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状元村”萌生读书无用论

2009-08-01 07:06黄学佳黄廷首
记者观察 2009年11期
关键词:考研大学大学生

黄学佳 黄廷首

在农村,读大学就是一种投资。动辄数万,甚至十几万。但“毕业相当于失业”的现状,让不少村民觉得投资风险太大——那么高的投资,回报却可能为零,谁敢去做?村里很多大学生都能过公务员考试笔试,但都过不了面试。为什么?“面试不就是考家长?”

4月17日,广东丰顺县汤坑镇新铜村。正在喂猪的冯莹叶听到电话铃响了,想是大女儿云凤打来,立刻放下手中的活儿跑回去接。在电话前,冯莹叶急急忙忙擦了擦手,但铃声却停了。

电话那头,广州,中山大学校园,冯云凤准备再拨一次,但迟疑了一下,这几天她去应聘当老师,碰了一鼻子灰。这件事要不要跟阿妈讲?2005年入读中山大学的云凤,今年就要毕业了。走在人生的十字路口,时常感到彷徨、迷茫。明知家里帮不上什么忙,但出于对家里人的依赖,不时会向父母倾诉。

夫妇俩靠养猪供养仨大学生

电话再响一声,冯莹叶迅速提起话筒,噼里啪啦地说了一通:“妹子啊,你想考研就努力去考吧,学费的事,我跟你爸再想办法。”冯莹叶说,村里的大学生都说现在工作不好找。她担心云凤压力太大,于是多养了10多头猪,希望能多凑点学费,“干脆,就让云凤去考研好了。”很显然,冯莹叶还不清楚考研一年只有一次,也不了解云凤已经放弃了年初的考研机会。云凤本想跟阿妈解释清楚,但又不忍心把事实说出来,转念想了想,说:“阿妈,您就别操心了。我现在一心想找一份好工作,而且已经有眉目了。况且,考研最终也还是要找工作啊。”

社会上流行这样的说法,高校扩招缓解就业压力,研究生批量生产,已成为不少学生躲避就业难的缓兵之计。云凤不完全赞同这种说法,但承认这个“缓兵之计”是需要条件和代价的。上学期报考研究生一事,云凤已抛在脑后,但父母一直惦着。当时学院对云凤的评价很高,很多教授都鼓励她考研。说是跟父母商量一下,其实她心里十分清楚,父母实在负担不起相当于多了一个大学生的支出,再说,弟弟妹妹都在上大学。

在新铜,说起冯莹辉、冯莹叶夫妇,村里人无不竖起大拇指。“靠养猪供起了3个大学生,真不容易啊!”不过,这份辛苦没有白费。他们的女儿、儿子个个表现不俗。尤其是大女儿云凤,在村里读书时就一直非常优秀,高中时就入了党。到了大学,每年都拿奖学金。目前,云凤的妹妹冯菊在广东商学院读大二,弟弟冯彬在广东工业大学读大一。每次两姐妹聊天的时候,说到考研,云凤心里多了一根刺,她暗地里下决心:一定不让妹妹因为学费问题读不上研究生。

大学生日见多找工作日见难

在拥有近3000人的新铜村,与云凤一样,就读北大、中大、上海交大等名校的学生凤毛麟角,多数都是大专生,特别是随着高校扩招,名校不开设专科专业,“这几年孩子们考上的大学,名字越来越长,什么职业技术师范学校……”村民认为,最好是4个字,比如“北京大学”“清华大学”。

在村委会公开栏上,按年份排行的一串串姓名,记载着村里的骄傲。这是历年来村里考上大学的学生名单。从1956年以来,新铜村培养了100多名大学生,最近几年,每年参加高考的人数都在20人左右。2003年以前,考上大学的只有零星几个,2006年出现了井喷,新铜村22个学生参加高考,全部考上大学。去年,村民冯兴华之女冯晓研获得梅州市语文单科状元,喜讯传来,原本被四邻八乡称为“秀才村”的新铜,升格为“状元村”。村干部们认为,尽管没有预料到会被冠以“状元村”的荣誉,但对这些年村里大学生的数量不断增加,却在预料之中。

