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玉梅
引题
精彩的课堂为什么无法复制呢?原因有很多,每一个教师、每一个学生、每一节课……都有不同的特质,并且教与学的过程是动态变化的。尤其是信息技术课程操作性较强、实践性较强、操作环境较为复杂,可变的元素更多。这种情况下,你我又怎能找到万能的模板呢?可见,预案虽然重要,但是具备灵活应变突发事件、因势利导的能力则更为重要。本期解码,我们将深入讨论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应变之道。
作为高中信息技术教师,我们所教的班级多、任务重,而一个班一周只有一节课或两节课,所以我们都非常珍惜每一次的上课机会。我们在备课时总是要认真研究教学大纲,仔细制订教学详案,预设课堂生成。设想课堂教学活动与预设好的教学计划一致,不出一点纰漏。然而,事与愿违。往往我们课前想得很好的主意,到了课堂上却变得苍白无力。
范例概述
这是一节校内公开课,随着上课铃声响起,我和学生正式进入课堂。本课讲授《多媒体信息的加工与表达》之《素材的采集和加工》(选自广东版信息技术必修教材)。开头很顺,都是按计划顺利进行:新建文件、背景图片和孙中山图像导入、去掉图片背景等。学生在我的引导下能很快速地自主完成任务。可是接下来的操作却与我的想象大相径庭。
第二个环节是文本信息的选取与加工,这一环节要求学生熟悉文本、图形常用加工方法。教材上的“革命”两个字分别嵌在两个菱形镂空框里,就是这两个菱形镂空框把学生难住了。因为这两个镂空框是由四个菱形组合而成的,其中涉及绘图,复制粘贴图形、设置边框线、组合图形等,其中还包括微调图形技巧。因为学生对绘图、鼠标、移位等操作不够熟练,而做这些图形的操作步骤又过于繁琐,绝大部分学生都做不出书上示例的图形。
我有些着急,于是通过电子教学软件,又给学生演示了一遍。这次有个别学生能做出来,但是整体效果还是不理想。相信假以时日,学生可能会把书上示例的效果图形做出来,但毕竟一节课只有45分钟,主要的任务还在后面。我有点后悔自己过分注意这个细节,过分强调让学生做书上的案例,还高估了这个班级学生的实际操作水平。同时,我也注意到我的几位同行在那儿暗暗着急,有的教师还帮着身边的学生做了起来。正当我边巡视边苦苦思索怎么办时,忽然眼睛一亮,看到一个学生把“革命”两个字放在了用PowerPoint绘图工具绘制出的两个星状图案上,这比放在菱形镂空框上更漂亮。更主要的是,我知道这种操作更容易实现,从而降低了操作难度,使下面的制作可以顺利进行。于是,我把这名学生做的图案展示在大屏幕上,同时提醒其他没有完成任务的学生可以借鉴,不必拘泥于课本上的菱形镂空框图,只要作品整体和谐美观、富有表现力即可。没做出菱形镂空框图的学生松了一口气,课堂气氛也由刚才的紧张变为轻松。学生有了自主权,很快就完成了最终的作品。
最后,在展示评价学生作品时,“革命”二字不再是嵌在千篇一律的菱形镂空框图中,而是嵌入在风格各异的图形中:有的图形像菊花绽放、有的图形像星星点灯……而且学生做出的作品远远超出课本上的示例,也更能显示出学生的个性。
于是,每一幅展示出来的作品都让人眼前一亮,也让在座的每一位师生都领略到了“百花齐放”的风景。而展示作品的作者也更有成就感和自豪感,从他们脸上那得意的笑容就知道了。
深入分析
这堂课让我认识到,教师并非是高高在上的权威人士,教科书和教案也只是教学指导而已不是必须遵循的信条。尤其需要注意的是,一定要把课堂还给学生。因为学生的思想被放开后,他们的学习才能更积极、更有效。
在课堂教学中,制作实例选择不必拘泥于课本,也不该是全由教师做决定。在制订教学计划时,应该让学生参与,要善于听取学生的意见。而且,同一堂课,教师制订的计划不一定适合所有的班级,所以我们应针对所教学生的具体情况,灵活处理教学任务,选择制作范例。
总之,我的课堂,学生作主。我为学生服务,给学生指引,与学生共同营造和谐的课堂,如此才能让课堂的“变化多端”成为“丰富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