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诚所至 金石为开

2009-08-07 01:51薛元明
书画艺术 2009年3期
关键词:洪亮篆刻书法

薛元明

洪亮又名传壳,号九牛,祖籍安徽绩溪,1961年生于浙江安吉。2005年至2006年在北京大学做访问学者,《中国书法》杂志任执行编辑,九三学社中央文化工作委员会委员,九三学社中央书画院副秘书长,首都师范大学客座教授,西泠印社社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出版《吴昌硕》《洪亮印存》《中国篆刻百家·洪亮卷》《洪亮行书桃花源记》《历代咏竹诗选》等11种,在专业报刊上发表论文、评论计150多万字。作品多次参加全国展、中青展、篆刻展、西冷印社评展等展览并获奖,被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美术馆等国内外多家艺术馆,博物馆收藏。

在2007年中国美术馆举办的当代篆刻大展研讨会上,我与洪亮第一次见面。洪亮提及我曾在拙文《封泥的启示》中将其篆刻作品列入,就这样顺其自然地开始了交流。相互认识后,发现他是一个重感情、讲义气的人。洪亮为人儒雅,说话慢条斯理,柔中有刚,刚柔并济。有这样的秉性,对书法篆刻艺术研究,则十分契合。洪亮的艺术创作既有深厚的历史文化渊源,又有自我个性流露。他不管时风如何变化,始终立足传统,坚守自己的艺术方向和信念,稳打稳扎,实现自我艺术理想。

一、以学养为支撑

书法篆刻必须以学养为根本,这也是洪亮竭力所追求的。洪亮曾于数年前到北京大学做访问学者。2006年6月,他走上了北京大学领奖台,领取访问学者“创新成果奖”。北大继续教育部部长郑学益教授说:“能成为北大访问学者和进修教师,说明你们已经进入了学术的高端,在北大获奖。是高端中的高端,是杰出中的杰出,是提高中的提高。”洪亮后来说:“一切得益于金开诚导师对我全方位的指导,关键是治学方法。”金教授强调“学为基础,想为主导,落实到写”的治学方法和“学以致用,学以贯通”的原则,“读书就像开工厂进料,写作就是加工、出产品。古人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不能把它分开来理解,应该是一边读书一边写,万卷书读破了笔就有神了。如果先读破万卷书,再去写作,F笔未必会来神。古人说:‘学然后知不足,这话也是对的,但真正的知不足是在‘用时。‘想为主导是指学到的东西只有结合实际问题,通过想才能理解与消化,而且通过想还能出新的东西。但最要紧的还是落实到‘用。‘用能够使学到的东西更加巩固并有所生发,具有创造性,也会有成果,从而产生成就感,是学习和思考的最大动力。”洪亮每每和我谈起,总是将这段经历看成是人生的转折点,也是他艺术创作的转折点。其实早在11年前,时任《书法报》总编办主任的陈新亚便向洪亮约稿,为《书法报》撰写《民俗与书法》,该专栏刊出历时一年,引起强烈反响。

洪亮在浙江时从事政协文史搜集、整理、研究和编辑工作。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从事书画篆刻学习与创作。自1994年以来,自找课题,以读书和学术研究为乐,几乎每年都有学术论文参加全国书画篆刻学术研讨会,或在国家中文核心期刊上发表,或应约为书画专业报刊撰写专栏。读书和写作可以涵养人的气质,培养人的耐心,这是传统艺术所必须具备的潜质。书法篆刻艺术需要精深的文化修养来支撑,如此,方能走进全新的艺术境界,同时也使得自身人格高尚起来。

二、洪亮篆刻印象

洪亮给人印象最深的篆书,主攻吴派石鼓。不仅如此,他亦擅长行书,擅长墨竹,也擅长诗歌,追求诗书画印的全面发展。他自1981年7月篆刻作品参加嘉兴地区庆祝建党6。周年美展开始,1982年4月篆刻“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作品发表在《中学生语文报》后,从此展开艺术追求的历程。这样算来,迄今已有30年,从弱冠至中年,一直坚持,成就不俗,得到前辈同道的高度评价。

