佴永松
除了解释经济现象和探究市场规律以外,经济学者和专家(权且把政府部门中的经济顾问归为这一类)更热衷于“预测”这件事。预测股市、楼市的涨跌,预测短期、长期的经济走势和全球经济景气情况。遗憾的是,人们发现这些预测大多数不靠谱,准确率比随机抛硬币的概率好不了多少。这次金融危机就连世界上最顶尖的经济学家也没有预测到,这无疑是一个令人尴尬的事实。人们不禁要问,是经济学家的研究能力出了问题还是道德出了问题?
全世界做经济预测的专家学者数不胜数,他们“生产”出来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报告浩瀚如海,难道其中那些晦涩难懂的经济模型和眼花缭乱的数据统计结果只是在玩弄数学技巧,毫无实际用处?也许情况并没有那么糟。据西方媒体报道,早在几年前,美国一些著名大学里的经济学教授就曾对次级债市场进行过深入研究,发现了很多可能引发市场崩溃的迹象,但是在当时市场一路高歌的形势下,没有人愿意把他们的研究结果公之于众,也没有发布任何警示性信息。金融危机爆发后,有位著名教授在博客里深刻反思,他承认自己的“麻木不仁”实际上是有悖于学者的良知和公民道德的。
在经济效率的标准凌驾于一切标准之上的社会里,市场机制渗透到了社会的每一个角落。经济衰退表明,市场在维护公共利益方面是失灵的,市场机制主导公共领域的资源配置将产生灾难性的后果。用市场化的指标来考核和评价数据调查和统计、学术和政策等公共领域的行为,将极大削弱违背道德的耻辱感,进而破坏社会规范。美国是一个市场化国家,通过这次金融危机,美国已经意识到了无所不在的市场观念对社会造成的破坏性影响:人们用成本和收益衡量所有的行为,道德和追求真理的精神变得毫无价值,责任意识在公共生活中沦为金钱的奴隶,人和人之间变得越来越难以合作和信任。
本期封面文章报道了我国统计数据方面存在的问题,这些问题实际上也是和公共领域的道德缺失有关。在经济研究和预测这条“产业链”上,如果处于最下游的数据调查和统计环节不能提供真实、可靠的数据,一切的研究和预测都将失去意义,公共政策和宏观经济调控措施也将发生南辕北辙的后果。司职数据调查和统计的部门和官员不会不懂得这些近乎常识的道理,但在经济效率压倒一切的所谓市场化理念的渗透下,地方政府把促进公共利益的政治目的降到了次要位置,人们也不再把追求真理当成人生的理想,说真话、实事求是成了不识时务的表现。
有学者提出治理中国“数字出官,官出数字”的痼疾应从体制和机制上入手,加强统计部门的独立性和经费预算,但我们认为,体制和机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我国的“数字之惑”,必须重塑公民道德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提高公众在数据统计和研究这些公共领域的参与度和自由度,才能破解市场经济社会面临的共同困境——对共善、真理的漠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