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发展壮大内蒙古县域经济实力之路

2009-07-31 06:59
北方经济 2009年13期
关键词:牧区农牧民全区

尉 强

改革开放以来我区城市经济得到了高速发展,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部分城市经济发展速度直追沿海发达城市。而另外一方面也凸现出更大的反差,与沿海发达省市巨大的差距体现在农村经济,主要原因在于缺乏健康、发达、吸纳能力强的县域经济。

积极发展内蒙古县域经济日益成为当前这一时期我区宏观经济发展方向的重要组成部分,进而为全面建设自治区小康社会奠定扎实的物质经济基础,也是县域经济在我区特色新型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应当担负的历史重任。要切实推动我区农村改革深化发展,加快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进程:抓好县域经济的发展;重点研究并且加以大力度实施:为我区县域经济的腾飞创造良好的政治、社会、科技、金融、信息服务、媒体宣传等多方面的有利条件。只有把内蒙古的县域经济搞上去,才有能力增加对县域各项社会事业和公共建设的投入,才能促进城乡经济协调发展和公共资源分配均等,才能早日形成内蒙古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格局。

一、内蒙古县域经济的现状

(一)有利因素

1综合经济实力实现根本性转变。生产总值从1978年的58.04亿元增至2007年的6091.1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年均递增11.94%: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从317元增至25393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年均递增10.91%:财政总收入从69046万元增至10183492万元。年均增13.67%:全区农牧民人均纯收入从1978年的100元增至2007年的3953元,30年增加了3853元;年均增加132元;递增16.4%: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301元增至12378元,年均增长13.67%。1978年到2007年,三次产业结构比由19.3:38.9:41,8调整为13:51.2:35.8,所有制结构由公有制经济占100%转变为公有制与非公有制经济比为多种所有制形式并行发展,经济结构发生重大转变。

2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成效显著。30年来全区由传统的自给自足、自食自用的农业模式向发展现代商品农业不断转变。传统农业方面,全区农业总产值由1978年的28亿元增至2007年的1276亿元,增长44倍;粮食总产量由499万吨增至1811.1万吨,增长262.9倍。特色农业和现代农业正在萌发壮大起来,较大规模的特色农业区域已经出现,特色农业在全区农业中所占比重逐年上升,其产值也在增加,农业产业化格局初步形成。

3工业经济主导地位基本确立。改革开放30年来,经过慢慢探索和近10多年来的艰苦努力,自治区工业实现了从无到有、由弱变强的发展跨越,走过了“培育——发展——整合——壮大”的艰难历程。特别是“十五”以来,通过大力实施“工业强县”发展战略,依靠工业项目带动工业经济高速增长,经济总量迅速扩张。2007年全区工业总产值达到7143.37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从无到有,到2007年已发展到3364家,总产值占到全区工业总产值的81.4%。2008年更上升为3638户。营业收入超百亿元的企业从无到有达到11户:培育了19个中国驰名商标:14个中国名牌产品,成为国家重要的能源、农畜产品深加工和重化工业基地,在发展自治区自身的同时为国家做出了积极贡献。全区以冶炼、焦化、装备制造、食品加工、乳制品及深加工等产品为重点的工业体系初步形成,工业经济已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主导动力。

4城乡面貌焕然一新。改革开放以来,自治区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狠抓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2007年我区县城规模达到118.3万平方公里,功能也得到不断完善,形成了“三纵三横”的整体格局,城内所有道路全部实现硬化,绿化面积发展迅速,垃圾基本上实现了日产日清。全区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不断加强城乡道路建设,绝大多数旗县内所有乡村实现了村村通三级公路,乡镇之间通二级公路,公路线路总里程由1978年的37535公里增加到2007年的138610公里,发展成为全国路网密度较高的省区之一。在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我区还十分重视绿化和环境保护工作,坚持每年开展春、秋两季植树造林活动,特别是近年来植树造林步伐大大加快,2007年植树造林达到59.01万公顷,森林覆盖率达17.57%。自然环境得到了极大改善。

5社会各项事业蒸蒸日上。1992年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目前全区旗县初中、小学全部免除了学杂费。小学入学率、巩固率得到很大提高。全区初中阶段毛入学率99,85%,比上年提高5,7个百分点。高中在校生人数达到561400人。高等教育入学率达72%。建成旗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全区93%的行政村有了卫生室,年内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的旗县达到95个,覆盖农村牧区人口1434.4万人,其中,实际参加农村合作医疗的农牧民1180万人,比上年增长6.5%。全区11308个行政村。其中农村占8941个,牧区占2361个:村村通了自来水和有线电视,电视覆盖率达到了91.44%,有1296个村成立了文化室(所),涌现出108个艺术表演团体,自2003年起大部分有条件的村镇每年开展广场文化月活动,人民群众业余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我区社会稳定和谐,处处洋溢着蓬勃生机和活力。

