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国丽
摘 要: 目前高校师范生就业存在着教师职业就业率不高和整体就业率低下的现象。本文在加强师范生的职业理想教育、转变就业观念、更新课程体系、增加实习实践机会、扩大知识体系,以及在加强专业技能培训和提高基本素质等方面作了探析,以期重构师范生的职业规划指导体系,提高师范生的就业竞争力。
关键词: 高校师范生 职业规划指导体系 构建
全国教育行业对师范专业人才的需求是很大的,整体来看,无论是现在还是将来,师范毕业生从事教师职业的就业前景还是相当广阔的。但目前师范生毕业时没有从事教师职业的人数比较多,存在着师范生的教师职业就业率不高和师范生的整体就业率不高的现象。究其原因,一是师范生不喜欢从事教师职业,而愿意选择其他职业,如考公务员,或进入公司、企业,等等。二是师范生喜欢在城市的学校当教师,而不愿意到边远的、条件艰苦的县城或乡镇当教师,但自身的竞争力又不强,不能留在城市的学校,到毕业时宁愿“漂”在社会上没有工作也不愿意去乡镇中学,而乡镇中学又急缺人才。有极少数师范生因工作不好落实,最终无可奈何地去乡镇学校,但对自己的发展和前途不甚乐观,工作没有热情,积极性不高。三是毕业时学生还不清楚自己适合干什么工作、能干什么工作,对自己的职业选择一片茫然。师范生在职业理想追求上存在以上现象,势必制约未来教师队伍素质的提高和教育质量的提高,不能为我国的教师队伍特别是乡镇教师队伍输送更多更优秀的人才。学校对师范生的培养是有专门的培养计划和课程结构体系的,针对不愿意或不能从事教师职业的师范生,应该为他们构建科学合理的职业规划指导体系,帮助他们重新择业和就业,提高他们的就业竞争力。为提高师范生的教师职业就业率和整体就业率,转变师范生的就业观念,更新课程体系,加强专业技能培训,进行师范生的职业规划体系重构至关重要,这项工作的开展和实施迫在眉睫。
1.思想认识不到位,就业择业意识有待转变,必须加强职业理想教育,转变师范生的就业观念。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高等教育已经从精英教育转化为大众教育,师范学校招生每年也在不断地扩招,师范生就业不能只局限于学校,更不能只定位在大城市,毕竟大城市的学校十分有限,而应该去更广阔的空间,如县城和乡镇的学校,这些岗位同样可以充分发挥才能,学有所用,为社会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选派大学生到乡镇学校和志愿者服务西部计划中的支教等项目都是针对师范生的,毕业生应该到艰苦的地方去磨练自己,而不要只想着留在条件好的学校。师范生毕业时绝大多数都不愿意去乡镇当教师,在择业过程中表现出各种各样的心态,其本质是价值观和理想信念问题。这虽然与市场经济中一些负面效应的影响有关,但很大程度上与其自身缺乏牢固的职业理想有关,因此我们必须加强师范生的职业理想教育。职业理想是个人理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们对自己未来职业的一种向往,以及对所从事职业应达到目标的积极追求。职业理想对人们的职业活动有着重大的影响,是推动人在职业上获得成功的内在动力,也是实现人生理想的重要途径。职业理想教育可以极大地感召师范生献身教育事业。到边远落后的地方从事教育事业这种奉献精神来源于对教育事业和教师职业的热爱。大学是师范生职业理想形成的关键期,适时地对他们进行科学有效的职业理想教育,不仅非常必要,而且有着深远的意义。我们可以通过组织各个层次中小学(包括乡镇)的优秀教师开讲座、做报告等形式,使学生充分认识到自己的专业特点和价值,从而树立强烈的工作事业心和崇高的社会责任感。另外,还要做好大学生择业的心理咨询工作,教育学生要根据自己的专业的特点和实际专业技能,正确客观地认识和评价自己,从而确立科学、合理的就业期望值,达到“知己”的目的。
2.教育课程体系相对滞后,实习实践机会少,学生的专业素质和基本技能有待提高。
随着学校教育质量和要求的不断提高,教师岗位对大学生的师范生技能和综合素质有了更高的要求,学生只有尽可能多地学习专业知识,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求,找到自己满意的工作。现今的课程体系造成学生在校期间学到的多是一些基础知识,专业技能提高方面开设的课程少、时间短,基本是集中在实习前的一学期设置一两门课程。而且学生到中小学实习的时间也很短,一般高校只安排两个月左右,大部分学生应聘工作时在教师技能方面感觉与中小学的实际需求相脱节,很多基础好的学生尽管通过了笔试,但在说课、讲课这一关往往被淘汰,结果无法去自己理想中的学校任职。结合我院2009年对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毕业生的跟踪调查和用人单位需求,我们在课程体系改革方面可做如下的尝试:按照“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有特长”的原则,学生在大一、大二上学期时学习专业知识及专业主干课程,注重培养其基本素质,构建学生下一步学习的基础平台;大二下、大三上学期多开设专业技能课,提高学生备课、说课、讲课的能力。此外,要加大实践力度,师范生实习至少要安排一学期的时间,才能保质保量达到实习的目的,现在招人在大四开学后不久就开
