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设误会起波澜

2009-07-31 01:54
初中生学习·高 2009年6期
关键词:娜娜误会小强

李 晶 张 富

“无论是写人还是写事的记叙文,都少不了写故事。文似看山不喜平,曲径才能通幽处。故事情节平淡无奇,叙述直来直去,读来就毫无趣味。反之,故事情节曲折回环、波澜起伏,就会扣人心弦、引人入胜。误会法就是能使故事情节起伏跌宕、摇曳生姿的一种有效方法,在许多优秀的小说或戏剧中都很常用,其对情节发展的推波助澜效果显著。”

名家范文

错误的手套

张丽钧

寒假时我带着儿子然然回家,父母不胜欢悦。

母亲喜滋滋地为她的小外孙忙碌着,但却不知怎的老是对着然然喊我的小名。“我不叫娜娜,我叫然然!”那小小的男孩一遍遍地抗议着。父亲微笑着告诉我说:“管全世界的小孩都叫娜娜,那可是你妈的强项哩!”

那天,父亲上街去买菜,母亲突然想起了什么,追出门去嘱咐父亲说:“记着,给孩子买副手套回来!”

父亲走后,母亲抱怨地说:“你爸老了,整天丢三落四的——看着吧,然然这手套他多半是记不得买的。”

天很晚了父亲才回来。母亲接过父亲手中的菜篮子左扒拉右扒拉,到底也没找到她要找的东西。

母亲生气地责问父亲道:“手套忘买了吧?”

父亲一拍脑壳说:“瞧这记性!”

母亲于是长一声短一声地叹起气来。我晓得,这是母亲“狂轰滥炸”的前奏。

就在这时,父亲竟变戏法般从怀里摸出了一副杏黄色的皮手套,他不管母亲惊讶的眼睛瞪得多么大,只管得意地冲我一笑说:“闺女,戴上!'

“错了,错了!”母亲叫起来,“是让你给然然买手套,谁让你给娜娜买手套的!”

父亲愣了一下,继而说了句让我幸福得几乎晕倒的话:“只说是给孩子买副手套,我哪儿知道是哪个孩子!”

技法点拨

在父母眼里,子女永远都是长不大的孩子。文中,即使“我”已有了自己的孩子,母亲也老是对着“我”的孩子喊我的小名。父亲上街去买菜,母亲嘱咐父亲:“记着,给孩子买副手套回来!”母亲的意思是给外孙买手套,父亲却误会了,给“我”买了手套。“只说是给孩子买副手套,我哪儿知道是哪个孩子!”文章没有直接写父母是如何爱自己的孩子的,但在母亲和父亲的两次误会中,我们已深深地感受到了父母对孩子浓浓的爱。可怜天下父母心,作者对伟大的亲情之爱的吟咏感人至深。这也正是误会法的魅力。

运用误会法要注意以下3点:

第一,运用误会法反映生活中的事件时,必须合情合理。

第二,设置误会时,要想办法故意领着读者在误会的“歧途”上越走越远,最后真相大白,被误者“迷途知返”,才能感慨顿生。

第三,运用误会法,切忌“误会落空”,即设置的误会既元深刻的意义,又在读者的意料之中。

考场佳作

心灵的地震

长沙一考生

“刘老师,你要小心一点!”

清晨,办公室里的一张小纸条,在老师中间掀起了巨大的波澜。竟然有学生写条子警告老师,是谁这么胆大包天?刘老师,是有着20年班主任经验的名教师,今年还被评为“省优秀德育工作者”呢,她怎么可能被学生威胁呢?

年级组长皱着眉头思索着,然后悄悄地把那张纸条收起来,没让刘老师看到。

校长接过那张触目惊心的纸条,大为震惊,这怎么可能呢?刘老师可是自己亲手培养起来的德育典型,怎么会出这种事情?校长想了想,还是把刘老师叫到了办公室。

刘老师接过纸条,血直往头上涌——怎么会这样?没有理由啊!几十年来,自己一直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一心扑在工作上——可是这句警告却又鲜明地摆在眼前。

刘老师定了定神,又把那张纸条看了一遍:这是一张普通的作文稿纸,再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但是,细心的刘老师还是透过字迹认出来了,这一定是小强写的!

她把小强叫到了办公室。小强在全办公室老师的注视中,瑟瑟缩缩地走到了刘老师身边,脸涨得通红。其实,在班级里小强是一个很普通的学生,成绩也很一般,但平时并没有什么违规乱纪的行为。如果不是他自己承认纸条是他写的,刘老师真的无法把他和“恐吓信”联系起来。刘老师压制住自己心头的怒火,平静地问:“你为什么要写这张纸条?”

“昨天您和我谈话时,我看您嗓子沙哑,又不断咳嗽,听天气预报说,这几天会有冷空气入侵,我想提醒您注意,不要感冒了……”小强用很小的声音说,眼神惊恐不安。

满办公室的人都愣住了。刘老师的眼睛也变得红红的,自己一直把目光投向那些成绩好、表现好的学生,精力和心血都花在了那些调皮的、成绩差的学生身上,而像小强这样的孩子却一直被自己忽视了。这个失去双亲的孩子,自己只不过随便和他交谈了几句,他竟铭记在心里。

刘老师的眼睛湿润了,一滴泪水悄悄地落在那张小小的纸条上……

猜你喜欢
娜娜误会小强
娜娜的小羊
陈娜娜作品
考试之后
潘小强
《你误会了》等
小强爬行记
气急败坏 山崩地裂
是谁偷走了小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