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沛江
摘要:高职院校对医学生职业素质教育的忽视和误区造成医学生职业能力。职业品质与社会就业要求脱节,是成为影响高职医学生提升就业率的一个重要原因。文章阐述了职业素质的内涵及高职医学生职业素质构成与要求,并对高职医学生职业素质培养提出了三点建议。
关键词:高职医学生;职业素质;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TP39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145(2009)06-0174-02
一、正确理解职业素质的内涵及特征
职业素质,即人们从事相应的工作所具备的个性心理品质,是从事专门工作的人自身所必须具备的条件。具体表现为职业道德、职业情感、职业技能、职业习惯等。比如,高职院校的医学生自跨进学校大门的第一天起,“职业”二字就时刻和同学们联系在一起。尽管不同专业的学生所学的职业知识、职业技能不同,有的选择了临床医疗、有的选择了医学影像、有的选择了医学检验、有的选择了妇产妇幼等等。但毕业后,他们都要走进不同的医院,在不同的职业岗位上从事救死护伤的医疗服务工作,服务对象是面对不同的人群、不同的层次、不同的素质。因而医疗服务工作水平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医务工作者的职业素质的高低。职业素质是由思想和职业道德素质、文化和专业知识素质、专业技术技能素质、身心素质等构成的整体。离开了具体素质的培养,整体素质的提高,职业素质就成了空中楼阁。
不同的职业素质其共同特征主要有五个方面:(1)职业性。不同的职业,职业素质是不同的。对建筑工人的素质要求,不同于对护士职业的素质要求;对商业服务人员的素质要求,不同于对医生职业的素质要求。(2)稳定性。一个人的职业素质是在长期执业时间中日积月累形成的。它一旦形成,便产生相对的稳定性。(3)内在性。职业从业人员在长期的职业活动中,经过自己学习、认识和亲身体验,觉得怎样做是对的,怎样做是不对的。这样,有意识地内化、积淀和升华的这一心理品质。就是职业素质的内在性。(4)整体性。一个从业人员的职业素质是和他整个素质有关的。我们说某某同志职业素质好,不仅指他的思想政治素质、职业道德素质好,而且还包括他的科学文化素质、专业技能素质好,甚至还包括身体心理素质好。一个从业人员,虽然思想道德素质好,但科学文化素质、专业技能素质差,就不能说这个人整体素质好。相反,一个从业人员科学文化素质、专业技能素质都不错,但思想道德素质比较差,同样,我们也不能说这个人整体素质好。所以,职业素质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整体性。(5)发展性。一个人的素质是通过教育、自身社会实践和社会影响逐步形成的,它具有相对性和稳定性。但是,随着社会发展对人们不断提出的要求,人们为了更好地适应、满足、促进社会的发展的需要,总是不断地提高自己的素质,所以,素质具有发展性。
二、21世纪高职医学生职业素质的构成
21世纪我国高职医学教育得到了快速发展,高职医学教育是文化知识与医学职业技能并重的教育,其培养的人才要适合医学特定的职业和职业群,贴近临床一线的实际需要。笔者认为,高职医学教育人才培养其职业素质应由三大类五个方面要素构成:其中,保障要素是指高职医学生从事医疗卫生事业必备的、对某岗位(群)工作起基础保障作用的要素,主要包括身心健康、思想道德和人际交往三个子要素,但单纯具备这些要素还不足以完成岗位(群)工作的需要,必须要有支撑要素即适应(胜任)某岗位(群)工作所必备的专业知识与实践能力。这些知识和能力是高职医学生必备的基本素质。
1、身心素质的培养是基础。身心素质包括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它们在整个职业素质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容忽视。身体素质的提高主要是通过体育来实现的。心理素质教育就是要发展学生的智力素质,培养非智力素质。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是医务人员最基础的素质。身体素质是医务人员体格和精力的统称。医生职业是从事脑力劳动的职业,对智力、思考集中等方面要求较高,良好的身体素质是做好医疗工作的重要保证,是当好一名好医生的本钱。具体从五个方面加强培上养:一是智力因素素质的培养。一般来说,智力是由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和注意力构成。智力因素素质培养,就是要培养这五种心理素质。二是非智力因素素质培养。非智力因素主要由动机、兴趣、情感、意志和性格等五种因素构成。三是使学生具备心理系统的初步知识,学校开设心理常识讲座是十分必要的。四是让学生讲究心理卫生,保持心理健康,积极开展心理咨询活动。五是使学生具备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知识的技能。