始了,所以实习时间最好安排在大三下学期。
3.扎实学好专业知识,扩大知识体系。
师范生在除学校外也有一片广阔的就业天地,如行政、金融、旅游等都可涉足。师范生毕业时并不是都能想当老师就能当上老师,用人单位都有严格的考核选拔。为了给自己的就业留有后路,学生在扎实学好专业知识的同时,应扩大自己的知识体系,以备毕业时有新的岗位可及时胜任。另外,现在进学校都是凡进必考,除了考专业知识、高考题等外,还会涉及综合基础知识方面的考查,所以愿意从事教师职业的师范生平时就应注意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
4.帮助不愿从事教师职业的师范生加强非教师岗位的职业规划。
影响师范生职业理想的形成既有社会、学校教育等外部因素,又有学生个体的主观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认为教师的物质待遇低而其工作又非常繁重,即付出与所得相差太多;认为教师自身存在一系列问题,如师德差、不负责任、业务能力不强等,不愿意加入这一行列当中;认为教师职业太平凡,不利于个人价值的实现,或认为个人性格不适合当教师;在跨入师范大学之前缺乏认真的职业思考,导致志趣与所学专业相悖。这类学生学的是师范专业,但到毕业时并不愿意从事教师职业,学校应该针对这类学生专门进行职业规划,如愿意当公务员、“村官”的学生,根据考试需求开设培训课,如行政职业能力倾向测试、申论、综合基础知识等;如愿意到公司或企业的,可进行文秘、公文写作、公司或企业运行机制等方面的培训、介绍,加强学生的公文写作和行政管理能力。对那些既不愿意当教师,又不明确职业理想的学生,要有针对性地帮助他们定好位,根据他们的性格特点、爱好和能力做好职业规划,消除他们对未来的迷茫。只有有了明确的职业目标,他们才能自觉、主动地了解选择的职业的要求和相应的知识、技能等,并以此作为自己努力的目标,全面提高自身素质,为今后从事该职业做好充分的准备,提高就业竞争力。
5.采用就业指导和专业教育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做好学生的职业规划。
根据师范专业的就业特点,帮助大学生做好就业指导和职业规划工作,并把它贯穿于大学四年的全过程。一年级结合入学教育、专业认知实习、各种学生课外活动,进行专业学习适应性、素质能力培养、理想信念教育和专业认识的就业指导。二年级结合就业指导课和社会调查活动,加强大学生职业生涯设计和职业规划的系统指导,帮助大学生了解师范专业毕业生将来就业的岗位及前途。三年级结合课程设计、社会实践和就业指导课,加强求职择业观教育和专业特长教育。根据学生的学习兴趣,规划学生学习方向,定位学生专业学习的目标,以及挖掘有利于学生未来发展和施展学生个人才能的就业方向。四年级加强大学生对就业择业的认识,讲解就业政策、就业形势和求职择业技巧指导,为大学生提供就业信息,帮助大学生做好求职择业的心理调适,深入认清自己的优势和就业市场的实际需求。结合毕业实习,帮助学生定位、细化学生努力的方向和适合自己将来发展的工作岗位,并给予修订和指导。
高校师范生的职业规划指导体系的构建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相关部门的共同努力。从目前来看,这方面的工作开展得不够多,还有很多工作需要去做。我们试图通过扎实有效的工作,以期使师范生在校期间有一个明确的学习目标,毕业时具有优良的综合素质,毕业后有较好的出路和广阔的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1]张鸿燕.师范生职业理想教育亟待加强[J].教育与职业,1999,(01).
[2]彭文军,丁三伏.大学生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教程[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3]司红.高校学生的职业理想教育与职业生涯规划[J].北方论丛,2002,(05).
[4]章敬炳.面向农村加强职业理想教育[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199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