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端莲
有人对百名中小学数学教师以及大学数学系的研究生进行这样的调查:当你接触到数学这个概念时,你把数学想象成什么?调查结果如下:
76%的人首先想到是计算、公式、法则、证明;20%的人想到的是枯燥、没意思、成绩不及格;4%的人回答数学使人聪明、有趣、有用。
这个结果的确令人深思,因为,调查的不是普通公众,而是以数学教学和研究为对象的人,若是对普通公众进行调查,其结果恐怕会令人更加吃惊。
这对作为义务教育阶段的从事数学教育的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更应关注学生对数学的情感和态度。一个人在今后生活中遇到数学问题时的处理能力,较大程度地依赖他从小对数学的态度,为了能更全面地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以及数学与其他学科间的整合,我充分利用“数学日记”这一引擎,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他们在数学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体验和对待数学学习的自信,强化了学习动机,使他们更热爱数学。下面我从三个方面谈谈写“数学日记”以来的点滴所得与大家分享。
一、以“数学日记”为切入点,激发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催生“想写”意识
古罗马普罗塔克曾说过:“儿童不是一个需要填满的罐子,而是一颗需要点燃的火种。”对于调动学生学习热情全靠我们老师的培养,我为了让学生们热爱数学学习,写好数学日记,六年级上学期开学开始让学习成绩较好的同学轮流写班上数学日记,期末基本达到一人一次,在公共日记本里,学生可以自由发挥,可写所学到的知识,可总结归纳单元、章节内容,也可以提问题,还可以写对同学的期望等等。内容宽,形式不限,学生有了充分展示自己的空间。本期一开学,我就让学生养成每天写日记的习惯,他们发现数学知识大量存在于现实生活中,他们对要研究的对象充满了强烈的好奇心,学生就会想写“日记”。另外,布置研究的对象一定要紧扣新课程基本理念内容:“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样更有利于学生去观察、实验、猜想、验证、推理与交流等等,他们对所要研究的对象就会更加关注。
二、以“数学日记”为支撑点,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强化探究活动,营造“乐写”氛围
陶行知说过:“行动是老子,知识是儿子,创造是孙子”。只有让学生真正的行动起来、思考起来,学生才有创造的可能。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有了问题,思维才有方向;有了问题,思维才有动力;有了问题,思维才有创新。老师要精心创设有利于学生主动发展的数学问题情境,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探究,在思考中学会思考,为学生的发展创设不同的“问题银行”,其探究内容突出五性:实践性、开放性、自主性、综合性和社会性。让学生去自主探索,总结归纳,通过大半年的实践,同学们对写“数学日记”有较深的感情,在写作中体会到自主探索的快乐。有的学生在日记中写到:数学真的很有趣,我越来越喜欢数学了。基本应验了叶圣陶先生说的“教是为了不教”名言。
三、以“数学日记”为拓展点,发展逻辑思维能力,提高数学素养,达到多维整合,形成“会写”风尚
从数学哲学上讲,决定一个学生数学素养的高低,是看他怎样看待数学,如何理解数学,以及能否运用数学的思想方法观察分析日常生活现象,去解决问题。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不是一天一日之事,只有让学生在不断的探索、实践、应用、反思中才逐步提高,我用“数学日记”为拓展点,让学生经历一个个主动参与实践的研究活动,并把研究结果有条理地用语言描述出来,发展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也让所学知识得到真正的内化。比如:在将教学《圆锥体积》时,让学生在家用实物(米、黄豆、盐等)堆成圆锥形状,自己测量底面半径(或直径、或周长)和高,计算体积,归纳计算方法,并把探索过程有序地写下来,提高了他们的数学素养,达到了多维整合。
总的来说,开展写“数学日记”近大半年来,我发现学生学习数学热情高涨,分析能力大大提高,逻辑思维能力也相应提高,“数学日记”提升了学生的数学素养,不但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而且达到了多维整合。我感觉以“数学日记”为引擎,能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体会到“数学日记”是学生与知识对话,同时也是师生互动的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