杨鲁安在《洪亮篆刻艺术解读》一文中说:“洪亮身居吴昌硕家乡,研究昊昌硕印艺,吸收了吴派印艺的精髓,但印风却似黄牧甫劲挺爽峻的风骨,此为善融诸家之长。洪亮治印学吴、学黄惭入而能出。”

丁正在《缶庐故里的西泠新星》一文中说:“概括地讲,洪亮篆刻的风格是平中见巧、险中求稳、刀下见笔、骨力雄强。其所作印章,结字合乎篆法,绝无半点杜撰,看似平淡无奇,实有巧思,疏朗空灵,简洁的快。章法布局并不刻意,没有大开大合,十分平稳,但险象环生。至于其线条,则处处见刀、处处见笔,将昊昌硕、黄牧甫两家的特点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坚挺但不光滑,浑厚而不呆板,绝无时人学吴、黄的弊病。”

虞卫毅《中国篆刻百家·洪亮卷》中说:“洪亮先生是‘新文人篆刻”的倡导者与实践者。”

廖科在《读洪亮篆刻》一文中说:“洪亮篆刻没有大刀阔斧的形式,八古出新是他的又一个特点。当下部在高喊‘创新是永恒的主题,在这个问题上传统情结很浓厚的书法篆刻家似乎成了落伍者。客观地看,形式本身具有一定的审美价值,但超越文化内涵的审美可能又走入了,个误区。为表现出你有‘才气和‘悟性,时代气息的注入是不是在视觉上非得和古人拉开距离,形式不是唯一的选择。不可否认,洪亮篆刻在‘视觉冲击力方面没有特别之处,我想不是他没有这方面能力和才情,而是他深知入古出新是一个和风细雨的自然浸润过程。”

以上评价并不为过。对于洪亮的艺术成绩应该综合来看,“贵在深造求其通”。其印风古朴典雅,实践以书入印之宗旨,以吴派《石鼓义》为基础,在印面形式的处理上,手法繁复,不拘一格。大量借鉴封泥处理的办法,有意头重脚轻,上宽下窄,匠心独运,不刻意求怪,自然中见变化,保持一种本色之美。既有秉承古人遗风的一面,又有自己的心得体会。

鉴于洪亮对书法篆刻艺术成就明显,浙江省有关领导曾多次有意将其调到杭州市文化部门工作,他均婉言谢绝。因为洪亮有自己的想法,在他看来,繁华、喧闹的大都市,不宜做学问、搞艺术,要真正做到淡泊明志、宁静致远,须平抚浮心,剔除躁气,从纷纭、喧哗、浮躁中解脱出来,最好还是选择清静、幽僻的小城。这是洪亮·直蛰居安吉小县的主要原因,可渭艺如人生,人生如艺。

对于洪亮来说,独居一隅不寂寞,北京安身之后给了自己更大的舞台,担任《中国书法》执行编辑,身居繁华都市,仍然专心从事艺术创作和学术研究。应文化部中国国际书画研究会特邀“和平颂——‘神七,太空艺术之旅”创作“和为贵”“和平万岁”两方篆刻作品,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石鼓园编印的《奥林匹克颂印谱》题签,并创作篆刻作品“把用橄榄枝编成的花冠颁赠给优胜者”,此后有应邀创作行书长卷《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石鼓园歌》,另有《洪亮行书桃花源记》。

三、创作和理论并举

洪亮是书印坛中数得着的创作和理论并举的双栖型高手。2004年以来,发表、出版、研讨的论文主要有《论吴昌硕篆刻刀法的当代意义》等多篇,与叶一苇先生有关篆刻的通信《关于“篆刻的形式与内容”的讨论》以特约专栏发表在《书法报》。在北京大学访学期间承担《民俗与书法》课题工作,论文《民俗书法刍论》在《北京大学学报》发表,曾举办《书法的生命精神——书法形式美与笔法美》《书法笔法示范与解读》等

