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清水
摘要:如何在素质教育和新课标实施的大背景下。在有限的条件下,提升农村中学音乐课的教学质量,是每一个农村中学音乐教师必须思考的问题。本文从提升农村中学音乐课堂教学质量的角度入手,创新性地“借来”戏曲和地方戏曲——农村学生身边的艺术,将农村音乐教育和普及戏曲文化结合起来,一举两得,值得研究和深入探讨。
关键词:农村中学戏曲欣赏课戏曲艺术
多年来,因传统观念的禁锢、师资队伍的缺乏、教学资源的简陋,农村中学音乐教育的健康发展一直阻力重重。如何在有限的条件下,提升农村中学音乐课的教学质量,推行素质教育的正常进行,是每一名农村中学音乐教师所必须思考的问题。
与此同时,作为世界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中国的戏曲艺术,特别是品种丰富的地方戏曲,正在经受着时代的考验。这既关乎人类的物质文化,也关乎精神文化的艺术形式,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因此每一个中国人,特别是以传播文化为己任的教师,都有义务为下一代普及戏曲知识,使其得以传承。
基于上述原因,在中学音乐教育中开设戏曲课程,特别是在音乐教学软硬件设施均相对城市中学缺乏的农村地区,采用将选取脍炙人口的优秀戏曲和就地取材当地剧种相互结合的教学方法,既可以普及戏曲知识,提升学生对戏曲艺术和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又可改善农村中学的音乐教学环境、拓展学生的音乐视野,提高其音乐文化素质。
一、课程设置背景
1社会环境分析。
戏曲艺术的日渐式微是不争的事实。然而,这样一个中华传统文化的经典。艺术宝库中的奇葩,不应当因为日益加快和浮躁的现代生活,而淡出历史的舞台。无论是作为传统文化,还是对戏曲衰落迹象的拯救。中学生都有责任有义务了解戏曲,领略这门艺术的博大精深。
让戏曲走进课堂,既可以丰富学生的人文艺术常识,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的认同度,也能让他们在其婉转的旋律、多样化的表现手法和引人入胜的背景故事中陶冶情操。同时,戏曲进课堂,也是一个从隔膜、无知到认识、认同、进而喜爱的过程。这样,一种优秀文化才能最大限度地在后生晚辈中觅得知音,才能保持其生命之树的永续和常青。
2教学环境分析。
江苏涟水县五岗中学是我校重点扶持的苏北贫困中学。2007年9月,响应南京教育局的号召,我奔赴五岗中学支教。这所乡村中学在音乐教育上呈现出的落后状况,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影响。如何在有限的条件下,因地制宜,竭力保证与城市中学一样的课堂质量,就成了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正式开课之前,我对该校的音乐教学状况作了一番调查。五岗中学的音乐设备陈旧且缺乏,学校仅有一台电视机和录像机。在中考的压力下,学校的素质教育推行不畅,音乐、美术等课堂时常要让位给语数外等主要科目。90%的学生对音乐课的认识就是唱唱歌,100%的学生不知道音乐欣赏课程,50%的学生知道中国是一个多剧种的国家,只有20%的学生能说出、听辨出京剧、越剧、黄梅戏等少数剧种。在和其他教师的交流中我了解到,市县级的淮剧团时常下乡慰问演出,学生中对这个地方剧种有了解的近30%。
由此可见,调查结果的不乐观并非由学生的个人意愿决定,缺少开阔眼界、了解戏曲的机会,才是造成他们对戏曲不了解不喜欢的根本原因。
二、课程的基本框架
1课程理念。
(1)“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生对戏曲的兴趣。是课堂顺利开展的前提。对戏曲产生兴趣。可以让学生在这三个课时中,与教师保持步调一致,也能培养出他们积极探究、主动发现等正确的学习态度。因此,应当从一开始就尽可能地营造亲切、欢快、诙谐、积极的课堂气氛。
(2)坚持学习联系生活。艺术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戏曲也是如此。与其空中楼阁,抽象地介绍戏曲的曲调和程式,不如让学生从生活中找到戏曲的“影子”,从表演唱中体会戏曲艺术的魅力。
(3)加强集体意识,谋求和谐发展。无论是课堂教学,还是户外采风,教学中都要注意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学生的音乐知识体系在探索中能不断得到完善,人格和能力在参与和实践中能不断得到完善,还能形成和发展其对团队及自我的责任感、荣誉感,使其形成合作、分享、进取等良好的个性品质。
2课程目标。
(1)通过欣赏不同戏曲剧种,学生能够通过辨别不同戏曲不同的曲调程式,从而正确辨析出各剧种。
(2)通过学习,了解戏曲音乐文化,拓展戏曲视野,培养学生对戏曲的感受、表现、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继而不断促进学生增强民族自主意识。
三、课程的实施与运作
1采用“了解—认同—实践”三步层层递进的教学实施方案,开设三课时(每课时45分钟)的戏曲欣赏课。
2选择初中二年级作为教学试点年级,以初二(1)班作为课程试点对象,在第一课时之前和第三课时结束时做调查、回访、记录和分析。
3选择国剧京剧、旋律明快优美的黄梅戏和涟水当地流行戏种淮剧,作为音乐课欣赏教学内容。拟将京剧《红灯记》,黄梅戏《打猪草》《天仙配》,淮剧《牙痕记》等现代人较接受的旋律唱段作为戏曲欣赏的内容。
4从学生身边的戏曲形式人手,加强对戏曲的亲切感和认同度。选择淮剧《牙痕记》《九件衣》,作为地方戏曲赏析的内容。邀请当地文化站的淮剧演员演绎淮剧三大主调,“拉调”、“淮调”、“自由调”讲述他们对淮剧的理解和感情。
5整合社会资源,构建戏曲学习课外拓展体系。带领学生到乡间采风。倾听涟水农民劳作中的打工号子。辨析劳动号子和淮剧三大主调之间的异同。让学生认识到“戏曲来源于生活,来源于劳动”,戏曲是劳动人民对生活特有的情感表达,值得传承发扬。
四、课程成效及数据分析
在探索和实践的过程忠,通过调查对比,行动研究法得出了学生在戏曲课开展前后的不同情况,现总结如下:
表1学生对戏曲的学习兴趣情况(以初二(1)班52名学生为例)
五、课程的心得
为戏曲普及特别开设课堂,并非只是应对教学条件相对缺乏的权宜之计。这样一种教学形式,完全可以在全国义务教育素质教育中推行开来。那么如何才能更好地开展戏曲欣赏课呢?
