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2009-08-11 09:01袁海燕
现代教育科学·小学教师 2009年3期
关键词:创新能力课文情境

袁海燕

在大力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小学语文教学创新能力的培养,是最热门的话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发展创新能力,是现代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江泽民也曾指出:“创新能力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认为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创新教育是根据学科性质、语言特点,凭借教材和其他教学媒体,在儿童学习语言的过程中激发学生创新欲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格的教学实践活动。而学生的创新能力则表现在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并敢于表达,具有勇于探索的精神。

一、质疑问难,激发创造个性

《课程标准》中指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初步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因而在教学中,我们要切实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创造火花,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激发起学生求知的强烈愿望,让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去探索规律,给学生更多的想象机会,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在教学《普罗米修斯盗火》时,老师抛出这样一个问题:“宙斯到底是不是一个凶残冷酷的神呢?这个问题,需要大家再次用心地读课文,好好想一想,然后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和理由。”学生用各自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几分钟后,开始踊跃发言,形成“愤”、“悱”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疑问中去探索,在不断探索中去创新、发展,从而逐渐接近、认识事物的实质。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只有鼓励学生质疑,学生才能有所思,有所学。教师的任务是教学生“做学问”,而不是“做学答”,是让学生主动求学,而不是被动接受。否则,学生只是容器,人脑中思潮风平浪静,毫不跌宕起伏之势,思维不灵动,能力何来长进?

古人云:“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质疑,重视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鼓励他们敢想敢疑,发挥创新潜能。对学生所提出的在关键处的、在点子上的问题,应组织学生讨论求得解决。应该看到,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一种思维活跃的表现,是勤于动脑、善于思考的表现。质疑作为引发学生思维活动的有效的刺激物,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扣准时机,合理使用。

二、自主学习,促进创新思维

自主学习是指学生主体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对学习内容和学习过程具有自学的意识和反应的学习方式。学习的主体是学生。让学生自主发展,同时教师应加强学法指导,使学生形成正确的思维方式和行为规则。

常言道:“教是为了不教。”我们强调优化课堂教学,其最终的目的,不是让学生亦步亦趋,永远跟着老师学,而是让学生学会如何学。“授之以鱼,只供一饭之需;授之以渔,才能终身受用。”可见,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比叫学生学会更具有深远的意义。因而教师在教学中要把教学重心放在“让学生自主学习”上。良好的学习方法的形成和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是密切相关的。科学的思维方法,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学习方法;反之,良好的学习方法有助于锻炼科学的思维素质。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意通过最优途径,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并能选择和运用恰当的方法进行有效的学习。

例如教学生分段,对于片段较多的文章,学生常有争议。这时教师先不要急于公布答案,而是让学生讲出这样划分的理由,然后展开讨论。智慧的火花往往是在矛盾和撞击中迸发出来的。有争论才有思考,有思考才有发现,有发现才有创新。谁的理由更充分,思维更合理?在得出结论后,学生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这样学生不仅学会了分段,还掌握了科学的思维方法。在以后的分段练习中,就能做到“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也是培养学生理解能力的过程。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互动、探求分析、讨论争论来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做好引导调控工作,当好引导员、协助员,做到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性。教师要倡导学生自主求解,要鼓励学生各抒己见,互相启发,自悟自得。给予充足的时间和空间去让学生互相讨论争论、合作交流来解决问题,并鼓励学生大胆表达、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如教学古诗《江雪》时,有个同学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这首诗题目叫《江雪》,可诗中好像并没有写雪呀!”学生能提出这个问题是十分有价值的。教师并没有马上告诉学生答案,而是引导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展开研讨交流,谈谈自己的看法。在汇报讨论结束时,有学生认为“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这两句诗虽然没有直接写雪,但是作者写山上不见飞鸟,路上不见人影,这不是明明白白在告诉人们雪下得很大嘛!也有学生认为“千”和“万”两个字很夸张,千万座山中的鸟儿,千万条路上的行人都不见踪影,让人仿佛看到了铺天盖地的大雪……从学生的互动讨论中,不但加深了对问题的理解,而且在这一种创新性的自主表达中张扬了学生的个性,使语文学习更有意义。

