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握手》:沉寂中的反弹

2009-08-07 01:51李兆忠
世界知识 2009年11期
关键词:海归资产阶级知识分子

李兆忠

1949年至“文革”结束这一时期中国大陆的文学作品中,看不到海归知识精英的形象。原因在于: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文学描写的对象发生了变化,工农兵成了文学世界的主人,知识分子作为改造的对象,只能占据一个陪衬性的位置,而海归知识分子,由于其“帝国主义买办”的属性,干脆被逐出文学王国。与此相关的是,当时东西方冷战,决定了海归知识分子是一个敏感的、受监控的存在。留英学子、著名记者和作家萧乾的一段回忆,颇能说明问题:“四九年后,留学西方的(除了个别搞原子尖端的)大都成了等外的‘洋包子。运动一来,往往就成为‘特嫌对象。有个外号‘假洋人的朋友由于练打字,给隔离反省了一年。有位学法国文学的同事,一解放就赶紧把家中洋书洋字典论斤卖掉了。我呢,由于了解四五年后东欧的类似情况,四九年回北京之前就向西方朋友普遍发了封‘请勿来信(连贺年片也勿寄)的通知,而我有位美国堂嫂,将近十年住得与我仅隔半条胡同,但我坚持老死不相往来。所以‘特嫌始终也没给我安上,虽然‘洋奴的骂声却没少挨。”正是这样的背景,使得海归知识精英在文学作品中销声匿迹。

然而,在科学技术领域,海归知识分子仍然受到重视,并且发挥着中流砥柱的作用。据《中国科学家词典》统计,1949年至1978年间,分布在国内各高校、研究机构和企业的887名教授级科学家中,有留学欧美经历的662名,占总人数的75.5%,而上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初,中国科学院的学部委员中,有留学经历的占90%左右。这表明;新中国的国防、科技和工农业建设,根本离不开海归知识精英。尽管如此,在文化思想上,他们同样处在被教育被改造的地位。显然在革命领袖毛泽东看来,新中国刚成立,百废待举,首先必须在文化思想上扫清道路,若不对知识分子,尤其是那批留洋买办知识分子进行改造,他们就势必成为革命事业的障碍。基于这种认识,新中国成立不久,毛泽东就发动了对“欧美派”领袖人物胡适的批判,以此为契机,在全国范围展开大规模的知识分子改造运动。这个运动随着东西冷战的不断加剧,又随着中苏关系的恶化以及中共党内的“路线斗争”而不断升级,直到迎来“谈洋变色”的“文化大革命”。

这是一个颠狂的时代,假想的阶级斗争被夸大到无以复加的程度,以至于有“阶级斗争,一抓就灵”的神话,莫须有的“走资派”成了全力打击的对象,举国上下笼罩在“变修”的焦虑中。当时流传这样的话;“一年土,两年洋,三年不认爹和娘”,是对穷人子弟上了大学后忘本、成为资产阶级俘虏的讽刺。那时,知识分子被贬为“臭老九”,科学家、大学教授成为人们讽刺嘲弄的对象,敢于造反、批判老师、交白卷的无知青年成了英雄。在一部名叫《决裂》的反“走资派”电影里,生物学教授在课堂上讲授“马尾巴的功能”,竟被贫下中农视为思想落后、不学无术的证据。电影上映后,在社会上产生极大影响,“马尾巴的功能”成了民众嘲笑知识分子的口头禅。

就在这样的背景下,一部描写中国高级知识分子事业和爱情的小说——《第二次握手》(作者张扬),以手抄本形式在社会上广泛流传。由于它全盘肯定知识分子的价值,热情歌颂海归派知识分子(主要是科学家)与中共领导人周恩来的亲密关系,无意中触及了中共党内的“两条路线斗争”,惊动了最高权力中枢。作者为此锒铛入狱,还差点丢掉性命。公安部门对作者的“起诉书”这样写着:“这本反动小说的要害是要资产阶级‘归来,为反革命复辟制造舆论。这本黑书从头到尾贯串着地主、资产阶级人性论,反对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专政理论,反对党的基本路线;极力鼓吹‘叛徒哲学、‘天才论,为刘少奇、林彪翻案,反对文化大革命,捧出地主、资产阶级和一切牛鬼蛇神的亡灵,在意识形态领域里搞和平演变,……从这本黑书描写的主人公和主要人物就可以清楚地看出:‘归来的都是叛徒、特务、反动学阀、洋奴买办、死不改悔的走资派、地主资产阶级的少爷小姐。”

“文革”结束后,这部小说正式出版,发行量达到天文数字。其原因除了作品描写了人们渴望而久违的爱情,还表达了这样的认识:长期以来对知识分子一面倒的否定和丑化,有悖于事实的真相,更不符合历史的发展轨迹。

一种被压抑已久的进步能量,总要寻找释放的出口。物极必反,历史又到了新的拐点。

猜你喜欢
海归资产阶级知识分子
为新征程汇聚海归磅礴力量
“海归”返乡当“猪倌”
新海归
海归周炳“意发”攻“芯”
1920—1927年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对民族资产阶级的认知及影响
近代出版人:传统知识分子与有机知识分子
复兴之路与中国知识分子的抉择
知识分子精神内涵的演变——基于西方几种主要知识分子理论的分析
1930年代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眼中的中共——以《再生》为例的分析
毛泽东对资产阶级军事思想的批判汲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