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剑冰
学校体育教学是道德教育的一种途径和方式,是对学校德育工作的有力补充和加强。本文循着构建核心概念、进行历史溯源、关注现实问题和寻求发展路向的写作思路,从理论基础、经验借鉴等方面对体育教学中的道德教育进行了探究。
一、道德教育和体育教学的相关概念辨析
1德育
古代并无德育概念,更未使用“德育”一词。“德育”乃是近代以来出现的新名词和新概念。1902年《钦定京师大学堂章程》中最早使用“德育”这一专门术语,“外国学堂于知育体育之外,尤重德育”。1906年,王国维著《论德育之宗旨》正式使用“德育”这一术语,他所说“德育”系指道德教育。1928年唐钱编著的《德育大辞书》对“德育”也作“道德教育”解。“德育为教育之一方面,以儿童之道德心之陶冶为目的”,是“德性之熏陶”。同年,王克仁、余家菊等人所编的《中国教育辞书》中认为:“道德教育,训练道德品格之教育也,一称德育。”从以上材料可以看出,在“德育”这一概念使用之初,德育只是道德教育的简称,其意义上二者没有差异。然而近半个世纪以来,“德育”这一概念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于当初的仅指道德教育发展到今天的包括政治、思想、道德教育,甚至包括法制、心理、纪律、环境、人口、劳动、国防、审美、理想、青春期教育在内的广大范畴。
2体育教学
体育教学是教育的下位概念,是整个教学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同时又是一个具有鲜明特征的过程。目前体育理论界对“体育教学”的定义,基本上是遵循教育理论界对“教学”概念的涵义,结合体育教学活动的特点来界定的,如强调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参与、教与学的统一等。体育教学是在体育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参与下,通过运用适当的方法,指导学生掌握体育和卫生保健知识、基本的运动技术和技能、增强学生体质,培养体育能力和良好的思想品德的一种有组织的教育过程。体育教学是教与学的统一活动.是学生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指导下,积极主动地学习与掌握体育、卫生保健基础知识和基本技术、技能,锻炼身体,增强体质,促进健康,发展运动能力,培养思想品德教育的一种有组织的教育过程.是实现学校体育目标的基本途径之一。体育教学是以体育教学内容为中介,以学生身体实际参与为特征的师生双边活动。体育教学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与学生的参与下,以教学大纲内容为主线,使学生掌握体育的基本知识、技术和技能并达到强身健体、塑造完美人格、具备竞争意识和协作精神目的的一种教育活动”。
从以上各种体育教学的不同界定中可以看出,体育教学具有传授知识、增强体质、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等多项功能,属于复合型教育。体育教学是一种身心发展的综合教学,这是对“体育教学对学生道德品质的培养与塑造作用是积极的”的确切表达,也是对体育教学在学校教育中地位的更为恰当的肯定。可见,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塑造完美人格、具备竞争意识和协作精神是体育教学的基本目的和任务之一,体育教学承载着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任务。
二、道德教育中体育教学的独特性
1开放性与直观性
体育教学具有开放的活动空间。体育教学一般在室外或体育场馆中进行,活动范围较大,学生学习活动的自由度大大增加,学生容易受到诸多外在因素(如天气、场地、噪音)的干扰和影响.这将对学生的视觉、听觉和触觉产生了全面刺激,容易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在这种开放性的行为教育活动中,人的情绪、情感和在此支配下的行为,比在教室里的学习中更容易表现出来,体育教学有不同于其他学科教学的、生动活泼的教学气氛。体育教学应该是一种快乐的教学,重过程的主动参与,重情绪的积极体验,重个性的独立解放,使人际关系宽松和谐,使学生在轻松明快的环境中,在欢快愉悦的心境下,自由自在,无忧无虑。那时学生最容易表露出自己的天性,学生在运动中的情感流露最真实、最充分,最洒脱、最自如,学生的学习态度、动机、注意力、情绪、意志、自觉性、纪律性等心理活动和思想道德问题,都非常容易显露出来。体育教师要善于观察学生的表现,从学生的语言、态度、行动中发现问题,要针对不同的情况抓紧点滴教育,其效果比其他教学更直观、更迅速。
