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新情境问题的教学策略

2009-08-01 04:48王延龙
甘肃教育 2009年11期
关键词:现代科技中学物理物理

王延龙

〔关键词〕 新情境问题;物理模型;

科学方法;现代科技

〔中图分类号〕 G633.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09)

06(A)—0031—01

新情境问题主要以自然现象、生活实际、现代科技为素材进行命题,这些问题往往创造了一些相对新颖的情境,比较真实、全面地模拟和再现了生产生活的实际情境、科学研究的过程、科学上的重大发现、高科技成果等。如甘肃省2006年第23题、2007年第24题、2008年第25题。此类题具有“起点高,落点低”的特点,“起点高”指科技成果新,保证了题型的新颖、独特;“落点低”指完成这些题所需的基础不超纲,从而保证考生在现有知识结构的基础上,充分通过联想、迁移、分析、重组等方法解决问题。新情境问题弥补了理论联系实际的不足,它的主要功能是增强物理问题的应用性和实践性,由于此类试题综合性强,陌生度大,因此,考生在做题时总是感到不知所措。所以教师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这方面的教学:

一、让生活进入课堂

让物理现象进入课堂,首先要将生产生活的实际现象转移为物理问题,教师要做这方面的有心人,注意收集和整理与物理知识相关的素材。在转化过程中,尽可能选择身边的事例,以引起学生的共鸣。这些问题不能过易或过难,过难会使学生望而却步,过易则缺乏探索性,激发不起学生的兴趣,知识与能力应与目前中学物理的知识结构与能力要求相适应。

二、紧扣时代脉搏,与现代科技同步

现代科技的发展日新月异,很多的高科技问题与中学物理有一定的相关性,并且在高考试题中频繁出现,把高科技问题转化为物理问题要紧跟时代的步伐,及时反映科学的前沿和最新科技成果,难易适中,不超出中学物理的知识范围,本着以有利于开阔学生视野,启迪思维为目的,引导学生关注科技,关注社会。如“神舟七号”载人飞船的发射是我国在航天技术上的重大突破,教师可以结合圆周运动和万有引力知识来进行一些卫星发射方面的教学及万有引力定律应用方面的教学。通过对这些问题的研究,使高科技与学生所学物理知识拉进了距离,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习物理的信心,又可以破除学生对科学的神秘感,使学生真正感受到物理就在自己身边。

三、 培养学生构建物理模型的能力

从理论知识到实际应用,关键在于从物理问题中构建物理模型。物理模型是连接理论和应用的桥梁,实际经验、实验事实和背景知识是构建物理模型的基础,而抽象、等效、假设、类比则是构建物理模型的基本方法。学生在解决新情境问题时,较为突出的问题是容易受表面现象干扰,导致建立模型困难,这就要求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和信息提取能力,对所给信息进行提炼加工,突出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通过思维加工,采用恰当的方法,找到新问题与熟悉的物理模型之间的联系,使新问题顺利地实现模型化,构建符合新情境的物理模型。

四、强化科学方法的教学

在传统的物理教学中,重理论轻实际,重结论轻过程,重习题训练轻方法教育的现象普遍存在。如在中学物理中经常采用的观察、实验等教学方法以及等效、类比、分析、综合、归纳、演绎等思想方法。这些科学方法是打开新情境问题之门的金钥匙,所以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要把具体的物理研究过程充分合理地展现出来,这样学生才能看到科学方法的特征、作用,利用科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才能体会到掌握科学方法的重要意义。在此过程中,教师应发挥主导作用,可以在课堂上重点剖析一些综合性和探索性较强的新情境问题,实现方法的迁移,使学生感受到科学方法的无穷魅力。

总之,在物理教学中要注意运用生活、生产和科研中的实例启发、诱导学生,加深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用有关的物理概念、规律来分析、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物理建模能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要加强现代科学技术和近代物理知识在教学中的渗透,将最新科技成果、科技动态引入教学,开拓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猜你喜欢
现代科技中学物理物理
只因是物理
将现代科技应用于Hi-Fi领域 Perlisten S7tse
现代科技“印刻”古老非遗传承
基于Multisim仿真的中学物理实验教学改革
中学物理教师的哲学使命
仿真技术在中学物理教学中的应用
现代科技在舞台美术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我不是教物理的
基于OSG与3DMAX的中学物理实验仿真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