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上我们究竟忽略了什么

2009-08-03 08:47
教书育人·教师新概念 2009年1期
关键词:三角形情感语言

张 英

课堂教学是教和学的水乳交融,是学生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指导下主动探索的过程。其间,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行为及基本素质,学生的学习表现等都直接影响和制约着学生的学习。这些都是在教学的过程中需要关注的。然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有很多被我们忽略了,比如教师情感投入不够积极,活动缺乏思维含量等。经过长期的观察和思索,笔者从教师课堂教学行为这个角度出发,就一些现象作一个简要的剖析,旨在引起大家的关注。

情感投入的积极性

在谈及教学的时候,我们常常听到这样一个词汇,那就是“激情”。有些教师上课非常有激情,上课伊始,就身心同时投入,带着热情,带着力量靠近学生,在教师的积极情绪感染下,学生心灵深处的学习热情被调动了起来,课从一开始便定下了积极的基调。

当然,教师的个性不同,不可能要求每个老师都激情四射,但是至少你得拥有高昂的教学热情。“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欢欣和鼓舞。”教师以一种什么样的情绪、情感状态投入到教学当中去,对学生的影响都非常大。在教学中,如果教师能以积极的情感投入课堂,学生的学习就变得积极主动;而如果以一种消极的情绪、情感状态进入课堂,学生就会以一种非常消极的情绪、情感状态来应对教师。教师情感投入的积极性恰恰是很多教师所忽略的。特别是在一些非公开教学的课堂,一些老师因为缺乏积极的情绪投入,很难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导致课堂平淡无味。教学气氛压抑、沉闷,学生学得毫无兴趣。

只有带着满腔的热情,用你灵动的眼睛,用你不停变换的语调,用你的表情和动作等告诉你的学生你是热情的,在你的热情召唤下,学生的活力就会被催发出来,与你产生情感共鸣,学生的积极性才会得以充分激发。

课堂提问的公平性

我们都知道,课堂始于问题,推进于问题,收获于问题。课堂提问是激发学生兴趣,开启其心志,培养其思维的有效方法。课堂提问的一个重要的原则就是要面向全体学生,最大限度地调动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意识,尽可能让每一个学生都加入到问题的思考过程中,使每一个学生得到知识的学习和思维能力的锻炼。然而在我们的课堂上,特别是在一些公开课上,课堂成了少数人表演的舞台,能够得到发言机会的几乎都是那些班级的精英。这样的情况不单单是出现在普通教师的课堂上,在一些特级教师的教学录像里,这样的情况也是屡见不鲜。

在一些常规课上,这样的现象更是天天上演,老师一般只关注举手的学生和“两头”学生。而对于一些未举手学生和“中间”学生而言,上课发言的机会极少。看到这样的现象,笔者隐隐有些担忧,如果长此以往,班上一部分学生会因为被忽视,而变得不爱思考,思考的积极性就无形中被慢慢削弱。对于“数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最大限度地满足每个学生的数学需要,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学习上都能成功”这样的理论我们都清楚,但是在实际操作的时候,却常常被忽略掉。如果教师在提问的时候多留心于引路性的提问,要多问优等生;锻炼性的提问,照顾中等生;鼓励性的提问,穿插着问后进生。这样,提问的覆盖面相对大一些,能使大多数的学生都受到启迪。

我们不苛求教育具有绝对的平等,我们所说的面向全体学生是以承认学生的个别差异为前提的。依据学生的年龄特征、个性差异,尽可能给所有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和充分的表达机会,抓住两头带好中间,只有这样,课堂才能成为每个学生施展才华的场所,每个孩子才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教学语言的艺术性

课堂上,语言是最基本的信息载体。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数学知识的传递,学生接受知识情况的反馈,师生间的情感交流等都必须依靠语言。教师的语言表达方式和质量直接影响着学生对知识的接受。因此,教师的语言在课堂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我们听过很多老师的课,有的语言幽默机智,如行云流水;有的轻言巧语,如涓涓细流;有的自然亲切,如质朴的风;有的情绪激扬,如江河奔腾。虽然各有风格,但都干净利索,言简意骇,能抓住重点,有的放矢。但是也有很多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重复,拖泥带水,枯燥乏味。

要知道数学是一门逻辑性、科学性较强的学科,要求教学语言应精练、准确、概括性强,言不在多,贵在精当,最忌讳的就是重复啰嗦。我们留意过很多老师的教学语言:喜欢重复学生的回答,没有变化,让人感觉啰嗦拖沓。高明的教师不在于全盘授予,而在于相机引导。反映在教学语言上,就是总能对学生的回答进行概括和提炼,帮助学生总结思想方法。或者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评价和点拨引领,不显山不露水地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

