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启平 张国伟
摘要:在新的形式下,结合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本文就指导思想、建设目标、专业定位和建设方案等几个方面对如何建设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设想。
关键词:楼宇智能化;专业建设;建设目标;北部湾经济区
1 引言
2008年2月16日,国家批准实施《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标志着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将建设成为中国-东盟开放合作的物流基地、商贸基地、加工制造基地和信息交流中心,将成为带动、支撑西部大开发的战略高地和重要国际区域经济合作区。其中提出了实施职业教育攻坚战,大规模培养各种专门人才的教育要求。
专业建设是高校教育教学的基础工作。专业建设水平是高职院校办学水平、师资水平和管理水平的综合体现。本文特结合区域特点对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的建设进行分析。
2 专业建设的指导思想
北部湾经济区城市的建设包括大量的现代楼宇和智能小区,这些对我们都不陌生,这些将直接拉动对智能楼宇专业人才的需求。为了更好的培养智能楼宇专业人才,特提出一下建设指导思想。
跟踪北部湾经济区智能建筑行业的动态变化,把握智能楼宇设计、实施关键职业能力,构建岗位职业能力体系。
深化专业模块化的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改革,工学结合,培养高度对接企业岗位任职要求的高技能人才,不断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以培养“掌握技能,可向技术型、具有可持续发展性”的人才为导向,专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高度融合社会需求,培养切实满足行业需求的人才。
构建跨学校、跨地区的人才培养课程衔接方案,联合培养学生。
3 专业建设规划的建设目标
北部湾经济区的发展离不开民用建筑的快速发展。随着我国城市数字化、建筑智能化的进程日益加快,人们对居住环境的规划、建设、管理及服务理念急需更新,运用科学、整体、系统的思维来营造现代智能化的工作环境、居住环境已成为必然趋势。楼宇智能化涉及专业多、配套产品和技术繁杂,产品更新换代迅速,对从业人员要求很高。由于楼宇智能化在我国出现时间较短,人才难觅特别是专业人才很稀缺。针对我国北部湾乃至全国智能楼宇的这种状况,本专业培养的人才要充分了解北部湾经济区的发展现状,应具备在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领域从事生产、流通、及应用第一线从事技术服务和现场管理的基本知识和能力,具体是:
能较熟练地使用一些常用仪表及与本专业相关的测量仪器,能灵活地使用这些仪器进行设备检修。
能熟练使用智能建筑系统组合器件及具有楼宇自动化设备安装、调试能力。
具备一定的专业英语及管理能力,能从事楼宇设施生产工艺过程品质管理、产品检测及售后服务等。具有楼宇的供配电、照明、音响、综合布线等工程技术能力。掌握安防监控、电气消防、给排水、中央空调系统等工程技术的设计、施工、运行、管理能力及安全规范等。
掌握工程项目的概预算,掌握工程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图。经过专门培训后考取电工上岗证、维修电工中级证或与本专业相关的技术工种证书。此外,还要掌握一定科学思维方法和工作方法,具有良好的科学精神、敬业精神和职业道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和较强的工作耐受力;具有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和客户服务意识。
4 专业定位
学生毕业后,主要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面向:现代化的高层建筑的楼宇智能化系统设备的设计、控制、运行维护和管理工作。消防安装工程公司,从事消防工程系统的设计、运行管理。安防与监控工程公司,从事工程安防与监控系统的设计。综合布线相关的行业,从事各种系统综合布线的设计与施工。工程公司的预算部门、工程造价事务所,从事工程项目概预算工作。电梯公司,从事电梯设计施工与维护的工作。工程监理公司、房地产开发公司,从事机电设备工程技术监理工作。
5 建设方案