1教师自身要热爱传统戏曲艺术。
因高等音乐教育、中学教材大纲、戏曲在当今社会重视程度等方面的原因,许多音乐教师平日大都只关注声乐、视唱练耳等基本功,缺少对戏曲的了解和常识。在教与学的互动过程中,教师如果首先对戏曲就缺乏热情,教化学生更是无稽之谈。所以,普及戏曲教学,必须以教师对戏曲的热爱为前提。
2激发兴趣。让学生“乐知”。
正式开展拓展课之前的一次调查中,学生们向我谈起了不喜爱戏曲的原因。总结起来,听不懂、节奏慢、没有时代感是让他们与这个优秀的传统艺术隔膜的主要原因。相比之下,他们更喜欢节奏明快、贴近生活的流行音
乐。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因此,“乐知”就成了戏曲课能有效开展的前提。通过观察和与初二(1)班其他任课教师的交流,我发现,此班一半的女生喜爱语文课和课外文艺活动,近三分之一的男生喜爱历史课,除了课堂,全班学生对文化历史娱乐等信息的接受多来自电视连续剧。因此在教学中,京剧和黄梅戏就成为了本系列课程剧种选取的首选。京剧的一些经典折子戏大都有脍炙人口的历史典故和背景,黄梅戏旋律优美,在经过几代黄梅戏表演艺术家的研究、揣摩和改革,一些经典唱段的旋律和情节都极富“时代感”。以溯历史,讲故事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能够满足学生的兴趣,加深学生对戏曲的了解,对培养他们对戏曲的兴趣也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3体验生活。从源头感悟戏曲的魅力。
马克思主义认为劳动创造历史,同样创造了戏曲。戏曲起源于劳动。发生于对劳动场面的模拟。中国戏曲源远流长,最早也是在模仿劳动的歌舞中产生的。《诗经》里的“颂”,《楚辞》里的“九歌”,以及后来汉魏到中唐出现的以竞技为主的“角抵”(即百戏)、以问答方式表演的“参军戏”和扮演生活小故事的歌舞“踏摇娘”,都是萌芽状态的戏剧。宋代之后长期受礼乐文化排挤的戏曲,此时发展起来。蒙古人灭金建元,文人通过科考进入仕途的路径被封堵。“这为他们熟悉下层群众的艺术和发挥他们的文学才能提供了极好的机会。于是,一批以往历史上没有过的作家——杂剧作家涌现出来了”。
即便到了现在,我们时常还能从一些民间的劳动场面中,感知戏曲得以生根发芽开花繁盛的原因。我所支教的五岗中学,隶属淮安地区,流行地方戏曲淮剧。涟水方言的发音和淮剧的吐字极为相似,甚至当地人们在田间劳作的劳动号子中都能找到淮剧的“身影”。因此,我有计划地安排学生走出校门,走向田间,让他们在参与父辈们的劳动和观摩民间艺人或乡文化站戏曲演员们的彩排中感受戏曲、理解戏曲,从而领悟戏曲之所以历久弥新的原因和魅力。
4用时尚元素包装戏曲课堂。
即便慢,戏曲艺术依然在发展。戏曲音乐不断引入现代元素,和现代流行音乐不断从戏曲中寻找灵感,都成为我的戏曲课的好素材。港台的流行乐坛正刮起一阵中国风,融合了戏曲元素的流行歌曲《北京一夜》、《苏三说》、《花田错》,在中学生中间已经成为“酷”的代名。因此,我时常以这些流行歌曲作为教学的“开胃前菜”。作为调节课堂气氛的“兴奋剂”。用“流行”包装课堂,迎合学生的喜好,再依这些歌曲的音乐介绍旋律相近的剧种。自然就能达到预定的教学目的。
六、结语
弘扬民族文化,振兴地方戏曲,培养新时代戏曲艺术的观众、鉴赏者、爱好者,让这些流传千百年的戏曲,能够在未来继续拥有市场、拥趸和知音,延续其生命,中学音乐教育责无旁贷。同时,把弘扬传统与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水平和审美能力相结合,这也是中学素质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通过在农村中学音乐课程中引入戏曲教学。可以使学生加深对脚下这个神奇国度的热爱。这个拥有悠久的历史和广袤的疆土,也孕育者丰富文化遗产的国家,是我们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的由来;而戏曲,这朵综合了多种艺术门类的文化奇葩,又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这些懵懂少年个人价值观和文化修养的形成和健全。
戏曲欣赏课程的设置,不为发掘出一两个曲艺奇才,毕竟戏曲的振兴,不是少数人的摇旗呐喊。扫除人们对戏曲的无知、冷漠,让学生真正走进戏曲,理解戏曲,才是以普及为目的的义务教育,向传统文化致以的最高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