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建新
国家教育部颁布的《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指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应“全面渗透在学校教育的全过程中。在学科教学、各项教育活动、班主任工作中,都应注重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这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由此不难发现,在生物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既是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中学生物学科教学的必然要求。在教学中充分挖掘生物学科资源,积极发挥其心育功能,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1营造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在生物教学中,教师要营造健康和谐、轻松活泼的课堂教学氛围,使师生之间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给学生创造师生间最佳的心理场,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他们心理健康发展。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有助于形成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从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看,首先教师起着主导作用,教师是学生模仿的对象,所以教师要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给学生以积极的心理感染。在生物课堂教学中,笔者认为教师一定要乐观向上、自尊自爱、平等宽容、热爱学生,用自己积极稳定的情绪、高尚的情操、顽强的意志、健全的个性去影响学生,塑造学生,使学生在模仿中完善自己的人格,从而为和谐课堂教学氛围的创设奠定良好的基础。其次教师还应更新观念,民主公平、亲近关爱学生,维护学生的自尊,支持学生的创新,给予学生心理自由的时间和空间。只有这样,才能在师生之间建立起一种平等信任的新型师生关系,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创设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从良好同学关系的建立看,学生是主体,而教师是促进者、润滑剂,所以教师不仅要倡导学生正常交往,而且要引导学生之间建立起一种相互支持、相互合作、共同进步的同学关系。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告诉我们生物个体间普遍存在差异,所以教师要实事求是地关注和重视学生的个别差异,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需要,开展形式多样、针对性强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以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教师有责任让学生明白“人无完人”、“三人行必有我师”、“不以己之长度人之短”等道理。一个班集体也是一个学习共同体,只有同学之间相互学习、相互帮助、取长补短,才能不断地完善自我,从而促进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的形成。
2加强两大资源的整合,塑造良好个性
高中生物学科资源中有着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价值,因而在教学中,教师要加强生物学科资源和心理健康教育资源的整合,发挥其合力的作用来塑造学生良好的个性。
2.1利用“生命活动调节”的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自信是成功的必要条件,是成功的源泉。教师可利用“人体生命活动调节”的教学内容,让学生认识到不同个体之间生命活动调节的基本方式完全相同;学习是人脑的高级功能,每个人的大脑无论从体积、重量、还是构造上都与其他同龄人无多大区别。著名心理学家研究发现,人的智力是呈正态分布的,智力中等程度的人占大多数,超常和低常人很少,约占3%左右。通过教学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明确在智力上他们彼此相差无几,而学习成绩的优劣与高低,主要是情感、意志、努力程度等非智力因素起着决定性作用。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的自信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而且增进了学生对非智力因素的了解,增强了学生自觉发展非智力因素的自觉性,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2.2利用“生殖健康”的教学内容,进行青春期教育
青春期是少年到成年的过渡阶段,高中学生已处于青春发育期中生理基本成熟的发展阶段,但心理成熟方面明显滞后。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学生已经学习了“人的生殖”、“青春期身心变化”等知识,然而在以往的青春期教育中,性教育、异性交往的教育等都未受到足够的重视,学生从正规途径获得的知识相对较少,所以引发了许多学生的性困惑、早恋、性犯罪等不健康的社会问题。为此,在性机能趋于成熟的青春期,教师要正确地引导学生认识和对待自己的性生理与性心理发展的特点,不仅有助于他们身心的健康成长,而且可以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
