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通省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地位和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从某种意义上讲,语文教学的成败取决于阅读教学是否有效落实。因此,切实重视和加强阅读教学,是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的首要任务。然而,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发现,文章的设计往往需要结合教学实践从不同角度透视语文课堂教学中语境去创设,达到让学生在典范的、优美的、充满生命活力的语言环境中享受学习语文的目的。因此,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能合理地创设语境,将直接影响阅读教学目标的实现。
(1)充分理解课文的内涵,创设真实的语境。任何一篇入选语文教材的文章都经过编委的精心挑选,一般为文质兼美的古今中外名家名篇的作品,每一篇阅读材料都有其所要体现的价值取向,有着丰富的内涵。要使学生达到对文章学习的最终目的,教师必须对文章的内涵进行深入的体悟,只有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下,通过教师的引领,才能使学生更好地感受文中的内容,进入文中的情境,达到身临其境的效果,例如李白的《望天门山》在以往的教学中都认为这是一首普通的写景抒情诗,描绘的是天门山夹江对峙,长江波澜壮阔的雄奇秀丽景色。然而,通过查阅资料,我们从作者的写作背景中了解到,此诗是唐玄宗开元13年,25岁的李白怀着济世安民的雄心壮志第一次离开四川前去洞庭湖游览,接着又兴致勃勃乘舟顺江而东,在经过安徽省当涂县的东西梁山时写下了《望天门山》这首诗。此时的李白年轻浪漫,一派天真,满腔豪情,充分展示了丰富的想象力。
《望天门山》一句一个画面。在诗人笔下,山,灵秀;水,矫健;帆,潇洒,无须刻意修饰,全天然巧成。这种白描的手法使这首诗清新、明丽。更令人称奇的是此诗题为“望天门山”,而在诗中却无一个“望”字。但你去慢慢揣摩,细细体味,就会发现每句诗中都隐含“望”的神韵。于是我们在教学创设中不能渲染伤感的,难以释怀的情绪,而应以高昂的语气、豪迈的胸襟去体会这首诗才行。在教学中我们就是要通过挖掘文本的内涵,强化语言的情感功能,拉近诗句内涵和学生之间的距离,让学生能进入角色,“在读中受到熏陶”,体会课文中人物当时的心境,体验诗句所蕴含的深刻的情感。
(2)充分利用现代教学资源,用情景服务语境。语文教学有关理论认为:教学过程中的语境是由教师、学生、教科书及其他相关语文资源组成的。我们的教学内容超出了学生理解的范围,或我们在教学中只依靠静态的文本材料就会无法被学生所接受,这时应借助于丰富的课程资源的支持创设丰富而生动的语言环境。例如人教版第9册的课文《再见了,亲人》记叙了1958年最后一批志愿军离开朝鲜回国时,在车站上同朝鲜人民告别的情景,表达了志愿军和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深情,赞颂了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然而由于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和生活背景之间的巨大差异,使我试图从课文的对话朗读指导入手来促进学生感悟文本的教学策略遭到重阻。经过研讨我在教学中尝试先放弃对话的朗读指导,转而呈现与文本内容相关的音响资料来创设语境。在远程教育室观看了一些关于抗美援朝的纪录片《奇袭》等,制作本篇课文课件,并通过屏幕阅读的方式向学生展示。有了这一步的情感铺垫,使教师、学生自然地置身于一定的语境之中,充分感受到在那种环境下,中国人民自愿军与朝鲜人民的血肉相连的感情。实现了学生、课文、作者之间的沟通。学生的心灵受到了震撼,教材的价值主旨与学生的情感达到了共鸣。
当然,在优化组合语文资源时,教师要形成“球形意识”,使语文教学资源紧密围绕教材内容,向周围发散,形成一个以知识能力、情感熏陶,价值追求为球心的一个球形,在教师精心创设,学生积极参与的语境之中,实现教师、学生、教材的和谐统一。
《新课程标准》要求,每位语文教师要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为学生创设良好学习情境,提供更多的语言实践的机会。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充分领悟语言的丰富内涵,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和体验,并从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培养审美想象和审美创新能力,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在教学呼唤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今天,重视语境的创设无疑是优化语文阅读教学的一剂良方,值得我们共同学习、探究、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