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科学发展观是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和我国改革开放进入关键阶段的新形势下,既面向世界又着眼于中国而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和科学理论。科学发展观已经彰显出其全球化视野和世界眼光,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新发展。它在哲学基础和理论精髓上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路线,在理论基石上进一步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主题,在主要内容上进一步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和战略布局,在重要范畴上进一步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和基本规律。科学发展观的实践要求,就是努力把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引向深入,把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高到新水平。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实践要求
中图分类号:D6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4608(2009)03-0005-08收稿日期:2009-03-09
作者简介:王永贵,南京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210097
新一届党中央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和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发展呈现的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和新的发展要求,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发展新的生长点。科学发展观的理论贡献,就是它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其实践要求就是把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引向深入,把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高到新水平。
一、科学发展观的形成和发展:彰显全球化视野和世界眼光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认为:“一切划时代的体系的真正的内容都是由于产生这些体系的那个时期的需要而形成起来的。所有这些体系都是以本国过去的整个发展为基础的,是以阶级关系的历史形式及其政治的、道德的、哲学的以及其他的后果为基础的。”科学发展观的产生和形成具有深厚的实践基础。科学发展观是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和国内改革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入关键阶段的新形势下,既面向世界又着眼于中国而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和科学理论。正如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的:“科学发展观,是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科学发展观已经彰显出其全球化视野和世界性眼光。
1、全球化进程的困境与科学发展观的回应
科学发展观是在当今全球化深入发展复杂背景下鲜明提出的。当代中国的发展与世界联系紧密。全球化是当今世界历史潮流和客观趋势,因此,只要我们全面把握全球化进程的发展态势,就能准确理解科学发展观提出和形成的时代背景。如果我们对现阶段全球化进程进行实践考察和深入分析,还会发现当今全球化的发展进程中因为一系列负面因素的影响而出现了严重偏差,特别是某些主观的人为因素严重干扰着全球化的客观发展进程,使全球化在许多方面处于加速失衡的危险境况,从而越来越偏离了全球化的本质属性和要求。这主要表现在:一是当今经济全球化正处于加速失衡状态,全球财富增长带来的好处并没有被每个国家和人们所共同分享。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依靠超强的经济实力、全球贸易规则中的主导地位和信息、技术等方面的垄断优势,处于全球化的中心地位,而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则处于全球化的边缘或依附性地位。二是西方借全球化之机不断推行和渗透其意识形态。美国甚至把全球化看成有助于推行全球霸权战略的重要手段,极力推行其资本主义的全球化意识形态,将自己的政治模式、经济模式、行为准则、价值观念等一切制度和思想向全球推广,来维护和扩大自己的全球霸权。三是全球化催生出许多新的全球性社会问题。近年来出现的生态灾难、恶性传染病爆发的频率和破坏规模都是空前的,这些一定程度上都与全球化息息相关。四是全球化给丰富多样的人类文明带来强烈冲击。多元文化和多样文明是全球化的重要表现,也是推动全球化发展的重要动力,而文化霸权主义正在扼杀人类各种文化文明的创造力,严重威胁到文化文明的丰富性和多样性。五是经济和金融危机的显现给人类全球化进程蒙上阴影。2008年下半年,标榜并推崇新自由主义的美国经济首先出了问题。从华尔街刮起的金融海啸已经影响和波及到欧洲乃至全球,不仅对发达国家金融、股市以及实体经济发展造成影响,也对广大发展中国家金融市场和实体经济产生了负面影响。一些国家贸易保护主义又有所抬头。
当今的全球化进程出现的这种矛盾、困境和非均衡状态等问题,给全球化的未来发展带来许多疑问和思考。在全球化的矛盾和困境面前,人们开始反思全球化,反思人类发展的道路。不同的国家、地区和人们应当更加务实地考虑如何适应这一趋势,趋利避害,团结起来探索新的更好的全球治理观,制定有利于全球化发展的战略和规则,从而推动全球化朝着健康合理的方向发展。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就是对治理当今全球化发展中困境的有力回应,它站在人类社会发展的新高度,以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方法为指导,怀着探求人类发展新理念而提出的,它强调要走出全球化困境必须对全球化进行有效治理,实施科学发展理念,构建和谐世界,从而促进人类社会健康发展。
2、人类发展道路的反思与科学发展观的生成
科学发展观是在反思人类发展道路和借鉴国外发展经验基础上鲜明提出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半个多世纪以来,国际上关于发展的理念先后经历了三个阶段的演进过程。在20世纪50年代,人们把发展理解为走向工业化社会或技术社会的过程,过度强调经济增长,把经济增长看作发展的同义词,并认为公平、稳定、民主和自由是随着财富增长而发展;进入70年代,人们把发展看作是经济增长和社会变革的统一,即伴随着经济结构、经济体制和文化法律变革的经济增长过程,同时更加注重发展同自然环境的协调,全面发展观与可持续发展观逐渐成为主流;90年代以来,人们逐渐形成了以“人类发展”为核心、追求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发展观,认为发展的根本目的是改善所有人的生活,发展应该以人为中心,经济增长只是实现这一目的的手段。以1992年联合国环境发展大会通过的《环境与发展宣言》为标志,广义的可持续发展在全球范围内开始取得共识。尽管如此,实践中许多国家追求的似乎还是加快经济增长,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没有真正落实。虽然人类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经济增长奇迹,但由于单纯追求经济增长,不重视社会发展和社会公平,忽视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许多国家在发展过程中普遍出现了这样那样的问题。有的国家为解决资源消耗过大和生态环境严重恶化问题付出了高昂的发展代价;有的国家由于经济结构失衡、社会发展滞后,致使发展质量不高而且后劲不足;有的国家则出现了贫富悬殊、社会腐败、政治动荡等社会问题。当今世界大部分国家已经抛弃了单纯
强调经济增长的发展观,逐渐形成了追求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就是吸取了国际发展经验,顺应了世界发展潮流,就是要探索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这无疑是当代世界的最新发展理念,是对世界各种发展模式的超越。