是什么原因造成教师之间的课堂教学语言存在那么大的差距呢?两个字,就是锤炼。有句话说得好,场内三分钟,场外十年功。课堂教学语言充分展示的是教师的教学智慧、文化底蕴以及在锤炼上下的功夫。有些教师在课堂上有意识地锻造自己的语言,力求精练、幽默、生动、形象、富有启发性,力求富有变化、流转自如、能随机应变。而有些教师视学生考出好分数为第一要务,对于一些题目害怕学生学不会,就颠来倒去,啰啰嗦嗦,长此下去,课堂语言就变得随意、重复,冗长缺乏严谨,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也影响了学生学习的情绪,使学生产生抑制、封闭、厌烦等种种不良心理反应,直接影响教学的效率和效果。

艺术化的数学课堂教学语言是有魅力的,能带给学生精神的愉悦,勾起学生心底的学习热情,能促使学生深入思索,从而获得丰硕的学习成果。

活动内在的思考性

数学学习并非是一个被动吸收的过程,而是一个以学习者已有知识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的过程。学生学习知识的最佳途径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通过思考、尝试、交流、比较、分析、推断等活动去探索、去发现,正是如此,很多老师注意从学生的角度出发,留给学生足够的空间和时间,尽量向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让学生在活动中去发现、构建数学知识。

然而值得一提的是,学习不仅仅是—个活动的过程,更是一个思考的过程。我们提倡的活动是外显活动和内隐活动的统一,是操作活动和思维活动的统一,它旨在引导学生通过动口、动手、动脑来亲自体验过程。在我们的教学中,有很多教师片面理解了“活动”,简单地认为活动就是具有操作性、游戏性,追求生动活泼的形式和热闹的气氛。殊不知数学活动是数学化的活动,而非游戏,是操作性的活动而非程序操作。活动是为了帮助学生思考,如果活动有过程但缺乏思考,即使形式再好,活动的价值也已消失殆尽。

曾看到两位老师同上《三角形的面积计算》这一课。A老师让学生拿

来准备好的三组三角形(一组为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一组为两个完全一样的锐角三角形,一组为两个完全一样的钝角三角形)让学生拼成一个已学过的图形。接着让学生思考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与原来每个三角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长方形的长和宽,正方形的边长分别是原来三角形的哪部分;总结出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而B老师在教学时先让学生回忆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再启发学生思考:要研究、探索三角形的面积计算。能否从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得到启发呢?接下来她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将三角形转化为已经学过的图形,学生通过动手动脑可知: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能拼成—个平行四边形。然后,这位教师组织学生进行第二次合作,让学生根据本组转化的图形,找出三角形和它们之间的联系,推导出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

上例中两个老师的教法似乎相似,但是仔细一品,我们就看到B老师在设计上略胜一酬,注重了思考性。从第一个环节我们可以看到,两位老师为学生提供的材料不相同。A老师为学生提供的是一组完全一样的三角形,他们做过了,但是不一定去思考必须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才能拼成已经学过的平面图形。学生虽然也在活动,但都是在教师的指挥下,充当操作工的角色,学生自己思考的成分不多,思考的空间不大。而B老师为学生提供的是多个三角形,有一样的也有不一样的,学生在操作的过程中会经历失败,但也会获得成功。最后不断调整自己的思路,选择有用信息,发现只有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才能拼成学过的平面图形,这种思考是深层次的,不是浮于表面的。第二个环节,A老师带着学生一起探索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因为台阶多,步子小,探索毫无困难,学生很快得出了结论,但是体验不够充分。而B老师相信学生的能力,大胆让学生探索,教师相机点拨,引领。虽然得到的结论是一样的,但是B老师没有牵着学生,学生在活动中自己发现了知识,这个知识对他来说是印象深刻的,而且活动中既有外化的活动,更有内在的思考,是数学思维的活动。学生在活动中充分思考,在理解的基础上主动建构了数学知识,这种活动对学生来说是有益的。

其实,被教师忽略的何止这些,情境创设的问题性,教师引导的有效性,课堂评价的客观性等等都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状态,关系着课堂的效益,最终指向学生的发展,都不应该忽略。作为一名教师,只有经常审视自己的教学行为,才能找回一些被自己曾经忽略了的东西,给学生提供一个优质的教学。课堂上我们究竟忽略了什么?这值得我们不断思考!

猜你喜欢
三角形情感语言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情感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让语言描写摇曳多姿
三角形,不扭腰
三角形表演秀
累积动态分析下的同声传译语言压缩
情感移植
画一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