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 萌
摘要:按照现代多元智能理论的观点,学生的智能并无高低之分。深刻理解多元智能理论并应用于职校教育教学中,因材施教,就能充分开发职校生学习潜能。
关键词:多元智能理论职校生技能型人才学习潜能开发
笔者是一名中等职业学校教师,教育的对象是一些初中升学考试(中考)后的“失败者”,他们或多或少都存在自卑感,认为自己处处不如人,这成为这些学生成才的一大障碍。如何跨越或者排除这些心理障碍,使之掌握一技之长,成为社会主义社会的合格人才和建设者呢?这必须有一种专门理论作为指导,而多元智能理论就是开发职校生潜能的一剂良方。
一、多元智能理论的概念及内涵
陈旧的认知理论认为智能以语言能力和数学逻辑能力为核心。1983年,美国哈佛大学教授、著名心理学家加德纳博士对该认知理论产生了质疑。并写作《智能结构》一书,提出“多元智能理论”,指出人的智慧是多元的,是以下七种智能的有机结合:语言文字智能、数学逻辑智能、视觉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音乐旋律智能、人际关系智能、自我认知智能。
不久前,加德纳教授又在先前所提出的七种智能之外加上第八种自然观察智能。自然观察智能是指人们能够对自己所处环境中的各种物种进行熟练的认识和分类的能力,这是一种依赖于观察力和逻辑分析能力的智能。所有这八种智能相互影响、相互协调,最终形成每个人的独特特质。人的成功必然要靠诸多智能的相互协调,共同对个体发生作用。多元智能理论很快风靡全球,成为世界范围内教育改革的重要理论基础。
二、多元智能理论对职业教育的指导作用
多元智能理论的提出,为我们的教育事业,尤其为职业教育打开了思路。教育和培养学生,不能仅局限于某一方面,否则就有可能与学生的天赋背道而驰,事倍功半。恰当适宜的教育应该是:通过自然的和有意创设的教育环境,发现学生在各种智能方面的发展水平和特点,根据其特点扬长避短,最终发扬其最明显的智能优势,并在优势智能的带动下,促进学生多元智能的全面发展。
三、运用多元智能理论分析职校生智能构成
根据加纳德的多元智能理论,文化考试成绩优异的学生只能证明其在语言文字智能及数学逻辑智能方面较为强势。因而进入高等学校接受学术教育是较适合的。而进入职业学校的学生文化课成绩稍弱,并不能证明他们其他方面的智能就低,很可能他们在空间智能、音乐智能、人际智能、运动智能等方面有较强潜力。职校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从而获得最佳教学效果。这也符合指导教学工作的因材施教原则。
那么,职业学校的学生有哪些优点和不足,他们的智能构成又是如何?笔者根据自身中职教学经历及参考其他职校教师经验分析如下:
●劣势:
1自卑与自尊并存
在社会对职业教育还存在着一定偏见的形势下,一些中职生认为,自己学习成绩较差,不如同龄人,因此具有一定的自卑心理。这种自卑心理与强烈的自尊心交织在一起,使他们变成了内心冲突的个体。
2学习方法和习惯不佳,部分中职生存在厌学情绪
部分中职生缺乏刻苦学习的精神,在学习上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也没有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因为不会学而学不好,因为学不好而不想学,因此而产生厌学心理和行为。
以上两点是职校生普遍存在的问题,这证明由于学习习惯不好或其他种种原因,职校生语言文字智能及数学逻辑智能的发展确是其短板,这在文化课成绩上反映明显。此外,大部分职校生的自我认知智能也较弱,不能正视自己某些弱势,一味的盲目自卑,不能意识并发掘自身优势,冷静规划人生目标。
●优点:
1胆子大善交往,勇于表现自我
胆子大,爱交际是中职生的明显特点。无论任课教师还是班主任都能感觉中职生爱与人打交道,善于与人打交道。与普通高中学生相比,中职生不那么循规蹈矩,乐于进行人际交往,交往频率高,交往能力强,交往的对象也很广泛,不仅仅是教师、父母、同龄人。
2兴趣爱好广泛,有创造创新能力
中职生没有升学压力,不少学生有自己的兴趣爱好。就拿笔者担任班主任带过的04级播音主持班来说,班上有学生会弹奏乐器,还有舞蹈八级的学生,对唱歌、体育、漫画、书法各方面有爱好的学生都有。
上面的优点证明在智能组成方面,职校生往往具有较高人际智能,且音乐智能、运动智能等方面也有较广阔的挖掘空间。由此可见,职业学校学生的智能并不低,甚至某些方面的智能具有优势。如果给予正确引导,方法得当,完全可以将其培养成才。
四、均衡发展职校生多元智能策略应用分析
应用多元智能理论均衡发展,采取合适策略开发职校生学习潜能,笔者给出以下建议:
1循循善诱,帮助学生提高自我认知智能,确立人生目标