2动态性与实践性
体育教学过程中的道德教育是伴随着学生的身体练习.在动态的活动过程中进行的,它不同于其他文化课上的静态的说教。体育教学以身体活动为基本特征,学生的运动技能是通过身体练习形成的.体质的增强是在刻苦锻炼的基础上获得的,思想品德的形成也要经过运动过程的磨炼。学生在直接参与运动的过程时,会产生很多生理反应,如疲劳感、酸痛感、疼痛感等,会引起一系列的心理与心理反应,体育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表现及时并有针对性地进行道德教育,其效果会更真实、更有效。
3交往性与社会性
教学中的师生互动模式有两种,即双向沟通和多向沟通,体育教学中的师生沟通模式与其他教学有所不同,它更多情况下是多向沟通模式,在体育教学中学生以小组形式练习的活动多,学生活动的空间、流动性和自由度较大,这种教学形式给予了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更多面对面接触和交流的机会,使他们之间产生了亲近感。有调查表明,体育教师更容易获得学生的信任和亲近,通过频繁的交往可以使学生获得心理上的满足,情感上的寄托,从而克服自卑、孤独的心理,可以培养学生团结合作、乐观自信、相互尊重及集体观念等优良品质。
三、道德教育与体育教学的相互渗透
体育教学与道德教育,两者统一于培养人的活动当中,存在于教育的整体结构之中,它们相互联系、相互渗透。体育教学中的道德教育与技能教学和锻炼身体、增强体质是统一的、相互作用的,道德教育为完成体育技能教学,增强体质提供了保证;反过来,通过传授体育知识、体育技能,在增强体质的过程中,也对学生进行了道德教育。从教学目的看,体育教学与道德教育是一种手段与目的的关系,即体育教学是进行道德教育的手段,道德教育是体育教学的目的之一;从教学内容看。体育教学与道德教育是一种载体关系,即体育教学的内容是进行道德教育的载体之一;从教学过程看,体育教学与道德教育是一种途径关系,即体育教学是进行道德教育的主要途径之一,可见,道德教育存在于体育教学的各个方面。体育课堂常规与道德教育要相结合。课堂常规是把体育教学中必须遵守的要求和措施加以规范化和制度化,建立和执行课堂常规的过程是培养学生的良好作风,对学生进行组织纪律教育的一条十分重要的渠道。教师要根据不同时期、不同班级的具体特点,有重点地把课堂常规内容和懂规则、守纪律等结合起来,使学生逐步形成遵守规章制度和热爱集体的优秀品质。
体育教学内容和任务与道德教育相结合。掌握体育知识技能和促进身体、心理健康之间,和培养优秀品格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体育教材的内容很广泛,每项教材都有其鲜明的独特的教育性,教师要善于挖掘其深刻内涵,结合不同的教材特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有目的有计划地实施道德教育。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中,应当深人钻研教材,充分发掘教材的思想性。结合学生特点确定道德教育的具体任务。制定相应措施,以确保道德教育任务的完成。
体育教学组织和方法与道德教育相结合。严密的组织教学对学生有一定的教育意义,选择合理、科学的教学方法也是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有效途径。如队列、队形的合理调动、变换、队列练习,组织学生分配、收还器材,练习过程中对同学之间的相互保护与帮助等都具有具体的要求,这些在组织过程中都蕴含着生动的德育教育因素。这些都有助培养学生迅速、整齐、遵守纪律、吃苦耐劳等良好品质,对培养学生遵守日常生活的各种准则起到很好的导向作用,从而加强其组织性和纪律性,使之潜移默化地养成遵纪守法的优秀品德。道德教育与体育教学,两者都具有实践性、社会性、主体性的特性,如能把二者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就会达到既育体又育人的双重效果。并且,体育教学除了在道德教育上区别于其他教学的独特性之外,还有竞争性、集体性等本质特性,这也为体育教学中进行道德教育奠定了基础。
总之,学校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途径是多方面的.道德教育不可能依靠设计一套课程和安排专门的教学来进行,而应自然地渗透于各学科教学活动之中,在体育教学中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是学校道德教育的一种途径和方式,是对学校德育工作的有力补充和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