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兰图雅
摘要:本文阐述了现代民族唱法。分析了原生态歌曲及其唱法,并提出了分类误区及正确分类的必要性,以期更好地保护民歌。
关键词:现代民族唱法原生态歌曲
分类
一、现代民族唱法
从2005年中央电视台青年歌手大奖赛开始,声乐界出现了一个新的词汇——“原生态唱法”,其以新的声乐唱法分类形式出现在比赛上,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对于其以民族唱法之外的独特的演唱方法分类,赞成者与反对者各执一词。这种争议以声乐专家和音乐评论家,以及听众的口头争议形式出现在报刊或者互联网上。本文对中国民族歌曲,由歌曲特点而引起的演唱特点,以及演唱方法的历史变化,和当代的声乐技术等方面作一较为详细的分析。
(一)现代民族唱法的形成。
在新中国成立后的上世纪五十年代,我国声乐事业从完全本土化走向与异域文化结合,大批的基层音乐工作者进入了专业团体,成为骨干力量。但是这些没有受过专业训练的声乐工作者无法适应当时的审美需要,因而十分需要进修和系统训练。此时从欧洲回国的一些声乐学者将欧洲的美声唱法带人了教学体系,在中国声乐界起到了划时代的作用。从此中国民歌正式与国际接轨,并进入学府,构建了自己独特的科学体系。
(二)中国现代民族唱法实质上就是中国化了的美声唱法。
1歌曲方面
现代民族唱法所相对的歌曲已经不是传统的宫商角徵羽的五声调式的歌曲了,而是西洋化的七声调式,并且频繁地运用升降号。这样所演唱的歌曲的西洋化味道就很浓,失去了传统意义的民歌风味。
2演唱技巧方面
吸收欧洲美声发声法后的现代民族唱法在气息的运用上借鉴了以腹式呼吸为主的胸腹式联合呼吸法,声带使用张力较强,共鸣比较集中。在放松下腭,打开颌骨,提笑肌,舌头平放,脖子、肩部放松,强调腰腹肌的力量等方面的要求与美声唱法一致:声门积极靠拢闭合。主动向下挡气,使呼出的气流最大限度地转化为声波,使发音集中明亮;保持声带的弹性和运动中的平衡,以此减轻声带的负担与疲劳,获得更多的谐音振动,以与头腔共鸣相策应,产生全面的广泛的共鸣效果;使用各种不同的共鸣方法变化音色和音量,润饰唱腔,表达情感,全面平衡地使用共鸣腔体;充分发挥鼻腔(头腔)、咽腔和喉腔的共鸣,适当地运用胸腔共鸣,配合吐字唱词中变化频繁的口腔共鸣,形成以咽腔为轴心的上通头腔(鼻腔)、下通喉腔和胸腔的垂直柱状的共鸣通道,以求达到最佳的整体共鸣效果;打开喉咙,抬起软腭,放松下巴,在咽腔形成一个开阔的“三叉腔”(“三角区”),获得良好的泛音共鸣(即鼻腔、头腔共鸣)。
现代民族唱法中高音区的演唱方法是最西洋化的,其彻底摒弃了传统唱法中靠真嗓子喊出来的方法。以假声和共鸣完成高音的演唱。现代民族唱法与美声唱法在演唱上都采用声区统一、音域宽广、真假声结合的方法。这是中西文化相互融合、相互影响的结果,也可以说是我国声乐教育发展取得的一大成果。
二、原生态歌曲及其唱法
“原生态民歌”这个词是近几年才出现的,“原生态唱法”之说则是在CCTV第十二届青年歌手大奖赛中派生的,事实上只是前面讲到的中国传统民族歌曲,以及唱法的新的称呼。
原生态唱法的要求是:以一种以原始形态的嗓音演唱原始形态的歌曲。它通常选择历史悠长的歌曲为材料,以不加训练性的和教授性质的装饰演译歌曲。有以下四个特点:
1以不受专业院校训练限制的、民族原始的声音展示各民族自己的风采。
2用民族语言或者地方方言来演唱。
3传统的表演形式。
4传统的伴奏形式。
三、分类误区及正确分类的必要性
CCTV青年歌手大赛增设了原生态唱法,虽说让一批没有经过专业训练的民间歌手登上了舞台,却也引来众多议论。很多听众问,究竟什么是原生态唱法?原生态唱法是否是科学的划分?原生态唱法有没有意义?不少专家提出了“原生态唱法划分欠科学”之说。当然,无论是情歌,还是山歌、号子,都是各民族多年来形成的民族文化结晶。随着人们生活状态的改变,现代人对先辈们形成的文化结晶进行保护和传承显得更加迫切和重要。但是,原生态唱法作为一种演唱方法的种类划分,其性质必定和人们早就耳熟能详的民歌唱法有本质的区别。尽管许多歌唱家、音乐家反对唱法划分,认为违反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艺术发展规律,但民歌唱法本就是概括了中国各民族民歌的演唱方法。从CCTV青年歌手大赛的歌手情况来看,所谓民歌唱法相对于原生态唱法,只是读过音乐学院的歌手和没有受到过专业训练的歌手之间“洋”与“土”的区别,这种分类使得以一门学科定位的民族声乐遭到了概念模糊的挑战。