3、我国发展经验的总结与科学发展理念的确立
科学发展观是在总结我国发展经验教训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鲜明提出的。从时代背景和实践基础来看,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一方面是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经验和教训的深刻总结。建国初,我们党就把解决人民“吃穿用”问题作为主要任务,提出了正确处理十大关系和人民内部矛盾的理论,但在发展问题上也曾经走过弯路,经历过曲折。改革开放以来,结束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路线,形成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发展理论。在此基础上,我们党明确地提出了科学发展观,丰富、升华了社会主义发展理念。另一方面,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也是当代中国现实发展的迫切要求。党的十六大提出在本世纪头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历史任务,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并明确提出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等方面的目标和任务。新世纪新阶段新任务要求我们必须以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着力解决改革的深层次矛盾,突破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逐步解决我国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领域和方面发展不平衡问题。同时,我国市场经济在发展中出现了一些新问题和新情况。从国际环境看,综合国力竞争空前激烈,外部环境日趋复杂多变,而我国经济对外依存度不断提高,世界经济对我国发展的影响明显加深;从国内改革和发展形势看,我国体制创新进入攻坚阶段,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加速,农村大量富余劳动力向非农领域转移,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要不断提高并日趋多样化,与此同时,缩小地区发展差距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任务也更加艰巨。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无疑适应了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这一要求,确保了改革发展的顺利进行,有助于加强国家宏观调控和统筹协调,有助于经济社会的又好又快发展。为此,党的十七大对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出了更加明确的要求。
可见,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既是对全球化进程中人类发展经验教训的理性反思,也是对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经验的深刻总结,同时还是探索新起点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理论回应,展现出科学发展观的宽广视野和世界眼光。
二、科学发展观的理论贡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新发展
科学发展观提出以来,我们对科学发展观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过程,对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精神实质和科学体系都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科学发展观学习和实践活动也正在扎扎实实进行着,科学发展观已成为新的历史起点上引领我国发展的重大战略指针。党的十七大对科学发展观已经做了科学定位,以此为指针,我们要准确认识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和重要理论贡献,这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前提和基础。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增添了新的内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丰富和发展。科学发展观的理论贡献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哲学基础和理论精髓的新贡献: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路线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传承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髓和核心,其哲学基础就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实践中一直贯穿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和方法,不断展现着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魅力。我们党成立80多来的实践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的历史实践告诉我们,我们党的每次重大理论创新首先都与党的思想路线形成和发展紧密相连。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形成过程就是毛泽东思想形成的过程,实事求是成为毛泽东思想的哲学基础和精髓;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和形成,为创立邓小平理论奠定了坚实基础,并成为邓小平理论的哲学基础和精髓;而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也就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过程。因此,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就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一以贯之的精髓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坚持这一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和哲学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不断丰富和发展,我们党各项事业不断取得新胜利就有了根本保证。在新世纪新阶段,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继续坚持这一精髓和思想路线,并鲜明地提出了科学发展观这一重大战略思想。科学发展观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进一步彰显着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和精髓。胡锦涛总书记从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战略高度,突出强调了在全党要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大兴求真务实之风的极端重要性。胡锦涛指出:“求真务实,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一以贯之的科学精神,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内容。”并强调在全党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大兴求真务实之风的关键,就是要引导全党同志不断求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之真,务坚持长期艰苦奋斗之实;求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之真,务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之实;求人民群众的历史地位和作用之真,务发展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之实;求共产党执政规律之真,务全面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之实等等。可见,求真务实成为科学发展观产生的重要思想基础。胡锦涛总书记对“求真务实”的论述鲜明地彰显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精髓,从而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的内涵。