(二)不利因素

1我区农村专业技术人才严重短缺成为发展县域经济制约因素。内蒙古农村缺乏专业技术实用人才的原因。归纳起来主要有三点:一是重视程度不够。一些领导干部对农村牧区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性、紧迫性认识不足,没有摆到应有的位置,对人才队伍建设缺乏深入研究和宏观规划,没有很好地把人才的培养使用与农村牧区经济社会发展有机结合起来。二是财政投入不足。农村牧区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公共财政的投入和支持。三是机制不健全。农村牧区人才的培养和使用,有其特殊的规律。目前尚未形成有效的政策措施,农村牧区人才的培养机制、管理机制、激励机制还没有真正建立起来。这种情况,不仅影响了农村牧区人才作用的发挥,而且也制约了我区县域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截至到2007年调查统计,内蒙古农村人口为1435.65万人,农村劳动力为785.52万人。从受教育比例看:小学文化和初中文化程度高达87.00%,高中文化和中专以上文化程度的仅占5.24%,受过专业教育或培训的仅占27,8%,明显呈现出总体素质不高的现实。

2全区县域经济发展不均衡,二元结构比较明显。内蒙古由于地域辽阔,加上固有经济发展基础不同,造成县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各县之间差距受地理位置影响较大。资源丰富,铁路沿线的乡村,经济水平远远高于资源贫乏、偏远的地区。县域经济GDP最高的地

区是鄂尔多斯达拉特旗和煤矿资源丰富的鄂尔多斯准格尔旗。内蒙古多数地区以单一产业为主,缺乏多种经营。区内有相当比例的旗县农业产业化程度极低,龙头企业少。带动力不强,第三产业发展缓慢。而另一些旗县结构趋同,资源配置不合理,因此难以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充分发挥地区优势。

3传统农业比重偏大。我区存在着相对水资源匮乏、自然条件恶劣等客观不利因素。很长一段时间里,受自然条件制约,很多盟市的农牧业生产至今一直维持种地够吃饭、养羊自己吃、不思田外事的传统农牧业思维。加之由于经营方式落后,养种植业抵御自然灾害和市场风险的能力十分脆弱,使得农牧民增收十分困难。一段时期内,农牧民人均纯收入长期低迷。传统农业已经无力给农牧民带来更大的增收空间。在当代市场经济迅猛发展的形势下,一家一户的小农经营模式,生产效率低下且越来越难适应市场化的需求。农业生产由于联结千家万户。不解决好区域经济和农民增收之间的关系,没有真正让农牧民得到甜头、实惠,我区县域经济发展的长期规划就会遭遇重重困难。

4县域经济范围内金融体制不完善。当前,我区县域金融资源的非均衡配置,已经成为县域经济进一步发展的阻碍。近几年随着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在内蒙古县域经济范围内,国有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在组织机构上不断收缩,加大了机构资源的整合力度,撤销或合并了一些发展潜力不足、网点单产规模小、长期经营亏损、资产质量差、安全性差的网点。但同时也带来了内蒙古农村金融服务的弱化和一些社会福利的损失。由于正规金融供给不足,无法满足县域金融需求,县域资金供需矛盾突出,造成了农村民间融资日趋活跃。

5财政收支矛盾突出。一方面内蒙古县域经济增长普遍乏力,财源不广;另一方面县域行政开支增幅普遍高于财政收入增长。财政是经济发展的综合反映,经济发展水平、经济结构和经济运行质量决定了财政状况。由于上级政府往往凭借手中掌握的权力,按照收入比例、递增比例、两税返还和直属征收等多种方式集中财力,造成县乡财政无财可取,无税可分。地方财政运行困难。

二、积极应对,寻求解决难题的有效途径

(一)大力培养农村牧区实用技术人才

内蒙古要发展县域经济、发展现代农业,都离不开现代农牧业的主角——农牧民。提高农牧民素质,培育新型专业技术实用人才是时代的主题和需要,是把农村牧区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的重要途径,为内蒙古农村牧区专业技术实用人才源源不断提供后备力量,也是加强农村牧区人才队伍建设的前提和基础。

抓农村牧区实用人才队伍建设,一方面要适应农村牧区产业化经营发展的新要求,大力培养农牧副产品深加工的人才,不断增强农牧副产品就地消化和增值升值的能力:另一方面要造就一大批经营人才和运销人才,通过培育发展农村牧区商品经济的生力军,把千家万户的小生产与变化万千的大市场联系起来,提高农牧民进入商品市场的组织化程度,以此带动我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村牧区生产方式和思维方式的变革。

