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永国
关键词积累;预设;策划;重组;筛选;控制;吸纳;调整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4—0463(2009)05(B)—0047—02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之一就是关注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它要求教师要善于采用开放性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从中捕捉那些有利于动态生成的教学资源(尤其是学生熟悉的生活素材),并随机有效地引导学生深入探究问题,给学生创造一种和谐、民主的课堂气氛,使学生依靠自主建构来完成对知识的真正“接受”。对于农村学校的学生来说,虽然我们的教学手段相对落后,现代化的信息资源比较欠缺,但农村的生活内容却丰富多彩,有着得天独厚的生活资源。教师若能巧妙地运用这些素材资源,将能很好地促进化学课堂的动态生成。
一、留心积累,运用丰富的生活素材对教学设计进行充分预设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教师要想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就必须进行充分的教学预设。但这个教学预设不是单维的、严密的、封闭的、主观的线性教学设计,而应该是多维的、灵活的、开放的、动态的板块式设计。如在教学设计时,教师可根据日常积累的生活素材,在每个重要的教学环节旁边另辟一栏,注明可能出现的问题与应对策略。即根据自己对学生知识水平、思维特征及生活经验的了解,充分预测课堂中可能出现的每一个问题,然后将解决各个问题的应对策略附于其后,甚至可以在这里设计几个不同的,能根据教学的需要随时穿插、变化的板块。这样一来,教师在面对不同的环境、不同的学生,以及多种多样的问题时,便不会手足无措了。为此,教师必须在平时就注意积累生活素材,以期对教学设计进行充分的预设。
二、精心策划。利用生动的生活素材对教学内容进行结构重组
教师若能注意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出发,有的放矢地介绍日常生活中所用到的化学知识,让其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学习化学,了解化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并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可以愉悦学生的心情,触发他们的情感和求知欲,使其感到学有所得、学有所用。为此,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应利用生动的生活素材,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性,对教材内容进行必要的结构重组,使之能够更趋近于学生的生活实际和认知特点,同时更完美地反映教材思想。
例如,我在教学“燃烧与灭火”的内容时,先提出了农村孩子熟知的自家生活中的实例(饭做好了,怎样熄灭还在燃烧得很旺的灶火),以此作为情境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和交流,使其在发现灭火方法的同时,也明白了燃烧所需要的条件,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悉心筛选,采用相应的生活素材对教学环节进行弹性控制
动态生成的课堂中,教学过程是互动的,可以是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也可以是学生与学生的互动。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成为学生式的教师,学生也可以变成教师式的学生。为此,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乐于和学生平等地进行对话,鼓励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对每一知识环节进行质疑。当然,教师对学生提出的生活素材也要迅速地进行筛选,并对此教学环节进行弹性控制。既不能使课堂教学变得机械、沉闷和程式化,也不能放任自流,使课堂教学变成“放羊式”的教学。
例如,我在进行“溶解过程中的能量变化”这一知识点的教学时,向学生提出:“谁在日常生活中经历过溶解过程中能量变化的事例,请就此谈谈你自己的看法。”正当同学们争先恐后地回答时,学生甲突然站了起来:“老师,我觉得你刚才所讲”氯化钠溶于水时温度没有明显变化”的结论与生活实际不相符合。因为冬天放在室外的水结冰了,而咸菜缸内的食盐水却没有结冰,这是不是说明氯化钠溶于水会放热?教室里顿时静了下来。是啊,冬日里的农村家家户户都吃咸菜,这一现象同学们再清楚不过了,但这却绝不是因为氯化钠溶于水时会放热,而是因为食盐溶于水使水的蒸气压降低,从而降低了水的凝固点所造成的。倘若是生活在城市的孩子,就能清楚地知道冬天时护路工人常常撒食盐、以消除大街上的积雪,但面对缺乏这一常识的农村孩子我该怎么去解释呢?我先让同学们讨论这个问题,脑海里却迅速地思考有没有另一生活事例能浅显地解释这一问题:“同学们,我们家家户户都使用农机,冬天为了防止农机中的冷却水结冰,我们常常会加入防冻液。其实加入防冻液的目的就是为了干扰水结冰。要知道,冷却水的作用就是用来降温的,如果加入防冻液会放热的话可是不能用的。同样的道理,食盐水不易结冰也可以看作是食盐的加入干扰了水的正常结冰,而不是食盐溶于水会放出热量。”一番浅显的解释让学生们纷纷舒展了紧锁的眉头。就这样,课堂的动态生成成功地告一段落。
四、耐心吸纳,针对特别的生活素材对教学方法进行灵活调整
动态生成的课堂是真实的课堂,是丰富多彩的课堂,能够真实地反映学生的情况,大胆地暴露出教师意料之外的情况。因为课堂上可能发生的一切,不是都能在教学设计时预测到的。教学过程的真实进程及最终结果,更多的是由具体的课堂教学行进状况,以及教师当时的处理情况所决定的。教师的创造才能、主导作用也正是在处理这些具体情境时得到发挥的。只要教师有足够的教学机智,能将突如其来的问题变成新的教学资源,就可能将出现的问题转化成教学的亮点。
例如,我在教学“海水制碱”一节内容中,当引导到让学生比较学习碳酸钠(纯碱)与碳酸氢钠(小苏打)这两种物质时,有学生突然提出问题:既然生产纯碱的最后一步反应是小苏打加热分解生成纯碱,那么纯碱的价格应该比小苏打的价格高才对,但是商店卖的纯碱却比小苏打的价格低,这是为什么呢(前两天她妈妈刚让她买过这两种物品)?面对这一问题,我首先肯定了她的分析有道理,然后提示:决定这两者价格的因素除刚才提到的这点外,会不会还有别的?或者是不是商店的售货员把二者的价格记错了?最后我提议同学们课后进行调查,并对调查结果进行讨论和交流,得出结果。这种处理方式显然能够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同时又能为教师解一时之围,可谓一举两得。
综上。教师若能正确认识、认真把握、深入研究教学活动的动态生成性,在课堂教学中巧妙地应用农村生活中的素材资源来组织、开展、管理教学活动,不但有利于扩大农村课堂教学的民主性、开放性、灵活性和开拓性,还可以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创造性,使其在与教师、同学的讨论、争辩过程中收获成功的喜悦,享受活动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