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乐君 赵兰涛
摘要 本文运用模糊美学的原理,去解读当代生活陶艺模糊美的不确定性,从而使我们更多角度地认识生活陶艺美的本质。另外,正因为存在着许多不确定性的模糊美,才吸引着众多陶艺家享受制作生活陶艺的乐趣。
关键词 模糊美,当代生活陶艺,不确定性
1引言
目前,人们习惯于用固定不变的二值逻辑的美学模式,即经典美学的角度去解读、规范当代生活陶艺的美,并对此作出一种非此即彼的价值判断。经典美学是一个封闭的科学系统,它以静止性、稳定性为特征。然而,对于当代生活陶艺中美的不确定因素,经典美学又焉能准确诠释?这在客观上亟需一种能解决这种难题的美学,这就是模糊美学。
本文中,笔者将运用模糊美学的原理,去解读当代生活陶艺模糊美的不确定性,希望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2当代生活陶艺的模糊美——不确定性
不确定性是当代生活陶艺模糊美的特征之一。当代生活陶艺会随着不同时间的流动及空间的转换显示出不同的美,甚至在同一时空、同一对象身上,它也有亦美亦丑、飘忽不定的模糊现象。当代生活陶艺所显示出的这种易变性、多样性、复杂性、飘忽性,使之具有模糊美的特征。
这种不确定性的模糊美具体反映在当代生活陶艺的本体、创作者在创作过程中的行为、烧制过程、审美观等方面。
(1) 当代生活陶艺的本体,其品质、形态及其存在方式,由于时间和空间的不同,具有很多不确定性的模糊美。
只有具体流动的美,没有抽象僵化的美。对不同时代的生活陶艺的美,人们不会用同一标尺去衡量,因为每个时代的审美标准都有自己独特而不为别的时代所代替的特点。当代生活陶艺的美也具有时代性,它表现出亦美亦丑的不确定性、模糊性特征。例如,一种用强化瓷制作的厚胎、无翻口、浅足造型的锅式碗给人以造型简洁、厚重之感,还可以满足当今餐饮业洗涤机的要求。它胎体厚重,可减少磨损时间,且端拿不致烫手;直口的造型不易碰破;低挖的浅足方便洗涤。但是,这样一种“完美”的器皿造型,和明朝的“正德碗”相比,却反而成为“丑”的形象:它胎厚而不够精美,口直而变化不足,浅足而不易端拿。再回头看看古人所称道的“正德碗”:口部微微翻卷,照顾了嘴的触感舒适,且延长了口部尺寸,扩大散热面,不易烫手。深挖直足的处理,端拿不易滑落,还可起到散热不烫手的作用,与口部微卷的处理有异曲同工之妙。碗的尺寸与人手虎口的尺寸相当适合,端拿轻松而又舒适。
另外,当代生活陶艺的品质、形态及其存在方式,由于空间不同,故其美的性质也不尽相同,因此呈现出一种不确定的模糊美,即有模糊丑的一面,也有模糊美的一面。如某些粗质材料制作的器皿,以大缸泥为例,它颗粒粗糙,放在农村,可能是“低级”的代言,这时它体现的是模糊丑的一面。然而,这种老土的形象,在当代生活陶艺家那里却受到“礼遇”, 表现出“高级”的艺术效果,焕发出一种质朴的情感和粗犷的气魄,一种浑厚、古拙、沧桑、富有力量感而毫无修饰的美。这时,粗陶的模糊丑就转化成了艺术的模糊美。可喜的是,这种粗陶材质制作的生活陶艺也悄然登上了诸如咖啡厅、特色餐馆等充满品位之感的“大雅之堂”。转角处有着柴烧的自然落灰的质朴的粗陶花器,疏朗、空灵地插上几支干花,无一雷同的手工粗陶茶杯质朴得让人心动,再加上道道美食配以精心设计的手工粗陶餐具,让来者饱尝了口福、眼福。总之,正因为所谓“低级”的粗陶文化与“高级”的美食文化的巧妙结合,才使整个餐厅充满了高雅的艺术气息。
总之,纯粹的绝对静止的美是不存在的。生活陶艺的粗质材料是亦美亦丑,变化流动的。只要运用恰当,丑也可以转换成美。在美丑消长的变幻中,呈现出不确定的模糊状态。而美丑判定关键是看事物于现实生活中所显示出来的是肯定的还是否定的特质。
(2) 对于创作者来说,在创作过程的行为,如形态表现、釉色把握等也是充满着随机性、不可掌控性,体现了模糊美的品格。
当代生活陶艺不同于传统生活陶艺,虽然传递的同为手工性的温情,但由于传统生活陶艺是以批量生产为特征的程序化劳作,缺乏艺术个性的表达。在民间,所有东西都被既定下来,特别是一些熟练的手工艺人,他们一辈子都在从事着杯、碗、盘、碟等较为单一的器皿制作,并且器物的造型和装饰都是代代传承下来的,所以没什么设计而言。
与传统生活陶艺不同,虽然同是以陶泥作为物质载体,而借以体现的却是一种现代的艺术精神。它主张自由创造、个性发挥,注重实用品的艺术化倾向。并且它敢于突破原有的技术规范,扬弃传统陶瓷精致、规整、对称的古典审美趣味,向着随意自由、更富想象力、更具人文精神的方向发展。与此同时,当代生活陶艺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艺术化的“瓶罐”,即使是“瓶罐”,也是以“瓶罐即艺术”的观念自由表达着陶艺家的生存理念。由此,它成功演化为陶艺家放飞想象力的空间,以及实现个体精神价值的媒介。他们更注重的是在制作过程中的随机性和情感性的表达,自然性、现代性、手工情感性、艺术个性成为其构成因素。