(二)合理统筹产业结构布局促进全区农村区域经济平衡

县域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相对完整的行政和经济区域,各旗县的自然资源、经济基础、文化背景及地理区位等情况均存在着差异。因此我区旗县要制定切合各自实际的县域经济发展战略,具体来说就是解放思想,取长补短。需要进一步突破全区境内东西部经济发展不平衡态势:各个盟市之间、同一个盟市长时间形成的分割的体制壁垒,最大程度降低自治区农村二元经济结构模式,当内蒙古经济体处在工业化中期向后期阶段转换时,区域空间结构就会发生相应的调整,即逐步实现较为平衡的区域发展。地区间的不平衡将逐渐趋于消失,各地区的资源得到更充分合理的利用。空间结构的各组成部分完全融合为有机的整体,整合配置,相互作用,相互依赖。同时需要建立规范化的现代市场经济体制,整体自治区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随着我区工业化、城市化的深入推进,二元经济结构将逐渐向一体化的经济结构转变。以达到共同提高的目标。最终为我区县域经济有序健康发展奠定良好的社会环境基础。

(三)提高农业产值和效益,向产业化、规模化升级

要加快我区推进特色经济产业化,真正提升县域经济的竞争力,必定要有符合市场需求和自身优势的产业作支撑。我区应当坚持“以工促农、以城带乡”方针,采取多种措施推动传统农业升级换代,使内蒙古农业经济驶入发展的“快车道”。具体体现在六个方面:一是基地带动。四大产业焕发生机。全区对杂粮杂豆、食用菌、畜禽、林草等优势产业实施了基地化建设。二是协会发动,农业实现社会化生产。以农民自愿为原则,引导成立专业经济协会,由协会组织农产品标准化、社会化生产和销售,实现资金、技术、信息共享和规范化管理。三是工业联动,农业搭上产业化快车。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高附加值农业和现代农业,推动农业与工业化、城镇化联动发展。四是调优品种,发展生态农业、品牌农业和精品农业。五是调大规模。走规模化、效益型发展之路。六是调壮“龙头”产业,向产业化、规模化升级。坚持生态建设产业化经营的思路,积极发展饲草业、林果业、木材加工业、植桑养蚕业和生态旅游业,开辟农民增加收入新的经济增长点,同时引入并倡导资本置换和运营理念,着力启动和盘活生态资本,实现有效流动。增值增效。大力扶持龙头企业就促进农牧民增收,自治区各级政府应当把扶持当地的龙头企业作为政府的重点工作,把扶持龙头企业作为产业结构调整的突破口。创建像伊利、蒙牛、鄂尔多斯、恒丰、兴发等一批辐射面广、带动力强的农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形成各具特色的支柱产业和主导产业。引导内蒙古农牧业向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的产业化方向发展。把比较优势转化为真正的竞争优势。

(四)改善农村金融有效性功能为县城经济发展提供保障

农村金融是现代农村经济的核心,县域经济发展需要充足的金融血液为其注入活力。要建立现代农村金融制度,创新农村金融体制,引导更多的信贷资金和社会资金投向农村。为自治区县域经济健康发展保驾护航,这是基于我区县域经济发展现状提出的针对性目标,具体措施有:1.发展各种微型金融服务,建立普惠性的农村金融体系:2.加大对农村金融的政策支持力度。即我区将继续发挥存款准备金、支农再贷款、利率等货币政策的作用,对涉农贷款比例较高的农村金融机构制定更为优惠的存款准备金政策,实行更为灵活的利率政策,增加主产区支农再贷款额度。

(五)化解财政收支矛盾

1.把转移支付项目支付的支持重点转向落后地区,改善县域的生态环境和基础设施状况。2.合理划分税种,扩大地方税收管理权限和税收自主权,使财权与事权基本上对应。对于我区县域小型企业贷款难、融资难问题,应鼓励、引导商业银行开展多种形式的贷款业务,对县域企业的各种有效物权凭证、金融票据,均因开展抵押、质押贷款业务。鼓励引导发达地区信用担保公司延伸业务,鼓励治理结构相对完善的企业进入资本市场直接融资。

猜你喜欢
牧区农牧民全区
第十届“我是小画家”全区中小学生书画大赛获奖作品选登
内蒙古自治区召开全区统战部长会议
全区统战部长会议召开
试析藏北牧区的“盐语”民俗①
藏北牧区圈窝饲草种植及应用前景
南宁市:把握环境保护新常态 担当全区执法排头兵
高寒阴湿牧区羊痘病防治
关于培育新型职业农牧民的思考
西藏生态环境保护与农牧民增收几点思考
关于巴林左旗农牧民专业合作社的现状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