2、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理论基石的新贡献:进一步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主题
任何理论都是时代发展的产物,因此,任何理论都具有那个时代的特性,主要解决那个时代的首要任务,同时,任何理论都有其最基本的原理及理论的基石。邓小平理论主要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根本的理论问题,并围绕这一问题形成了一系列相关的理论,如社会主义本质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以及社会主义发展战略理论,改革开放理论和外交战略理论等等,奠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基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不仅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根本问题,更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一重大时代课题,进一步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石。随着历史的发展,当代中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时期,改革发展进程中面临的新课题新矛盾亟待解决,于是,我们要“实现什么
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问题逐渐成为当今中国急需回答和解决的重大时代课题。针对这一课题,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适时提出了科学发展观这一创新理论,有针对性地回答和解决了关于发展的一系列根本问题。主张以人为本,实现经济社会的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主要回答了“什么是发展和为谁发展”的问题;统筹兼顾,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道路,主要回答了“怎样发展”的问题。党的十七大报告则明确提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根据改革开放30年来的历史进程,胡锦涛总书记特别强调,“我们党的全部理论和全部实践,归结起来就是创造性地探索和回答了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从而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题。总之,科学发展观是在继承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础上,面对新的发展形势而提出的创新理论,是在不断解决时代发展课题的过程中实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与时俱进和理论创新。
3、对中国特色主义理论体系主要内容的新贡献:进一步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和战略布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内容丰富,主要内容涵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党的建设等各个方面,其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观包括其发展内涵和发展观念的确立,发展思路的开拓和发展难题的破解,同时,更要在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发展战略、发展动力、发展目的(目标)和发展布局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思想观点。科学发展观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观方面提出了十分丰富的内容,突出表现在发展道路和战略布局方面的发展和创新。首先在发展道路方面,邓小平提出了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要探索“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江泽民同志主张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的协调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正确处理改革、开放、稳定的关系,抓住机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发展;同时也主张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总结现代化建设中的经验和教训,创造性地提出了以人为本,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更加明确、更加系统、更加科学地概括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前进道路。党的十七大又进一步强调全党要更加自觉地走科学发展道路,奋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发展道路上的重大理论创新。
在战略布局方面,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主要把我国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分为三个领域:经济建设、政治建设和文化建设。在此基础上,科学发展观首先创造性地提出了社会建设理论,把我国社会主义事业“三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发展为包括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在内的“四位一体”的总体布局。社会建设理论侧重于社会结构的合理布局,同时强调社会的各个方面——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相互配合与相互促进。在这一理论的基础上,胡锦涛同志又提出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实际上这是对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进一步创新,必将极大地推动中国社会的健康发展。党的十七大首次将“生态文明”写入党代会的报告中,并把建设生态文明作为我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之一,要求在全社会牢固树立起生态文明观念。随后,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明确提出了要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任务。胡锦涛总书记强调:“适应新形势,完成新任务,实现新发展,要求我们……把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摆在突出位置,把党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转化为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强大力量,为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为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进一步奠定重要的思想基础、政治基础、组织基础。”由“四位一体”到包括生态文明建设在内的“五位一体”战略布局的提出,进一步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和战略布局。
