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战稷
公元前227年,即秦王赢政即位第20年,秦王大殿上发生了一件恐怖事件——燕国派来割地的使臣荆轲竟然在大殿上手持利刃,刺向赢政,但连刺几下都没能成功。那么,为这次刺杀做了充分准备的荆轲,为什么连连失手?这里面究竟有什么样的内幕?
表面上看来。荆轲的行为属于刺客,但实际上,他的经历却更多倾向于说客。史载:“荆卿好读书击剑,以术说卫元君,卫元君不用”。
但是,荆轲学来的“术”,绝对不是剑术。剑术打动卫元君能做什么?保镖?刺客?还是打手?这些显然都说不通,因为荆轲的剑术并不怎么高明。剑客鲁句践听到荆轲刺秦王失败的事情之后,就曾经叹息说:“嗟乎。惜哉,其不精于刺剑之术也。”
司马迁将荆轲归为刺客写入《史记》,是从其行为上看的,刘向将其纳入纵横家一派编人《战国策》,是以他的经历为准的。虽然荆轲游说卫元君没有成功,但他说服樊於期把头交给自己却达到了目的。从这一点来看。荆轲作为一名说客远比刺客更成功。
《史记》、《战国策》和《资治通鉴》都记载了太子丹和荆轲面谈行动目的时的一段对话,大概意思就是:如果能挟持秦王,让他退还侵占六国的土地,就像当初曹沫对齐桓公做的那样,那最好·如果不能,那就干脆杀掉秦王,秦国必定内乱,待那时再起兵攻打。就是这一段话,让直接参与行动的荆轲心中打了个问号,到底是刺还是不刺?
从太子丹的前后种种来看,他的意图当然是要刺杀赢政的。
首先,樊於期投靠太子丹的时候,就有人对他进言,若是要对抗秦国。就应该把樊於期送到匈奴。再联合三晋、齐楚和匈奴的力量联合抗秦。姑且不论这个建议的对错,但是太子丹拒绝这个建议的理由就很值得玩味:“旷日弥久,心憎然,恐不能须臾。”(《史记·刺客列传>)拒绝从战略上抑制秦国。而打算靠刺杀行动削弱秦国,明显是不现实的。归根到底,他安排的刺杀行动就是因为对赢政的怨恨,因此,必刺无疑。
其次,不管是让秦国退还土地还是等秦国内乱,都需要在行动之后立刻跟进一个很庞大的后续计划,而太子丹从头到尾都没有这方面安排的记载。要么他根本没有这个打算,要么他根本不指望行动可以成功。
最后,太子丹在对行动的准备和过程安排中也露出了马脚,求天下利器淬剧毒。直接在赢政眼前亮相,都是一心为了杀死赢政,而不是挟持。
而荆轲是怎么想的呢?
太子丹给荆轲弄妥当了一切准备工作之后,荆轲意属的副手并没有出现,而太子丹怀着渴望复仇的迫切心情开始了催促,失望的荆轲说:“何太子之遣?往而不返者,竖子也,且提一匕首八不洲之强秦!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今太子迟之,请辞决矣。”刺与不刺之间,荆轲明显选择了后者。因为在《史记·刺客列传》中,但凡出手的刺客,不论成功与否,都没有人活下来,而荆轲不但打算活着回来。还直斥死士的行为。
一个主张刺杀的行动组织者太子丹,和一个主张不刺的行动执行者荆轲。在对行动目的理解中。有一个无法解释的巨大偏差。不管太子丹和荆轲两人有没有注意到,他们都用不专业的手段作出了备用方案——副手执行。
太子丹找了一个以能杀人和敢杀人闻名的秦舞阳。目的不外乎关键时候取代荆轲出手,确保行动的结果是刺。而荆轲找这个出场备用角色,目的是避免自己“往而不返”,确保行动结果是不刺而刺。
等到了秦王大殿上,初次出演大片的业余演员秦舞阳突然怂了。而原本只打算做个执行导演的荆轲,在依旧没有弄明白导演意图的情况下。只好自己亲自担任男一号,并且不顾自己根本不具备夺奖能力的事实,毅然决定按照自己对剧本的理解,上演一场劫秦王的大片。不过遗憾的是,作为被动参演荆轲对手戏的秦王赢政,在戏中完全拒绝与荆轲交流,一点都不配合。当图穷匕见,一切都没有选择余地的时候,荆轲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他还在刺与不刺之间犹豫,准确点说是更倾向于不刺。而等他反应过来,一切都已经晚了。荆轲不是死士,最后的飞刀其实也是被逼的,他一开始就没想要刺杀秦王。最后的飞刀,只是无奈中的退而求其次。
或许,就在荆轲无奈地将剧情由劫秦王转变为刺秦王的时候,心中还有一句不知该如何说起的台词没有讲出口——。你莫慌,其实我不是来杀你的。
编辑/高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