《生物科学与社会》模块中就安排有“生殖健康”的内容,介绍了生殖健康这一20世纪90年代后形成的健康新观念,其中包括人工授精、试管婴儿等技术、避孕的原理和方法,以及性病对人类健康和社会的危害。通过教学,学生最终由好奇、害羞、恐惧等心理转变为敢于正确面对各种性问题,能够积极正确地爱护、保护自己,并使学生学会交友的原则,正确进行异性交往,既有利于搞好学习,又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2.3利用“生物科学史”教学内容,培养学生承受挫折的能力
现在的中学生以独生子女为主,他们从小倍受父母的呵护和照料,没有经受过风雨,耐不了挫折,心理异常脆弱。到了中学阶段,他们自认为已经“长大了”、“懂事了”,希望独立自主,同时在学校又不太能很好地适应集体生活,稍有不合意,他们就闹情绪。而在现实生活中挫折是难免的,关键是如何指导其面对挫折。因而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设法培养学生承受挫折的能力,使他们在遇到挫折时不致对人生和社会失去信心。
在生物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利用“生物科学史”中许多生物学家在探索科学的过程中所表现出的科学态度和精神来教育学生,培养学生承受挫折的能力。例如,我国科学家在人工合成蛋白质研究中锲而不舍的努力;在“遗传因子的发现”中,向学生介绍遗传学的奠基人孟德尔揭示两个遗传基本规律的艰难曲折历程。通过科学史的学习,使学生明确受挫、失败和成功的内在联系,引导他们学会合理认识挫折,正确的对待挫折,以此教育他们一定要树立坚定的信心和克服困难、勇于战胜困难,同时使他们懂得一个人具备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对取得成功是多么的重要。此外,在教学活动中,还可有意识地创设逆境,对学生进行耐挫力训练和坚韧性格的培养。
面对突如其来的较大挫折,有的学生很有可能一时不能接受,一蹶不振,甚至轻生。《分子与细胞》模块中的“细胞的生命历程”表明,任何事物都有其发生、发展、消亡的过程和规律,辐射开去,就对待生命而言,我们应该爱护生命、珍惜生命。更重要的是在有生之年,让生命闪耀熠熠的光辉。
3以实践活动为载体,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教学中教师应给学生创造更多亲身实践的机会,以发挥其主体作用。结合生物学科特点,笔者在教学中设计了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以实践活动为载体,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这不仅有利于生物教学的目标的实现,而且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
3.1充分利用实验活动,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与合作精神
生物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实验、观察、标本的采集和制作等在生物教学中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这些教学手段对于培养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使他们更好地
理解生物学基础知识,掌握实验基本技能,发展他们的智力和培养能力,都有重要的作用。同时,在生物实验活动中蕴藏着巨大的心理健康教育因素,是培养良好心理素质的有效途径。教师应在每一个实验过程中,有意识地将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培养、心理承受能力的训练渗透进去,和实验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例如在做使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几种细胞、叶绿体和有丝分裂等实验中,在已经掌握了高倍显微镜用法之后,大多数学生都能较快的找到物像,这时,笔者就多让那些总不敢抬头的学生讲一讲看到的现象,并在详细描述之后,让其他学生给以掌声的鼓励。,这样使他们能够在以后的生物课上越来越勇敢。在几乎所有的实验过程中,都需要小组成员分工合作,共同努力才能顺利完成,这无疑更加强了学生间的凝聚力。另外,实验的成功会让他们体验团结协作的快乐所在。
3.2通过讨论或辩论活动,促进学生的心理体验
《现代生物科技专题》模块中转基因生物的安全性问题,克隆人、试管婴儿等生物技术应用所带来的伦理问题都可通过这种活动形式进行教学。教师利用热点问题的冲击力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充分的心理体验,促进学生的心理发展。虽然这些问题目前在一定范围内还存在争议,但若干年以后,却是学生在未来的生活中所要面对的。
3.3开展丰富的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生物是一门重视实践和创造的学科,必须重视学生的亲身探究。在实际的生物探究活动中,教师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分析各种生物现象,并能搜集、参阅大量资料,去说明和解决一些问题,促进学生的观察能力、自学能力、思维能力的发展,从而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这要求教师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的氛围,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给学生充分的操作自主权,调动学生积极思维,进而促使学生好学、乐学。
如调查社会老龄化的相关问题;调查人群中的遗传病;尝试制作真核细胞的三维结构模型、DNA双螺旋结构模型;围绕生态环境的保护的主题教学活动等。通过这些科学探究活动,学生进一步加强了对知识的巩固,更重要的是,实践活动使学生走出校门,把书本知识与现实生活、农业生产联系起来,并运用知识,克服困难,提出创造性的合理化建议,在很大程度上锻炼了学生的意志,多方面提高了他们的科学素养。
总之,生物资源中有着丰富的心理教育资源,在以后的教学中,教师要不断尝试,使生物教学和心理健康教育有效整合,在生物教学中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为培养合格的中学生而不懈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