4、对中国特色主义理论体系重要范畴的新贡献:进一步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和基本规律
范畴是揭示事物各种关系的基本概念,是对事物本质属性的科学概括。任何一个科学理论都会提出并界定这一理论所特有的理论范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其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一系列重要范畴。有专家认为,邓小平理论的基本范畴主要包括一般原理和中国特色、和平和发展、计划和市场、公平和效率、发展和稳定、民主和法制、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独立自主和对外开放等。政治文明、三个代表等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重要范畴。可以说,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都有其鲜明的理论范畴。科学发展观是一个完整的科学理论体系,它突破了传统发展观念的束缚,提出了一系列新的理论范畴,比如“科学发展”、“和谐社会”、“统筹兼顾”和“生态文明”等应属于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重要范畴的新认识。特别是党的十七大报告从总结改革开放30年来历史经验的高度提出了10个结合,即“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结合起来,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同坚持改革开放结合起来,把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同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结合起来,把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同发展市场经济结合起来,把推动经济基础变革同推动上层建筑改革结合起来,把发展社会生产力同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结合起来,把提高效率同促进社会公平结合起来,把坚持独立自主同参与经济全球化结合起来,把促进改革发展同保持社会稳定结合起来,把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同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结合起来”。这10个结合实际上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基本范畴。其中“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四项基本原则与改革开放”、“人民首创精神同加强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同发展市场经济”、“经济基础变革同上层建筑改革”、“提高效率同促进社会公平”、“坚持独立自主同参与经济全球化”、“促进改革发展同保持社会稳定”等,不仅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体系的重要范畴,也深化和升华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属性和基本规律的认识。
三、科学发展观的实践要求:努力把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高到新水平
社会实践催生并创立科学理论,科学理论指导和引领社会实践。科学发展观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新成果,是新的历史起点上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战略指导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理论贡献和战略地位要求我们必须准确把握其实践指向和要求。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唯物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的固有特色。“科学发展观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实践性是科学发展观的鲜明特征。”科学发展观的实践要求,就是把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引向深入,把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高到新水平,不断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科学发展观作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所指向的社会实践性,就是要求我们必须着力做好以下工作。
1、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必须进一步贯彻党的思想路线,在解放思想开拓创新上有新认识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精髓所在,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走向胜利的法宝所在。改革开放30年来,由于我们党坚持并贯彻了党的思想路线,当代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学习实践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进一步贯彻党的思想路线,在解放思想上有新认识,特别是要把发展的新起点作为解放思想和推进创新的新起点,在解放思想、求真务实中不断开拓科学发展的新境界。第一,创新思维方式和学习理念,进一步提高对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战略意义和目标要求的认识。面对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和人民的新要求新期待,党员领导干部必须把解放思想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找准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结合点,这就既要我们创新思维观念,还要进一步提高对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意义和要求的认识。为此,不仅要学习掌握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根本要求及指导意义,认清科学发展观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的思想精髓、理论基石、主要内容和重要范畴的新贡献,更要通过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进一步认清深入开展这一活动的重要意义和目标要求,不断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坚定性。第二,创新实践形式和活动载体,进一步探索科学发展的新鲜经验和实践特色。形式和载体反映并丰富事物的内容。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不仅要创新学习理念,更要创新实践的形式和载体。我国各地方情况千差万别,各地区发展也不平衡,这就要求我们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实践中增强思想解放的敏锐性,保持开拓创新的自觉性,在尊重基层群众首创精神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地创新活动内容、形式和载体。这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从本地实际出发,按照科学发展的新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新期待,着力研究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关键领域和环节。实际上,成功的做法就能积累经验,问题的突破和解决就能彰显出实践的特色。第三,创新体制机制,进一步提升贯彻落实科学发展的能力和水平。改革开放30多年的实践证明,制度建设更带有根本性。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依托科学的领导体制以及有效的管理机制。判断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成效,从根本上说就是看是否根据科学发展的要求建立了创新的体制和机制。因此,推进科学发展就是要真正建立起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科学的评价评估体系、有效的监督约束机制,从而使我国科学发展的能力和水平不断提升,为推进科学发展提供制度保障。总之,应牢牢把握党员干部受教育、科学发展上水平、人民群众得实惠这个总要求,切实把更好地造福民众,更好地让发展成果惠及广大人民群众作为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实践活动的内在要求和根本落脚点,从而使学习实践活动不走过场,推动我国经济社会走上科学发展之路。