5.1 建立开放式的建设体制,深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开展多种形式的产学结合、校企合作,积极争取国内外知名企业、公司的支持,参与办学,在联合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协作培养人才,组织教师培训,共建实验室与实习基地,联合开展技术攻关等方面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增强办学活力,提高办学效益。依托楼宇智能化专业的专业管理委员会、智能建筑协会,跟踪调研北部湾经济区楼宇智能化产品开发、制造、销售、工程设计与施工、系统集成企业,定期进行大批量的调研、小规模的企业摸底。校企合作,共同剖析在规模、专门化和综合化方面有代表性的企业的岗位任职要求,把握岗位关键职业能力,构建岗位职业能力体系。
5.2 科学制订专业教学计划,将教学大纲和教材开发成不同的教学模块,推动项目——模块教学,培养高质量的职业人才
目前本专业毕业生就业率持续走高,但在重要的技术岗位或关键岗位就业的人数不多,要提高学生就业能力和就业质量。要积极跟踪国内外技术发展及产业趋势对人才培养提出的要求,认真制订好人才培养方案及专业教学计划,改革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加强课程建设;要根据高职人才培养特点,突出实践能力培养,采用任务驱动、案例教学、项目教学等方法,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加强实用技术的培养和训练,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适应性。始终以智能楼宇岗位关键职业能力的培养为中心,以岗位职业能力体系为依据,建立围绕消防、安防、楼宇自控、建筑通信网络四大模块的,以设计、实施和管理任务驱动的专业课程体系,通过模块的分解与进阶,高度适应岗位职业能力需求的变化。
5.3 认真实施认证教育,增强人才培养的适应性
要根据职业技能教育的特点,推行认证教育,努力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根据行业职业资格证书的相关标准,通过与企事业单位的合作,引进认证教育的师资,对相关教师进行系统的培训,提升教师的认证教育水平,达到专业认证教师资格;同时,通过对学生进行职业资格证书教育和培训,达到规定要求者,颁发给职业资格证书。要以职业技能需求为根据,构建课堂教学与认证教育相结合的教学环境,确保职业资格认证教育的顺利开展。
5.4 积极抓好教材建设,突出实践能力培养
要制订好教材建设发展规划,根据职业性、超前性、地方性和灵活性相结合的原则,突出实践能力培养,有计划、有重点组织力量编写具有本校特色的高职专业教材(包括整合教材)。对于暂时还不成熟、变动较大的教学内容,可先编写讲义,试用几年后再组织编写教材;对于职业性较强、比较成熟的教学内容,采取学校之间、相近专业之间协作编写的方法,组织出版教材,努力形成具有我院特色的优化配套高职教育教材体系。以教材建设体现专业模块化教学的方式,确保既能学好理论,又能掌握技能,还兼顾到工作规范的学习。
5.5 切实加强教学条件建设,不断提高办学水平
要根据专业建设的需要认真制订好教师队伍建设、实验室与实训基地建设,大力加强专业教师的培养、引进和培训工作,建立一支双师素质型的师资队伍。鼓励教师下到楼宇智能产品开发企业、楼宇智能工程企业等企业实践,与企业合作进行项目开发,培养教师的实际工程能力和经验。经过培养,提高教师“双教”能力(既能教动脑,又能教动手)。教师通过校企合作项目,跟踪楼宇智能化技术发展,尤其是节能技术、自控技术、信息化技术在建筑中应用的新动向,及时预测行业岗位对人才知识能力需求的变化,培养掌握新技术的高技能人才,从技术优势上,提高智能楼宇专业学生的就业竞争力。要加强教学设施建设,建好一批科技含量高、管理科学的专业教学实验室和校外实训基地。
6 小结
总之,高等职业教育专业建设之路任重道远,还有很多难题等待着我们去破解。在高职教育专业建设之路上,我们还要不断地学习和探索。要主动适应社会的变化,在新的指导思想的指导下,努力在专业师资队伍建设、专业课程体系与教材建设、专业教学条件建设、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等诸方面取得突破,已更好的培养掌握新技术的高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1]钱卫东等.楼宇智能化技术概论[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6.
[2]潘毅.关于楼宇智能化专业建设的设想[J].职业教育研究,2007,11:83-85.
[3]范同顺,苏玮.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培养方案的研究[J].智能建筑与城市信息,2007,11(132):51-55.
作者简介:罗启平(1981.2-),男,28岁,广西象州人,讲师,研究生,研究方向:工业智能控制及其应用、工业过程自动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