2、思想道德素质是根本。思想道德素质是从事医疗卫生事业人员的根本素质,是一个合格的医务人员必备的素质。江泽民同志指出:“要说素质,思想政治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不断增强学生和群众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是素质教育的灵魂。”思想政治素质是一个人的最主要的素质。思想政治素质包括做人教育、职业思想、职业竞争、服务意识行为、认真负责的态度、艰苦创业的品质。医疗是特殊服务行业,良好的职业道德能密切医患关系,取得病人配合、信任。在患者求医过程中,病人的心理往往处于劣势、矛盾之中。他们渴求得到医生的同情、理解、关注和对疾病的尽早尽快诊断及治疗,同时又对医师心存疑虑,甚至产生怀疑、抵触。因此,医生在行医行为中,应规范提高职业行为,注意仪表,语言文明,待病人礼貌、亲切和蔼,关心爱护病人,动作轻柔。使病人从心理上消除顾虑,从而易于接受。在实际工作中,由于医生语言过激,或态度冷漠,或行为粗暴,自视高高在上的职业作风而引发的医疗纠纷屡见不鲜。医生在行医中,应该换位思考,假如我是病人怎么办,真正体谅患者的痛苦,对病人做到不急不躁,耐心倾听,认真检查,仔细解答,尽心治疗。就能化解许多矛盾,从而消除误解,减少医疗纠纷。
3、人际交往素质是手段。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事业成功的需要。首先,良好的人际关系是获得信息的重要途径。21世纪是创新的世纪,任何一种创新都需要捕捉大量的信息,那种一个脑袋加一支笔的研究状态,已经远远不能满足科技的发展和人们对生活的追求了。因此,人际交往是我们工作的基础。处理人际关系既是一种能力,更是一种技术。一个人的交往能力往往与他事业成败相联系。俗话说:“一样话,十样说。”不同交往能力的人,由于谈话的语言、方式、方法和表情等不同,效果也不一样。人际关系交往强的人,可以在关系网络中穿梭自如,凭借自己的交往水平和能力,解决许多别人难以解决的问题,大大提高工作效率。反之则举步维艰,处处碰壁。事业成功概念还告诉我们,人际沟通能力是对人的素质要求很高的能力。它是一种才智,同时又必须建立在人的德性涵养之上;一个仅仅具有专业才智而缺乏德性涵养的人,是不可能具有真正人际沟通能力的。人际交往素质是医生必备的职业素质。
4、专业知识与技能素质是关键。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
科学。医生应注重自身基本功的训练。临床本身是由一系列可操作性活动组成,不仅需要坚实的理论基础知识,而且需要熟练的操作技能和临床思想。医疗又是特殊的高风险职业,是服务于人的生命科学行业。人死不能复生,医生技术不精会给患者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因此,高超的专业知识与技能素质,是杜绝医疗纠纷的核心。现代医学的飞速发展,每一位医生应把对技术精益求精作为毕生追求。医院应制定严格的医生轮转培训计划,经常组织学术活动,提高理论专业知识,定期进行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考核、比赛、评比。把不断学习,不断强化,不断提高技术变为医生的自觉行动,使每一位医生的专业知识与技能素质达到较高水平。从而从根本上减少并杜绝医疗技术纠纷的发生。总之,为减少日益增多的医疗纠纷,对医生的自身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为适应职业发展的需要,高职医学生必须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操作技能,这是走向工作岗位完成实际操作技能任务的关键。
在这四个素质中,身体素质是基础,是前题,是形成各方面素质的载体;心理素质是内部根据;思想和道德素质是统帅、是方向;专业知识素质、专业技术技能素质是必要条件,各素质之间存在着一种结构上的合理性。
