,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更直接理解了诗的主旨和诗人的情感。
三、美妙的音乐陪衬,展示意境
美妙的音乐在教学古诗的过程中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在音乐表现力的三要素——旋律、节奏、和声中,诗歌语言具有节奏感强的音乐性。所以教学中适当运用音乐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如教学《宿新市徐公店》时,配上略带抒情的钢琴曲,朗读“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让学生边欣赏音乐,边听朗诵,体会清新自然的农村春夏之交的怡人景色和儿童浪漫的生活情趣。
四、美读训练,体会意境
诗用最精练的语言和比较短小的篇幅来反映生活、表达感情,给人以感染。诗的节奏鲜明,音韵和谐,反复诵读,有利于体会感情,进入诗的意境。“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让学生反复吟诵诗歌,缕缕情思便会从他们心底萦绕而上。无声的文字变成了有声的语言,学生通过有声的语言,展开想象的翅膀,在头脑中形成一幅幅色彩鲜明、栩栩如声的图画,增进了知识,发展了语言,陶冶了情操,提高了审美能力,从而体会诗的意境。如教学《送孟浩然之广陵》时,可先范读,以情真意切吸引学生。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对孟浩然依依不舍的深情,读时节奏舒缓。“故人西辞黄鹤楼”乃叙事,朗读音调可稍低,“西”、“黄”都在句中间,应读重音。后两句写景,但从空阔恢宏的景象中却渲染出作者真切浓重的感情,“孤”、“远”可重读,表现故人独自远行和诗人寂寞惆怅;“碧空尽”要读成升调,朗读最后一句应渐渐慢,音量渐渐弱,显示舟行渐渐远去,缓缓地消失在水天相接之处。“天际流”三个字应读得轻柔舒展,如静静的流水,表现出绵绵情意,力求声止而意无穷,情不尽。老师可范读,指导学生朗读,反复朗读,学生就会不由自主地进入意境。最后让学生闭上眼睛,随着配乐朗读的录音,学生在脑海中自然形成了一幅送别图:孟浩然在草长莺飞、柳絮如烟的阳春三月,乘船直下扬州。李白站在黄鹤楼边久久的目送着挚友……只见浩荡的长江,一泻千里,涌向天际,奔向苍穹。滔滔的江水融进了诗人的友情,诗人的思念化作了流向天际的江水……这样让学生加深对诗意境的理解和体会。
五、大胆的丰富想象,深入意境
袁行霈教授曾说过:意境是主观情意、客观物象互相交融,足以让读者沉浸其中的想象世界。因此古诗教学中应让学生放胆想象。如教学李贺的《马诗》时让学生想象大漠的空旷壮阔,燕山的清凉幽静;教学《冬景》时让学生想象荷花谢落,荷叶凋零,体会菊花残残颓,却傲视秋霜……启迪学生思维,在反复吟诵之后闭上眼睛细细体味诗意,想象诗中所描绘的图画,将一幅精美的图画显现在头脑中,从而真正深入意境。这样才能与诗人的情感产生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