2、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必须切实掌握新起点上国情的新特点,在改革开放上有新突破
马克思早在1843年就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指出,“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决定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事实上,科学发展观的生成源于我们党对世界发展道路的反思,更扎根于中国发展的深厚土壤,因而它将成为我们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战略指针。所以,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必须在切实掌握我国国情新特点的基础上,努力在改革开放上有新突破。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许多深层次的矛盾需要以科学发展的理念来突破和解决。尤其是当前经济全球化进程失衡,国际金融危机快速蔓延对我国发展产生较大影响的新背景下,更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来统筹兼顾,推进改革发展。第一,把握必要前提,切实以科学发展观来引领改革开放,不断开拓科学发展的新境界。把科学发展观作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战略指针,是新起点上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和改革发展指导思想的重大创新。时代性和现实性是科学发展观的鲜明特色。所以,必须认清科学发展观的实践要求,着力转变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观念,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把全社会的发展积极性引导到科学发展上来,把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各个方面。特别是目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困难和挑战,越是困难的时候越需要以人为本,统筹兼顾,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通过深化改革来破解经济社会发展的难题,在扩大开放中赢得可持续发展的机遇,在战胜困难和挑战中不断开拓科学发展的新境界。第二,认清重要基础,切实把促增长、保民生、保稳定落实到位,不断彰显科学发展观的本质与核心。当前国际金融危机使世界经济增长明显减速,我国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一些企业经营困难,社会就业问题突出,因此,按照科学发展观关于以人为本的根本要求,必须把经济增长和民生保障等基础工作做好,唯有如此才能有助于改革开放深入推进。重视、保障和改善民生同我们党的性质、宗旨和目标一脉相承,与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紧密相关。一方面应着力在扩内需和保增长上下功夫,切实做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工作,另一方面要把发展教育、促进就业、调节收入分配以及完善社会保障等民生工作的一系列政策落到实处,以此来促进社会更加和谐稳定。第三,突破关键环节,切实加快经济结构和发展战略调整,不断推进科学发展理念目标的实现。科学发展观还要求我们必须以科学的思想理念来研究解决我国改革发展中的问题,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和谐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所以,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必须增强改革的针对性与有效性,强化调控的科学性与预见性。应看到,国际金融危机的发生给我们调整经济结构及发展战略带来新机遇。从长
远看,我国不符合科学发展的粗放的发展模式和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不合理的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环境代价过大等问题十分严重。因此,我们应把压力转化为动力,变挑战为机遇,从战略高度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体制改革步伐,加大解决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现实问题,真正激发创造活力,力求在科学发展的关键环节上有新突破。
3、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必须把握世界发展的新态势,在国际战略上有新举措
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必须统筹国际和国内两个大局,统筹国内改革和对外开放。通过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应开阔发展视野,树立世界眼光,既着眼现实也着眼未来,特别是科学判断国际国内形势,制定出符合我国和各地区实际的国际国内发展战略。当今国际形势正在发生着冷战结束以来最深刻最复杂的变化,经济全球化发展遇到了新的问题,国际金融危机还没有见底,中国的外部环境更趋复杂和多变,按照科学发展的理念,我们必须在国际战略上有新的举措。第一,政治上坚持和平发展道路,不断提升国际合作的水平和成效。国际战略是国内政策的对外延伸,我们党提出的走和平发展道路与促进和谐世界建设的方针就是科学发展理念在国际领域的运用。通过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面对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的严峻形势,我们应进一步增强信心,加强国际对话与合作,共克时坚,努力实现既通过维护世界和平发展自己又通过自身发展维护世界和平的和平发展道路,不断扩大我国在国际事务的影响力。第二,经济上坚持合作和走出去战略,继续开拓新的发展空间。本次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是巨大的,如何最大限度地降低危机对我国经济的负面影响,同时抓住未来发展的新机遇,成为我们面临的艰巨任务。事实上,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外向型经济发展既带来很大影响,也使我们对其进行战略结构升级除逢其时。按照科学发展的要求,我们紧密联系当前国内外经济形势,积极应对困难和挑战,在扩内需保增长的同时,继续坚持“走出去”战略,适时调整产业结构,加快技术创新,实施出口市场多元化战略,拓宽对外投资渠道,不断开辟我国经济发展空间。第三,文化上坚持各国文明多样性原则,不断提高我国的软实力。在多样性文明的对话和交流中,作为代表人类文明发展趋势和价值趋向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可以借鉴各国文明的有益成果和合理因素,不断升华自身的内涵和价值。因为“多样性文明的存在是人类社会的特质和客观规律,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和必然结果,也是人类卓越的创造精神的体现,更是人类社会展示出蓬勃发展生机的活力源泉。”文明多样性的发展态势有利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价值的彰显,从而有助于社会主义国家国际地位的提升,所以,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应把提高国际传播能力摆在突出位置,进一步提升我们的文化软实力,不断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新境界。
责任编辑:吴增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