职业学校教师必须先从自己做起,不能对学生失望、埋怨,甚至责骂、鄙视,而要用多元智能理论的观点鼓励学生,多挖掘学生的强项长处,发现其闪光点并明确告诉学生,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提高学生的自我认知智能,不要吝啬赞扬溢美之词,对他们心理上存在的问题要及时给予疏导,促使大部分学生参与学习,冷静思考,确立人生目标。
2创设激发多元智能的学习环境,使多种智能均衡发展
多元智能要得以均衡发展,职业学校应从软硬件两个方面为学生创设利于多元智能发展的学习环境、条件。硬件方面主要指教学设备、教材、教具等。软件方面主要指教师的教学方法应多元化,在充分理解教学大纲的基础上多采用模块教学、任务驱动教学、情景教学等教学手段。
3鼓励学生自建社团、兴趣小组,挖掘多元智能潜力
无论哪种社团,兴趣小组,都必须有学生自己的组织者,而且需要参与者相互沟通、相互协作、相互激励,这样无形中提升了学生的人际关系智能,同时能令学生之间取长补短,达到智能互补的效果。
4构建多元教学评价体系,打破纯书面考试评价
在新的多元教学评价体系中的评价目的应是为学生的发展提供契机。传统评价决定学生优劣的往往只是一张各学科的成绩单,学生要在他们可能并不擅长的学业领域中为了迎合各类必修课考试而花费大量精力却往往事倍功半,从而不能发展自己的优势智能。多元教学评价体系的核心则是“以学生为本”,给学生找到并提供成功的支撑,引导学生扩展学习内容,积极开发其实践动手能力,开拓与多元智能结构相匹配的各种活动,使每个学生都有获得成功的机会。评价的方式尽量灵活。单一的笔试很难测得学生的多元智能,应从时间、空间两个方面记录和观察学生的学习表现。
笔者认为,创立新型的多元考评机制,可以进行以下尝试:
●职校在校生参加企业生产实践活动可以代替部分学科
考试:
●若学生在计算机操作、播音主持、电子、文书文秘、导游等职业领域竞赛中,获得校级以上(含校级)奖励,可免考部分相关课程,或自选一到两门其他课程免考:
●职校生普遍基础较差的文化课,如英语、数学等课程可以把课堂练习、上课出勤等平时成绩作为考试成绩,或以合作完成简单课题的形式代替学科考试:
●班干部、学生会成员在学生管理工作中付出较多且确有成效的学生,可在部分学科考试中给予适当加分:
●兴趣小组、学生社团的创立组织者,具有较强活动及动手能力的学生可有一到两门学科免考:
●有小发明、小创造的学生,有优质实习作品的学生,或在杂志和报纸上发表文章的学生可以给予一到两门学科免考:
●在校期间考取职业技能证书的学生,部分技能相关学科可以给予免考:
此外,在新的评价体系中,不仅要减少不必要的学科考试,考评工具及评判标准也应该多元化,不单单只有分数考评体制,还可以建立学科评语、等次评价(优良、合格、不合格)、访问访谈评价、实习成果分析等评价制度。
五、应用多元智能理论的误区及需要注意的问题
我国教育一直在强调的素质教育与多元智能理论是相互支撑的,多元智能理论是实践素质教育的有力理论依据,但在实际运用当中,特别是职业学校推广中,容易走进一些误区。为此,笔者指出下面几点可能出现的问题:
1不能“破罐子破摔”,完全摈弃文化基础课学习。不能把多元智能理论作为职校生摈弃文化基础课学习的借口,有一定文化基础知识是其他各项学习的基础,多种智能要全面发展,但不必追求平等发展。
在职业教育教学中要优先发展学生的强势智能,不必强求也不可能使学生每项智能都出色。走上工作岗位以后也是这样,所谓“一招鲜,吃遍天”,有一项可以拿得出手的职业能力就足够在社会上立足,不必样样都精通。
2不能因建立多元评价机制而失去客观的评判尺度。前面笔者谈到,建立多元的教学评价体系其主要目的是希望每位同学都有成就感,获得学习上的成功。但需要注意的是,为学生创造成功的条件,不等于把评价尺度无限度降低,甚至一些完全没有良好学习态度的学生单凭在企业里混一混,就认定因其参加企业实践活动而给予考试成绩合格。因此,在做多元考核评价的时候要尽量客观,不能让学生有一种错觉。以为成绩的获得很容易而不需要付出太多努力。这样十分不利于良好学风的形成。
加德纳曾批判性地指出,现行学校教育是统一化教育,它的本质是以同样的方式对待每一个学生。以同样的方式学习同样的科目,并用同样的方式进行教学评估。在多元智能理论视野中,这是不平等的。因此,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必须实施真正意义上的个别化教育。
多元智能理论在我国尚处在推广阶段,各地的实验状况还很不平衡,这需要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不能生搬硬套,局限在多元智能理论提出的八种类别智能中。总之,正确借鉴多元智能理论制定教育教学方案并予以实施,可谓任重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