从1996年开始,村里将小学、初中的基础教育,以及对大学生的激励工作捆绑开展。当年2月25日,由旅泰侨亲冯寿权和瀑声学校老校长冯东明倡导,筹集了20多万元资金的“瀑声奖教奖学基金会”成立了。基金会把资金以一分钱利息借给村里企业的老板,每年拿利息发放奖学金。奖学金是奖给小学的优秀学生、老师以及考上大学的学生的。至今,已发放奖教学金12届,累计超18万元,受惠师生600多人次。但是,由于奖学金有限,村委会和基金会在考虑,随着5年来大专生人数剧增,是不是考虑重奖本科生,或名牌大学生,或像冯晓研这样的状元?

这些年,村里一批大专生的就业状况并不好,导致村民本身也开始小瞧这些读3年或两年的大学生。毕竟,在农村,读大学就是一种投资,动辄数万甚至十几万。但“毕业相当于失业”的现状,让不少村民觉得投资风险太大——那么高的投资,回报却可能为零,谁敢去做?有不少家长出现这样的心态:高中也别读了,成绩不好,考上大专,跟读技校没什么两样,技校学费少,国家还有补贴。

多数村民认为:“以前有个大学生,一家人基本就脱贫了;现在有个大学生,可就要返贫了。刚上大学的时候大家都趾高气扬,满脸欢喜,到了毕业的时候,学生、家长全都垂头丧气。”尤其是大专生,学历不高,又没有专长的技术,打工都没有老板愿意请。

求职没有背景压力独自承担

年过50的村民老冯有两个女儿读大专——大女儿冯媛娜读广东教育学院,小女儿冯慧媛读广东女子职业技术学院,光是学杂费就花去10多万。现在,就业难的问题同样摆在她们面前。

老冯说,媛娜找工作还好一点,凭着她的学校与专业,起码回乡下做个老师不成问题;慧媛的问题比较严峻——学的是日语,外面找不到工作,回来教书又专业不对口。如果当时知道读了大学还是找不到工作,干脆不要去读书,省下来的钱去创业说不定还能赚大钱。此前,媛娜和慧媛就回乡找工作的事情跟家里人商量,全家人都表示赞同。老冯说:“像我这样的家庭背景,她们能当乡村老师就不错了。”

农村学生在择业中的劣势显而易见,家里没背景,没经济基础,自己在城市更是人生地不熟。许多城市学生为参加面试,买漂亮衣服、拍艺术照、请人设计简历,这些对于农村学生来说,想都不敢想。他们担心的是,毕业后再找不到工作,留在城市求职连吃饭住宿都成问题。

一个不愿透露姓名的大学生,情绪十分低落,自称“无脸见新铜父老”。她说她所在的大专院校是民办的,遭遇社会用人单位的歧视更明显。上学期,在系里担任学生干部的她,十分清楚老师们费了多大精力,才请来一批外资企业到学校来招人。品学兼优的她获得老师的推荐,很快被用人单位收走简历,并点头称赞“这就是我们需要的人”。然而招聘会结束后,她在洒落一地的简历中,发现了自己投出的那份……

2005年就读广东海洋大学气象专业的冯全运说,气象部门都要求本科以上,这个专业的大专生被忽略了,看到前几届师兄师姐的残酷现实,气象专业读着就觉得没什么用。再说,现在读完大学的人,拿到的钱还不如只读完了高中的。那些读完高中就去找工作的同学,现在一个月也能拿到几千块,过得很不错。“想想同是20多岁,自己还一无所有,而他们已经搞得风生水起了,心里就越发没底,越觉得未来希望渺茫。”对冯全运找工作一事,她父亲一脸无奈。这一年来,女儿在珠三角处处碰壁,做父亲的却爱莫能助,干着急,添了一道皱纹,几根白发。冯全运去年在广州一家保险公司做过推销,毕竟人生地不熟,几个月下来,奔波劳碌不说,一份订单都没拿到。唉,“上了几年大学,好像什么都没有改变。”

2006年就读广东化工制药职业学院的冯全资曾在广州海珠区的一间药店实习过。这个学期,她爸爸着急问:“想不想考公务员啊?或者回村里来当村干部?”全资说:“村里的工资那么低,还天天都有不少烦心事,说实在话,还真有点后悔当时读大学了。要是把省下来的学费拿来跟同学一起做药品生意的话,那可了不得啊!”全资在药店实习时发现药品进价与售价间的巨额利润,一心想做个医药代表或者开间药铺。她爸爸立刻反问:“你没钱,又没关系,谁相信你这个医药代表?”

