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材中的插图分析

2009-07-31 01:01张灵敏
教学与管理(理论版) 2009年6期
关键词:风流人物时空人间

张灵敏

一、苏轼其人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父苏洵、弟苏辙都是著名的散文家。他是宋仁宗嘉佑二年(1057年)的进士,官至翰林学士、知制诰、礼部尚书。曾上书力言王安石新法之弊,后因作诗刺新法下御史狱,遭贬。卒后追谥文忠。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文学巨匠,唐宋八大家之一。他30多年的官宦生涯始终是在新旧两党斗争的漩涡中度过的。从诗人一生经历的时间上看,他经历了五朝皇帝;从空间上说,他走遍了大半个中国。这对他的创作有很大的影响。一生丰富的阅历和精深广博的学识融合在一起,在文学方面,尤其在词的创作方面形成了他自己独特的风格。其文纵横恣肆,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二、时空意境的情调美

在宋代文人词的发展道路上,苏轼的词“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婉转之度,使人登高望远,举首高歌,而逸怀浩气超乎尘垢之外”。这是苏轼词的特色。他那注重内容而又爽朗磊落的词风,为文人词开辟了一条广阔的道路。

苏轼固然也以词来表现自己的喜怒哀乐,但他突破传统词的束缚,以诗人词,以议论入词,使词的境界扩大,这就是一种创新,为后人开辟了豪放一派。由于苏词中表现出来的时空意境,使苏词与同时代其他词人的小巧、质实、柔靡不同,有了更多的大气、空灵和高远。以《念奴娇·赤壁怀古》为例试作分析。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这首诗写于元丰五年七月苏轼被贬黄州后。游览了黄州赤壁后而作。诗人面对眼前的景物抒怀,整首词显示出高旷雄浑的特点。“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开头两句就创造了一个广阔而又遥远的时空意境。不尽长江滚滚向东流去,从这个自然状态中我们可以体悟到某种生命的力量。我们可以想象到,诗人面对着眼前的浩瀚大江,感叹着千古风流人物的一去不复返的变化,暗示着诗人心中欲成就一番事业而不能的悲凉心境。

接下去写赤壁实景。“乱石”三句写得极为精彩。这是一组时空组合且极有层次的文字。“乱石穿空”,是向上看到的形象;“惊涛拍岸”,是向下看到的景物;“卷起千堆雪”是远看近看的一种奇妙联想。所有这些景物本身体现出来的各自特色和起伏变幻的时空感与全篇豪迈沉郁的基调完全一致。

下片“遥想公瑾当年”句,一下子把时间拉近了,似乎是发生在诗人身边的昨日之事。千古风流人物,因诗人精当的想像又活现于诗人的笔下。这是一个虚拟的时空,历史上人物自远而近向词人走来。“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无论是周瑜的形象、性格特征,还是赤壁大战的过程结局,都刻画得非常形象生动。诗人赞美风流人物的同时,也表现出自己壮志难酬的感慨。这种时空意境把“消亡”变为存在;把“过去”变为现实。这种变化表现出诗人的一种审美体验,也表现出诗人的理想追求。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这是从历史回到现实,是一种时空大跳跃。

“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有了早生华发的憾慨,自然就有了“人生如梦”的心情。苏轼在其他的诗词中有许多人生如梦的句子,我们且不去管它;在这里“人生如梦”与“酹江月”联系起来,确实给人一种新的认识。江与月是空间的形象,是永恒的象征,“一樽还酹江月”是人和自然的沟通。苏轼在饱经沧桑后,赋予人生一个新的意境。

这首词中,诗人在一个悠远的时间距离中,怀人和叙事,让诗人寄情感悟的同时又是一个辽阔的空间,在这样的时空范围内,诗人的思绪奔涌,大笔挥洒,成为千古绝唱。如果场景设在一个狭小的时空范围内,绝不会有这种久远高旷的情调。

