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小锋
所谓“有效教学”,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进步或发展。实施有效教学就是要摆脱低效教学、无效教学、负效教学。那么怎样在音乐课中实施“有效教学”呢?
一、创设“美”的情境,感染学生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而学生所喜爱的美是直观的、外露的、最易引起主观心灵感应的。因此在创设“美”的情境时要注意投其所好,学生们喜欢什么,教师就给他们创设什么。学生从感受美的乐趣中感知教材,情不自禁地投入教育教学活动中,潜在的热情就容易被激发。
教室是学生学习音乐的重要场所,教室布置得如何往往能影响学生的兴趣。教师可以根据音乐教学的内容来布置教室,如在学唱歌曲《爱我中华》时,可以在教室里挂各个民族的人物和各地风景图片,这样学生一进教室就被吸引住了,从而激发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二、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课堂教学中的提问,是师生之间进行教学信息交流的过程,也是教师了解学生、掌握教学情况的一种反馈方法。学生提问是学生的思维过程和吸取知识、感受、体味音乐的一种反应。教师提问是启发学生、诱导学生的过程。教师的提问是为了引导学生实现某一教学目标。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层次地精心设计问题并进一步激疑、导疑、释疑,诱导学生分析、思考、探求问题的解答,这便构成了问题情境。要让学生无疑而生疑,有疑而思疑,思疑而解疑,解疑而心喜。而这一关键在于设置的问题必须鲜明生动、重点突出、富有启发性。像这类问题情境的设计方法比较多,如:激发学生产生悬念后提问、从已有问题中提出问,等等,其共性是通过一系列问题情境的设置,引起学生兴趣,让学生通过感知、思索后,寻求问题的答案。
诱发兴趣后设问。其理论根据为:学生的思维有可导性,教学应从诱发兴趣和激发求知欲开始。在音乐教学中注意从学生所熟悉的事物中创设一种与音乐情境相和谐的环境、气氛。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很快地进入音乐,把自己的理解、感觉用多种形式表达出来,从新旧交替事物的联系中找到“激发点”,提出能激发学生兴趣的问题。譬如,在学习《送别》这首作品时,教师请学生闭眼听这段描绘送别时情景的音乐。悠扬的旋律一下子把学生带到依依不舍的画面中,脑海中渐渐会浮现出熟悉的分别情境……这时教师问道:“你愿意让我们知道你与家人、朋友分别的故事,告诉我你在当时的心情吗?”学生会充满兴趣地回忆曾发生过的一幕幕离别的场景。接着,教师运用电脑多媒体展示一组配有音乐并极富诗意和伤感气息的画面——分别。教师提问:“你们觉得哪些音乐配得比较好?能给这些符合离别主题的音乐起个名字吗?”学生对乐曲的感受不同,其所取的名字也不同。可以说,成功的课堂提问是激发学生创新意识,促使学生不断实践的催化剂。
三、创设“生活”情境,激励学生参与课堂教学
夸美纽斯曾说:“应该采用一切可能的方法,激发孩子身上的求知与求学的欲望。”音乐学习来自于生活,所有生活中所能引起学生的美感的事物都为我所用。为了唤起学生的学习激情,给予学生真实的生活体验,教师在音乐教学中还要注重为学生提供优化的情境空间,渲染一种美的、智慧的、学生倍感亲切贴近的氛围。如果说音乐教育是师生与课本的对话,那么我们要搭建的就是彼此之间沟通的桥梁。
教学不能只把学生局限于室内的学习,应当让他们回归生活,走进自然,在大自然中体味音乐的存在。比如:假日清晨,教师可以带领同学们在野外感受树叶沙沙作响,小溪欢快地流淌,鸟儿放声歌唱,这不就是大自然演奏出的美妙乐曲吗?在不知不觉中,学生都随着这美妙的自然音响哼唱起来,曲调清新、自然、淳朴,脸上露出了幸福的微笑,感受到了音乐的存在、生活的美好。
四、创设“协作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新“课标”明确指出:“要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因而音乐课的教学过程,必须是师生的身心完全投入的过程,是师生的心灵、激情、愿望等活动展现与丰富的过程,也是学生同音符旋律、老师、同伴进行接触的过程。所以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加入了交流情境的设计。例如在“看图片编旋律”这个环节中,教师可以把学生进行分组,让他们自己用所学的知识来创编。于是学生展开了积极的合作交流。在合作学习中,能力强的学生充当小老师,给大家分配学习任务,出谋献策;能力弱的学生在同伴的帮助下逐渐进步。老师的适当参与,则使小组的讨论学习事半功倍。在合作交流中,学生解决了一个个的难题,想像力、思维能力、创造力在锻炼中得到提高。
总之,教师要努力创设各种情境,利用学生好奇、好动、好问的心理特点,并紧密结合音乐课的特点,运用各种手段创设真实、新奇、有趣的学习情境,使他们在生动、活泼、愉悦、和谐的气氛中激发积极的情感共鸣,使学生能主动参与创造,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课堂学习中。
(责编 覃亮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