(一)民族唱法、“现代民族唱法”与“原生态唱法”,
现在的所谓“现代民族唱法”已经到了一个高峰。称其为“民族唱法”,但是到底是哪一个民族的唱法呢?打个比方:一块浩大的陆地上生活着一个人,他是这里的主人,名字叫“中国民族唱法”,后来从西洋来了个客人,叫“美声唱法”,他们交融结合并生出一子,这个孩子羽翼丰满后赶走了父母,占领了陆地,并自称为“民族唱法”。被赶走的父母到附近的一个荒岛生活,并改名为“原生态唱法”。可中国民族美声唱法能代表中华民族吗?它是中国民族的唱法吗?事实上其仅仅是汉民族唱法与意大利美声唱法结合后的产物。代表不了中国的民族唱法。若认同它则不仅是对汉民族声乐的狭隘化,而且是对丰富多彩的中国少数民族声乐的不公平对待。
占领了民族唱法领域的中国民族美声唱法实质上是在原生态唱法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一种演唱形式。汉族的说唱、戏曲,蒙古族的长调等都是包括在中国民族唱法里的,它和这些声乐形式都是一个级别的,并和这些种类繁多的演唱形式一起构成了中国民族唱法。
现在的“民族唱法”应该囊括一切中国的民族唱法,是个广义的民族唱法。而中国民族美声唱法和其他原生态唱法及曲艺等,只有以门派的形式出现于比赛和教学生活中才是正常和妥当的。
(二)原生态唱法的艺术价值,以及正确分类的必要性。
民族唱法仅仅指美声化的学院派的唱法——这是一个极其危险的讯号。中国民族声乐面临着摒弃原本,依附他文化的危险境地。
打开电视,千人一声,若只听声音不看画面,很难知道是谁在唱。当然,这其实不是歌手本身的问题,甚至也不是教师的问题。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是时代的共同审美思潮和审美追求。这一单一化的局面也是音乐学院的产品。工业社会所推崇的,是科学化、规范化。而科学化、规范化的结果,就是我们具备了批量生产歌手的能力。但却抹杀了歌手个性。
为什么学院派能够这样强有力呢?在很多人的观念里。欧洲代表先进、代表科学,他们认为只有美声唱法才是“科学”的,认为只有美声唱法是成体系的。其实,我国的许多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独立的、完整的声乐体系,只不过没有被整理出来而已。
民歌艺术是中国歌曲文化的基础、土壤和母亲。从整体看中国或人类的文化史,一切艺术都有一个从粗糙走向精致的过程,开始的时候很粗糙,但有生命力。精致化是艺术发展的一个规律,但精致化之后,艺术的生命力就开始逐渐消退,尤其是成为“显学”之后更容易变得单一、规范化、没有个性。那么歌唱文化走到这种境地时怎么办呢?首先就是向民间学习,走多元化的道路。向民间学习是拯救主流精致化、使其再生的最好方法。从民间找根,找生命力,这恐怕是摆脱我们“民族唱法”单一化困境的唯一途径,也是恢复原生态歌曲以民族唱法的主流地位的必要所在。
民歌是通过代代相传、心口相授才传承至今的。不少专家认为,处于偏僻地区的民族,过去由于生活节奏缓慢,更新不明显。处在如今的社会环境里,口口相授的民歌已更多地融入现代生活的内容。所以,再现千百年前的“原汁原味”。已是不可能的。CCTV青年歌手大赛通过设置原生态唱法这种方式,让平时生活在边远地区的民歌歌手在舞台上展示出各民族文化的丰富多彩:也让广大看厌“熟面孔”的观众获得了新鲜的文化享受;更表彰了一批音乐工作者保存民歌、推广民歌的努力。但是,用划分原生态唱法这种缺乏科学依据的做法保护民族文化是否显得过于主观了呢?换言之,是否有更好、更多的方法保护民歌呢?这些都值得我们继续研究和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