三、高职医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的几点建议
医生是与人命相关的职业,它的特殊性要求我们必须加强管理和严格规范医生行为,使之处于国家控制状态,避免对人体的伤害事故发生。因此,高职医学生的职业素质培养应采取以下对策:
1、重视医学生的健康教育。健康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健康教育是通过有组织、有计划、有系统的教育活动,促使人们自觉地采纳有益于健康的行为生活方式。消除或减轻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预防疾病,促进健康和提高生活质量。
医学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促进全体人民健康的医生,即要求医学生必须获得不仅对个人而且对人群的健康促进和疾病处理的能力。我们培养的学生首先应该是健康的,然而,目前我国大学生的健康教育还没有得到足够重视,健康教育尚未纳入教学大纲和计划,未能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进行规范、系统的教学。一些学生的健康意识淡漠,健康知识贫乏,学生中存在诸多不良的生活行为习惯及身心健康问题,社会适应性较差。只有健康的医生,才能更好地担负起促进全体人民健康的重任。因此,迫切需要结合学生实际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健康观念、健康知识的传授及行之有效的行为干预。大力推广健康教育是改善学生的身心健康状况,提高学生整体综合素质的有效手段。
2、注重塑造医学生的品德和人格。高职医学教育具有其特殊性,学生的培养质量关系到人民的生命安全与健康。对于一个医生来说,除了专业知识和能力外,良好的职业道德是必备条件,这样才能一切为了患者,一切从患者的角度出发,成为具备扎实严谨的工作作风和政治态度,有强烈的使命感和职业责任感,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的医学技能型人才。本着“以生为本,让每一个学生都获得成功”的办学理念,着眼于高职大学生品德和人格塑造,从新生进校后的第一天开始,就指导学生制定个人成才计划、大学生生涯规划,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养成教育、专业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就业指导教育,促使其通过在校学习,获得步人社会所必备的各种知识、能力和职业素质。因此,在高职医学教育特别是在临床教学中,教师要以身作则,关爱患者、善待病人,以高尚的人格魅力感动学生:同时,建立健全的激励机制,营造积极向上的德育氛围,激发学生的责任感与荣誉感。
3、注重医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医学科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主要途径,有着理论教学所不可替代的作用。培养动手能力重要的环节是科学安排理论和实验教学。在大胆调整、改进传统实验内容的同时,创造性地开设实验课程,使实验课真正起到启迪智慧、运用知识、提升学生实践能力的效用。另一方面,我们应鼓励广大医学生积极开展专题的社会实践和调查研究活动。这将使同学们了解社会卫生状况,提高其人际交往能力,增加其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一是在日常的学习生活的点滴中培养职业理想。人的素质能在日常的生活习性中得以展现和流露,习惯也是个人素质的真实写照。看过汪中求先生写的《细节决定成败》的人都知道细节的重要性。二是在专业学习和实习中培养职业兴趣。这是一个医学生职业素质锻炼的平台,为在校医学生提高专业素质及其他素质提供的良好实践机会。每个高职医学生要把握好这样的机会,不要害羞,不要胆怯,不要怕丢面子,在训练中要做到“胆大、心细、脸皮厚”。三是在社会实践中体验和改进职业价值观。大学生可以利用好每个假期去社会实践,无论是否从事与专业相关的工作,这都是很好培养职业素质的机会。只要你树立“职业神圣”的观念,你就会从你从事的每项工作中得到自己想要的职业素质并加以培养。同时,你也能从实践中改进自己以前不足的职业素质理念,不断地培养自己、提高自己,使自己的职业素质得到不断的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