三、蕴育内涵的时空意境

苏轼写词大多是内涵很丰富的,他的词在时空意境上更是如此:空间辽阔.时间久远,构成了人世间的无数更迭,万物转换。人事无常。对此使^产生无限怅惘。下面,我们看《江城子》这首词。“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这首词写于熙宁八年,此时苏轼的元配妻子王弗已离开人世十年了。在这十年中,诗人的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词的上片,不仅有时间的跨度“十年生死两茫茫”的“十年”,也有空间的距离.即“千里孤坟”盼“千里”。这样,就创造了一种凄凉冷落的境界,在这种情形下,诗人对亡妻的思念就更深、更重。生死两个世界无法沟通,从某种意义上说,“死亡”就是获得了永恒和无限,而悲哀的是生者。诗人的“尘满面,鬓如霜”是一种衰老的表现,诗人在大自然的面前有超越“时空”的渴望,也有受着“时空”的束缚而无能为力的叹息。这不仅表现了仕途坎坷的一面,也表现了对尘世的无奈,更加重了对亡妻的思念。

词的下片记述梦境“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这是诗人梦中回到千里之外的故乡。夫妻见面时不是抱头痛哭,而是相对无言,泪流满面。这是感情达到极点的描写,这是一次超时空的短暂的生死沟通,二人见面后,所有的语言都显得太苍白,只有眼泪才能代表自己的心声。

词的最后两句是诗人梦醒后的憾慨,“明月夜,短松冈”。诗人思念亡妻,相见只能在梦中,真正阻隔他们的是时空距离。时空距离不但存在于客观世界中,也存在于自己的主观世界里。这也足可以体现苏轼词时空意境的内涵美。

四、时空意境彰显作品的艺术性

一篇文艺作品,在结构上如果采取平铺直叙的流水式的描写,是很难打动读者的。读者的审美情趣是在那转折变化、波澜起伏中增强的,而这转折变化又往往是在时空状态下完成的。如果没有时空距离,没有一个广阔的时空概念,没有这样充满激情巧妙地把“时空”引进到作品之中,文章就很难有生气,很难具有浪漫的色彩。下面我们看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在这首词中,苏轼很巧妙地把时空距离引用到词作中。由问月到赏月,由赏月到问月,表明了诗人思想境界的开朗,也可说是由空间的辽阔导致诗人思想的豁达。

一开始诗人就把所描写的事物推向一个遥远的空间。当然这样的空间同时也存在于诗人的感情世界中。苏轼问月,拉大了空间距离,无疑也加强了词中的那种缠绵而孤独的感情色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这几句把诗人强烈的感情色彩在广阔的空间进一步发展,由诗人对月发问到把空间完整化,为下面的抒情做好了铺垫。词中“归去”二字,表明诗人的高洁,为什么要“归去”?是不是在人间受到压抑?这种拉大了的时空距离使诗人心中产生了深深的怅惘。“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从天上又回到人间,表明诗人仍旧热恋着人间。诗人“去”也为月,“留”也为月,这样就形成了一个时空跳跃转换,从而使作品有了起伏而显得生机勃勃。距离使人产生朦胧的遐思,时空背景又能创造出新而深的意境,对自然和人生也就有了许多思考的余地。

下片的“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几句也是写月。上片的“天上官阙,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是写天上的月,并由此产生了种种遐思;下片写月是人间的月。这天上、人间又构成了一个遥远的时空距离,通过“转”、“低”、“照”三个动作的运用,即对天上的遐思转而对人间的留恋。这种时空变化的描写,意境全出,并真实地再现诗人的情感。

“不应有恨”,借月叙事抒情,恨月圆人不圆。最后,“千里共婵娟”,表达了诗人一种乐观旷达的愿望,并为我们画出了一幅澄彻辽阔的夜月图。在这样一个广阔的空间,不论我们在多远的距离。我们对着一轮明月,倾诉思念,使思念更缠绵、真切。时空距离为诗人抒发自己的感情提供了条件,而这种距离的拉大转换,使苏词多了些转折变化,表现出清新深邃的意境,从而也更加彰显作品的艺术性。

猜你喜欢
风流人物时空人间
春暖人间
喜迎建党百年书法: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人间第一情
镜中的时空穿梭
千古风流人物 故宫博物院藏苏轼主题书画文物精品述略
玩一次时空大“穿越”
风流人物
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