就业渠道狭窄上学仍是出路

每当上级下来视察,看着围墙上大学生的名单,发出溢美之词时,村支书的微笑总是十分勉强。他两个女儿刚念完大学,就业问题迫在眉睫,自己却一筹莫展。以前村里谁家不给小孩读书,他就跑去劝他们要着眼长远。但是现在呢?“我自己都说服不了自己了。”

村书记的想法,在“状元村”里也逐渐流行起来。尽管2006年全部参加高考的学生都考上了大学,村里每年上大学的人数也在递增,但另一方面,村里更多的学生在走另外一条路:读完初中就结束学业,外出打工或在家乡做生意。

新铜村今年入学的人数呈“金字塔形”:小学270人,初中140人,高中100人。很多初、高中学生都不准备上大学了,尤其是那些成绩很一般,头脑又比较灵活的——他们筹集资金创业或者打算出外打工。这一点,或多或少受到在读大学生就业难影响。许多家长不清楚情况,将就业的严峻形势,直接灌输到上中学甚至上小学的子女身上。同时,也有一些家长对已经面临抉择的大学生子女,因为什么“都不清楚”,反而看得开。对子女的工作虽不是漠不关心,但只要子女能吃饱睡好,也没想到要什么回报。他们子女也知道父母的情况,所以在找工作上交流不多,或者基本上没有交流,顶多在找到工作后跟父母说一声自己在哪里工作,工资待遇怎样。

村委会冯主任说:“出路还是回到了老路,想出路还是要读书,只是苦了家长,幸福了学生。无论如何,读了大学就是一种幸福。”再说,读了大学找不到工作应该是暂时性的,真正有发展前景的还是那些读过书的。农民不识字,一辈子就是吃没文化的亏。最简单的,哪怕农业补贴的公告贴在墙上了,别人不说,农民也看不懂。而且,供子女上大学的学杂费4年加起来很多,但那是一年一年供给的。把账目算得更精明一点,把裤腰带勒得更紧一些,学费还是可以承担的。

村里一些老人总结说,总体看来,学了知识,出外打工的学生工作都比较稳,这么多年了,也没听说谁工作没了要跑回乡下。他们认为,大学生毕竟有素质,像偷盗啊之类犯法的事情,大学生就不会做。虽然村里不少中学没读完就跑去创业的孩子,现在生活过得还可以,但终究没有几个是做正当行业的。“像开赌场啊、游戏机室啊,基本上都是‘初中学历的人在搞,被误子弟再误人子弟。”

国家这些年提倡大学生回乡支援,新铜村培养了一大批大学生,在外没有什么“礼遇”,但大学生们基本上都不想回家乡工作,大部分都留在珠三角发展。

此外,冯主任还有一块心病,努力了这么些年,培养了这么多大学生,却没有出现一个公务员。村务公开栏上,贴着一副大红标语:“承先启后创伟业,继往开来更辉煌”。公开栏历年考上大学人员名单左侧,是村里离退休干部名单。“崇文重教”的奖学奖教基金的管理,基本由村里这批退休国家干部在承担,从1996年到现在,却没有造就一个“国家干部”。对此,几个来村委会办事的村民大声回应:村里很多大学生都能过(公务员考试)笔试,但都过不了面试。为什么?“面试不就是考家长?”说完,眼睛眯成一根线。 (摘自《南方农村报》)

猜你喜欢
考研大学大学生
我的考研故事
高校给考研学生免费加鸡腿
考研,我是怎么坚持过来的
大学生就业趋势
至善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党中央给大学生留下啥印象?
中国最美的十所大学
考研侃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