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建构主义教育思想与音乐新课程教学

2009-08-01 07:06黄乃星
现代企业文化·理论版 2009年4期
关键词:音乐教育建构主义新课程

黄乃星

摘要:建构主义教育理论与传统教学思想,无论是在知识观、学习观、学生观还是在师生角色的定位与作用,还是学习条件与环境、教学原则与方法等都有着本质上的差异。文章用建构主义教学思想和理念,与开展新课程教学改革相结合,探讨音乐学科新问题。

关键词:建构主义;新课程;音乐教育

中图分类号:G4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145(2009)06-0163-02

一、建构主义教育的主要思想

建构主义——即是结构主义,它是认知学、心理学派当中一个分支。早在20世纪中后期,由该思想学派代表,东欧瑞士学者皮亚杰提出来。它矛头直对除旧、传统的教育思想弊端以及全球经济化时代社会发展对教育的要求。建构主义教育所要求的学习环境和条件,多媒体、网络教育教学应用的普及与发展,使得建构主义教育理论、思想观点不断地与广大教师的教学理论研究、探索实践《新课标》相结合,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核心理念和指导思想。

(一)建构主义知识观

建构主义知识观观点认为:知识并不是对现实世界的纯粹客观的反映与绝对真实的印象,它只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一种解释,一种假设而已;知识不是在各种情景都能适应的教条,它们处于不断的发展之中。在实际解决问题过程中,知识是不可能一用就准,一用就灵的妙药,而是需要针对实际问题的情景对原有知识进行再加工再创造;对它真正的理解只能是由学习者在学习中积累经验背景下不断地建构起来,它取决于特定情况下的学习活动过程。

(二)建构主义学习观

首先学习不是由老师把知识简单地传授给学生,而是由学生亲身建构知识的过程。学生不是被动地接收信息,而是积极主动建构知识的理念,这种建构他人是无法替代的。另外,学习不是被动地接收信息的刺激,而是根据自己的经验积累,积极主动对外界信息进行选择、加工和处理而获得自己理想的知识。再就是学习观的获得,是每个学习者以自己原有的知识积累与学习经验为基础,对新知识与信息进行重新认识和编排,同化和顺应,冲突与磨合,直接重组或是相互作用过程。

(三)建构主义学生观

建构主义学生观强调,学习者并不是空着脑袋来到学习情境中。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已经形成或积累了大量相关的知识经验,对任何事情和人都有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因此,在教学中不能无视学习者原有的知识基础,生搬硬套从外部对学习者实施知识的“填鸭式”,而是应当把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习者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新的知识经验。师生、同学、家长之间需要共同对某些问题进行探讨,相互了解之间的想法。由于环境、条件之间的差异,学习者对问题的看法和理解是千差万别的。

(四)教师与学生角色的定位与作用

教师的角色是学生建构知识的忠实支持者。教师的作用从传统的传递知识的权威转变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辅导者与合作者,通过创设符合教学内容要求的情景和提示新旧知识之间联系的线索,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欲望和动机,成为学生建构知识的有力帮助者。

学生的角色是教学活动中积极参与者和知识的主要建构者。建构主义要求学生面对认知错综复杂的真实世界情境,并在这样的情境中完成学习任务,更多的管理自我学习机会。教师应当注意的是机会永远处于学生发现知识的新大陆,并为学生提供良好的辅导。学生要用探索法和发现法去建构知识,积极主动去挖掘收集、分析理解有关的信息资料,提出问题、假设,想办法加以验证。能够合理地把新学习内容与旧知识经验有机地结合起来,并认真思考与研究。

(五)建构主义的学习环境

学习者的知识是在一定情境下借助他人的帮助,如人与人之间团结协助、交流、充分利用必要的信息工具等,通过知识建构而获得理想的学习环境。学习环境中的情境必须有利于学习者对所学习内容的意义建构,通过对学习资料的收集、分析、理解等,学习过程的自我反思和学习结果的评价对建构知识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交流是协助过程中最基本的方式与环节,通过协助与交流,建构知识是我们实施教学过程的最终目标。

二、建构主义理论对新课程教学的启示

(一)新课程的实施

课程实施决不是教师给学生灌输知识,而是学生通过驱动自己学习的动力机制,积极主动建构知识,学生在自身的经验、信念和背景知识的基础上,通过与他人相互交流作用而实现的。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前了解学生学习新知识的认知、情感、态度等,以便设计更能适合学生学习的方法和目标。教学内容不仅要依据教材,更需联系学生的思想和社会生活实际,新课程标准要求在设计与实施上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合作、开放式的学习环境,调动积极性、团结合作的科学态度,提高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二)教师角色的定位

新课程标准要求在课程设计与实施方面,有利于教师教学理念的更新,有利于教学方式的转变,倡导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为学生自主学习创造必要条件。新课标特别提出要强调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音乐教学是师生相互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加快推进教学方法与形式的多样化和现代化。

建构主义教育理论提倡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方式,既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同时也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题,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关注培养学生解决能力和创新精神。教师的角色由教学内容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能力的培养者。

(三)学生的学习方法

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要进一步了解和掌握学习音乐的基本观点及方法,努力做到音乐艺术与生活相结合,注意探究学习,在探究问题过程中善于独立思考,从不同角度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对所学的内容能进行全面的比较与概括;学会与他人与自己持不同见解的人相互合作、交流学习。

建构主义教育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其他人的帮助和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方法而获得的。因此,教学活动是以学生为中心的师生、同学与家长之间的多边互动。学生的学习方式应由个体学习转向合作学习,合作学习的关键在于小组成员通过相互沟通、相互合作、共同负责,达到共同的目标。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团队意识和集体观念。

(四)学生的学习评价

学生的学习评价是音乐教学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反馈、调控教学并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功能。建构主义教育的评价是强调非量化的整体与综合评价,反对过分的细化标准参照评价。探究和创新能力的评价,坚决反对“答案唯一性”的评价,注重多解多元的评价。新课程标准特别要求在评价方面遵循既注重结果,更注重过程。对学生的认知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做出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评价。同时,应充分调动学校、教师、家长以及社会各界的积极性,共同参与对有效学习评价方法的深入探索。

建构主义教育认为,在评价主体上新课程标准强调要把学生作为评价主体,这是因为他们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者。在开展评价的过程中,学生不应是一系列评价的消极应付者,而应该是主动参与者。让学生学会自我评价,并让自我评价与学生互评、家长评价、教师评价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在自我评价与他人评价的共同作用下不断取得进步,全面发展。

猜你喜欢
音乐教育建构主义新课程
2021聚焦新课程 专注新高考 欢迎订阅全新《新高考》
旁批:建构主义视域下的语文助读抓手——以统编初中教材为例
借鉴建构主义思想培养财会专业人才
论陶行知教育思想在幼儿音乐教育中的运用
发挥自制教具在初中数学新课程实施中的作用
我区初中化学新课程实施中典型问题的思考
多媒体技术在建构主义教学模式中的应用
建构主义视角下的翻译标准
高中体育新课程实施“碰壁点拔”式教学模式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