三、创设情境,提供创新空间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要让学生带着一种高涨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在学习中意识和感觉自己智慧的力量,体验到创造的快乐。”为此,教师要善于创设情境,并引导学生多方位、多角度思考、讨论,鼓励学生敢于提出独特见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相当一部分课文故事性强,有一定的情节,如《青蛙看海》、《蜗牛的奖杯》、《蚂蚁和蝈蝈》等。在教学这样的课文时,应该让表演进入课堂,让学生多动脑,多动手,主动参与阅读。因此,在教学中,不妨把一些课文改成“课本剧”,把教室当作舞台,让学生自己表演故事。给学生准备好音乐、道具等,创造出情境、气氛,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在什么情境,什么地方,什么时候?剧中的角色会怎样想,怎样说,怎样做?在表演过程中,鼓励学生尽量用上书上学过的词句,在实践中丰富词汇。如一位教师在教《蚂蚁和蝈蝈》一课时,让学生分别扮演蚂蚁、蝈蝈,为他们戴上头饰,像真的小动物活跃在课堂上。他们在轻松愉快中表演,这样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也展示了学生的才华。

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教学挂图或现代化教学手段,创设一种生动感人的情境,使学生为之所动,为之所感,产生共鸣,也能让学生更好地进入新的教学情境。例如,教学《让我们荡起双浆》一课时,教师先播放歌曲,激起学生感情的波澜,再引入新课。又如,教学《雾凇》一课,先让学生欣赏雾凇的多媒体课件,当学生看到这洁白晶莹、银光闪烁的霜花,看到这千姿百态的琼枝玉树,便一下子爱上了这雾凇奇观,爱上了这篇课文,爱上了学习。这种情绪不断地激发学生的创造激情和向往,使他们在这一种愉悦、兴奋的情绪中被熏陶,从而提高创新能力。

四、拓展延伸,发展创新能力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经常在一个或若干个单元教学结束后,根据单元特点,进行丰富多彩的拓展活动,使课内外融合为一体,互相渗透,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无穷乐趣。如学了《鸟的天堂》后,让学生听一段鸟叫声,想象自己仿佛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可写一首小诗,可谱一段歌词,可写一篇文章……学了《凡卡》一文后,鼓励学生为《凡卡》一文续写,要求设身处地设计凡卡梦醒后的情景。通过这样的训练,拓展了学生的思维,有助于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著名教育家张志公曾经说过:“从我学习语言的经验看,得自课内与课外的比例是‘三七开,即大约30%得自课内,70%得自课外。”诚然,学生在课堂上和课文中所学到的知识是十分有限的,课本以外的生活,是我们学习的广阔天地,它是培养创新思维能力的源头活水。作为教师,应引导学生由课内延伸到课外博大的知识领域中去,鼓励学生多读书看报。笔者要求学生坚持每天写一篇读书笔记,摘抄优美的词句,鼓励学生积累成语并学会运用,鼓励学生在家长的引导下通过上网、看电视、听广播等方式查找资料。各种课外活动可以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学生在实践中运用学到的知识,发现、探求新知识,获得新内容,都有助于培养与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

总之,我们应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发挥他们的自主性,为他们创设情境,并不失时机地进行拓展延伸,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那么我们的学生将会勇敢地面对新世纪的挑战,成为21世纪的创新人才。

猜你喜欢
创新能力课文情境
拓展探究实验 培养创新能力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情境—建构—深化—反思
学理审思:真实情境写作之中考命题
画好运动情境图——解决追击与相遇问题
端午节的来历
背课文
初中物理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感悟三角形的高
中学生物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