专题讲座,并应约承当《书法报·九牛印话》专栏。参加中国美术馆主办的“文化传承与形式探索——中国美术馆篆刻理论研讨会”,宣读论文《论篆刻刀法的“三性”——兼谈当代篆刻刀法的三大发展方向》,参加中国文联主办,在中国美术馆学术厅举办的“当代篆刻艺术大展(论坛)学术讨论会”,提交《谈谈当代篆刻的三大发展方向》论文等等。因为他素以学养为根本,以诗书画印并进为导向,在积累到一定的程度之后,顺其自然,这种积淀升华为个人的理论观点,进而形成自己的理论体系,有很多新颖独到之处,印象最深的就是刀法“三性”之说。将刀法和人结合起米,不再是单纯工具,摆脱单纯从“技”上谈论篆刻的歌隘视野。

洪亮对于篆刻艺术情有独钟,他说:“我刻印,刀一触石便有感觉,这种感觉是从心底里流出来的。刻刀在印面上刻,刀石砥砥间石屑崩裂发出咯咯的有节奏的声响,印面上便出现了刀刻的痕迹。其实这痕迹是心灵的律动,通过刀在石面上记录下来的心迹。我刻印时与刀与石是处在一种密切的交流状态中,这种交流越是默切,越能将我内心深处美的意识与无意识的美一同流露出来。于是,常常会给我带来对刀法的无穷遐想,也促使我对刀法的神奇不断地深入思索。”每观展览,他皆作学术思考,作为理论与创作兼善的双栖型人才,他有非常多的思考,如撰写的《书法新经典时代的来临——从首届全国册页书法展看当代书法创作的现状与趋向》,在全国篆书名家作品邀请展观后创作的《多元探索的篆书创作》,金石永寿——中国第一届寿山石篆刻艺术展之后又有《篆刻艺术的多元时代》出炉。

洪亮对当代书坛一些书家的评论拿捏也十分到位,如果不是来源于亲身实践,很难有说服力。其书论不作玄虚怪论,朴实自然,娓娓道来,读之如沐春风。就我的个人经验来看,兼擅理论和创作的,大多以实践为指导,善于总结和提升,实践出真知,如果没有第一手经验,难免空洞乏味。所以与其交流,不时会感觉受益匪浅。

四、修身为第一根本

洪亮是一个至情至性之人,为人真挚,值得相交。他曾说:“我对钱看得很淡,书画篆刻是高雅纯洁的艺术,一旦搀杂进‘钱的元素,就变质变味了,我们不能因为金钱、权利而亵渎艺术!”

我在他的博客中看到这样一段话:“友人赠菊,我不由自丰地想起母亲。母亲(享年86岁)爱菊,生前年年种菊;每逢霜重时节,庭园中秋菊烂漫。子如母,也爱菊。母仙逝,庭中之菊不见也,然心中之菊仍烂漫。今从网上拾得关于菊花思想情感的诗句,常读之。九牛洪亮记之。”洪亮搜集了很多历代有关菊花的诗歌,其中有杜甫《云安九日》诗:“寒花开已尽,菊蕊独盈枝。旧摘人频异,轻香酒暂随。”不禁让我想起杜甫因为母亲爱海棠而终生不吟海棠的典故。他对朋友至诚,对老师或前辈如刘江、金开诚、李刚田等诸先生则尊敬有加,对于年轻后生,则多加鼓励和帮助,不遗余力。

德艺双进,才能终为广大同道所接受。“一艺功成岂偶然”,才情固然重要,勤奋才是根本,刘江老先生曾在《天道酬勤——洪亮及其书法艺术》一文这样评价说:“上个世纪的70年代末80年代初,他(洪亮)常来杭州向诸乐三、余任天、周昌谷、潘韵等先生请教,也来我家商讨。那时候学习资料较少,为了系统地掌握篆书,他借来了一部12卷本的《康熙字典》,竟然将整部字典中的篆字部分全部抄录了下来,并整理成一部篆字宁典,可见他是一个勤奋、扎实,乐意下笨功夫的人。”写完此稿时,偶尔在洪亮兄博客里面看到一句他喜欢的话:“人智若愚,大勇若怯。大勇生于大智,求智原为求仁。不忧、不惑、不惧,全凭无间精诚。”这应该是他的人生写照。

猜你喜欢
洪亮篆刻书法
爱心“驶者”朱洪亮
小爬梯撬动大市场
法医田洪亮 有你才知幸福的滋味
诗书画苑
书法等
图说书法(三十九)
我们有办法
养生八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