陶艺家在进行生活陶艺的设计或创作时,是凭借生活陶艺的“用”为媒介来表现对泥的感悟,在创作前只有个大概的想法,在创作中有很多的随机性、不确定性,完全服从情感的需求。因此,在这类作品中,能让人感觉到陶艺家的实验性品格。如陶艺家先采用拉坯成形的方式进行创作,但他(她)并不满足这种同心圆的造型,而是另辟蹊径、别出心裁,随机再对已成形的坯体进行扭曲、变形、刻、划等深处理,体现了一种破与立的辨证理念。同时,这种造型语言的处理是把现代陶艺创作中的造型语言和理念运用到生活陶艺创作中,拓展了传统生活陶艺的表现范围,表现出时代特征和陶艺家的个性。而这种创作方式,其目的是不确定的,形式是模糊的,既没有一个早已预定的模式,也没有一个既定的形象概念,一切都随机而动,充满着模糊美。
釉色的使用是生活陶艺的重要装饰手法。当代生活陶艺家在深入传统的同时,对釉色进行充满激情和时代感的实验性探索,其间更是出现了一些不可预测、控制的模糊美。我们知道,釉色品种繁多,烧前和烧后颜色就不尽相同,存在着很多不确定性。笔者在一次上釉过程中,一下午施了很多种釉,如灰釉、鸭蛋青、茶叶末、紫红花釉、铁锈红等,门板上也粘了厚厚的一层,刮掉怪可惜,于是就把它们收集并全部搅合在一起,成为灰红的颜色,而烧出来则呈现出一种透明的青灰色效果;碗口用笔补刷的釉层太厚,釉料局部堆积,经烧成后造成向下流淌成缕状的“缕釉”现象,这部分的釉色就比较深,呈深青灰色。而这种变化不一的效果和釉色对于创作者来说,只能模糊地预测,但无法准确掌握。而即便是同一种釉,创作者在装烧时仅改变了常态的窑位,烧成温度和气氛的差异也会导致呈现出不同的艺术效果。如施了乌金釉的钵,若将它放在低于烧成温度近百度的窑位上,它便产生很多气泡,待气泡还未逸出时,温度已降了下来,于是便形成分布很自然的羽毛状效果。再如花釉,釉面淋漓酣畅,时而模糊,时而明朗,有形而无形,有色而无色,给人一种形态混沌,神象恍惚迷离的玄秘美。如果在施釉的手段上稍加改变,或点、或刷、或浸、或淋、或叠,甚或几种手法揉合、反复交叉使用,又会产生很多不同的效果。另外,底釉和面釉施釉的厚薄,甚至发生底釉在上,面釉在下的情况,也会产生不同效果。在施釉的把握上都可以产生那么多的不确定性,更不用提烧成过程中的不可预见性了。
总之,生活陶艺釉色的变化,除了自身的因素,如材料性质、化学成分的不同、烧窑过程的变化等,或多或少地存在难以掌控的模糊性。创作者在创作过程中的实验性探索,如不同施釉手段的采用、窑位的改变、窑温气氛的差异等因素所迸发的不同常态的釉情、釉趣,丰富了当代生活陶艺在釉色表现层面上所呈现的不确定的模糊美。
(3) 当代生活陶艺的不确定性的模糊美还反映在烧制过程中。
就陶艺的烧成工艺来讲,从远古的平地堆烧、穴烧、半穴烧,以及现在的封窑烧,并附不同程度的自控装置;以及窑具,如匣缽、棚扳、窑车、辊道等的工作性能的提高,甚至燃料的变革等,这些客观因素都使人们对瓷器烧成气氛、烧成温度等的掌控力有所增加,保证了陶艺安全优质的烧成系数。然而,人类对火的把握,还有许多不可掌控的因素,如窑位温差过大,使得烧成效果难以精确掌握。正因如此,才使得作品在窑火熊熊燃烧时,徒添几许神秘性、模糊性。诚然,陶艺家对这种不确定性的期许,等来更多的是独自面对成堆瓦砾的艰辛。但偶尔的成功,如窑内各处温差过大或烧成温度过高而引起的器体变形,就会成就一件造型独特的孤品;或者烧成过程中的窑变反应,如烟气严重倒流,侵蚀了釉面,从而导致的烟熏、串烟现象,令一件生活陶艺披上一层浑然天成的绝美釉色等,这些已足能慰藉陶艺家对艺术求索的心灵。
如刘颖睿的《筛光》灯具(见图1),作者做了两件相同形态作品拿去烧,由于窑位温差较大,所处窑位温度过高,一件作品下部分承重不够,发生扭曲、瘫软下去。这本是烧制不当所导致的器体缺陷,是无法确切预知的。但是恰是这件有“缺陷”的灯,看起来更生动、自然、充满韵味。还有喻宏的作品《北极光》灯具(见图2),也是烧成不当,致使作品表层开裂,反而使作品充满了灵性。整个灯在肥厚釉层的笼罩下,呈现出一种玉质、宁静的美。
总之,烧成过程中未被真正认知的因素,及存在的不可控性,给当代生活陶艺罩上了一层不确定的、恍惚迷离的模糊美。
3结论
运用模糊美学的观点去探索当代生活陶艺美的不确定性,使我们更多角度地认识了生活陶艺美的本质,从而不至于陷入僵化的形而上学的理论泥潭中。而当代生活陶艺正因为存在着许多不确定性的模糊美,才使得艺术家个体能够真正融入其中,忘我地进行创作,同时也吸引更多人享受到生活陶艺的乐趣。
参考文献
1 王明居.模糊美学[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