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鹤年
摘要与传统相比较,当代高校图书馆的规划和设计开始发生转变:从以符合图书馆运营本身的特点为目的向以促进学生学习为目的转变。之所以发生这样的转变,是因为在过去的20年间,信息技术日新月异,传统的教育观念让位于新的教育观念,新一代学生具有了明显不同于前辈的特点。这些新的发展和变化必然对高校图书馆的规划和设计产生影响。在相关理论逐渐形成的过程中,图书馆工作者大胆地开展了实践(这一点在欧美国家高校比较突出)。探讨和分析这些理论和实践,对规划和设计符合时代发展并能面向未来的图书馆具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
高校图书馆规划和设计教育观念学生特点
无论就其象征意义,还是实际的物理形态而言,高校图书馆一直处于学校的中心位置。传统上,高校图书馆首先是作为采集、利用和保护馆藏的处所而设计的(这也是图书馆的最重要功能)。图书馆的外形看上去常常很漂亮,但其内部则往往灯光幽暗,空间利用效率不高,某些服务设施和馆藏不能对所有人开放,而只面向某些个别群体。图书馆建筑和设施的规划和设计主要考虑的是如何保护馆藏安全和怎样通过不同的服务有效地利用馆藏资源。馆内的空间通常也主要用于馆藏资源的加工、摆放和流通等目的。
长期以来我们是按照上述方式开展我们的实践的。当人们指出,我们继承的传统的图书馆不是未来的图书馆时,我们不会为此而感到惊讶。为了满足今天以及未来的教学需求,图书馆必须反映其所属学校的核心价值、使命和目标,同时它亦应适应新兴的信息和学习技术,以及利用这些技术的方法。作为课堂的延伸,图书馆的空间需要体现新的教学思想,其中包括合作式和交互式学习。作为校园里知识汇集和传播的主要场所,人们从中可以真正地感受到知识的交汇,并从中得到收获,这是图书馆必须履行的责任。
1作为学习场所的图书馆:高校图书馆规划的趋势
1998年3月,联合国经济与合作发展组织(OECD)所属的教育建筑项目组(Programme on Ed-ucational Building)在巴黎召开了“高等教育图书馆暨资源中心专家会议”(ExpertsMeeting on Librariesand Resource Centers for Tertiary Education)。在研究了一些核心问题之后,专家们在会议形成的报告中就未来图书馆的设计和组织作了四条概述:
A图书馆确立的是一种形象:新建和改建的图书馆是一个可视和可辨的物理形象,高等学校因它而吸引学生、教师和科研人员。
B网络化图书馆和专业素养提高:通过实施批判式使用网络资源的教育,新型图书馆成为学习的组成部分。对教职工和学生开展培训和再培训是其中的关键,也必须得到足够的财力支持。
C图书馆的作用:保护文化遗产依旧是图书馆的基本作用之一。图书馆工作者面临的新使命是引导学生、教师和整个学校社区(只要有这种可能)利用数字化世界。
D灵活性:为了满足当前和未来的需求,新图书馆的设施要尽可能地有灵活性,对迅速发展的技术和其不可预期性要特别给予关注。
在对图书馆传统价值观给予充分尊重的同时,以上4条概述更关注的是今天我们面对的挑战。这些挑战源自快速发展的信息技术,信息技术带来的新的环境,以及在这个环境中生长的新一代学习者。过去10年间高等学校图书馆在规划和设计学习场所方面的种种尝试和成果,证明上述结论所具有的意义深远的价值。
今天,虽然人们(特别是图书馆专业人员)不再像20年前那样担心新的信息技术会使图书馆消失,但他们承认现代信息技术对图书馆产生了巨大影响。现代信息技术如同一种催化剂,它使图书馆在高等学校的学术生活中变得更为重要。
当开始规划图书馆的建设或改建时,我们首先要问一个问题:如果教师和学生通过互联网可以在校园的任何地方获得信息,那么作为一个物理场所,图书馆为什么会在提升和丰富学校的学术生活方面起到如此重要的作用呢?这个问题的答案很简单:图书馆是校园里唯一能将传统的信息资源与获取信息的技术手段相结合的场所,通过创造一种以读者为中心的完善的服务体系,为学习、教学和科研的社会性和教育性活动提供支持。当互联网常使人陷入一种孤独状态时,图书馆作为一个物理场所所做的则恰恰相反。通过有组织的工作和活动,图书馆利用其充满活力的资源,可以当仁不让地再次成为学术社区和学术活动的中心。
在新的信息技术对高等教育产生重大影响的同时,高等教育本身也发生了虽然平静但不失深刻的转变:由教学文化向学习文化转变。
简而言之,传统上统治高校的思想模式是:高校是一所为提供教学而存在的机构。一种新的模式如春雨润土般在我们身边发生:高校是一所为出产学习而存在的机构。……我们开始认识到,高校占据统治地位的模式是将手段当作了目的,即将称为“教学”的手段或方法作为高校存在的目的。说高校的目的是提供教学,就如同说通用汽车的生意是运行生产线,或是说医疗保障制度是送惠者住院治疗一样。我们现在认识到,我们的使命不是教学,而是出产学习,是使学生利用任何有效的手段出产学习。图书馆工作者和图书馆设计者需要参与到这种思想观念变革之中。我们需要明白,一所高校图书馆是否成功不在于访问量的高低,不在于使用是否便利,而在于通过使用图书馆产生出什么样的学习。我们的目的不是使图书流通起来,而是确保知识的流通出产学习。由于以往我们接受的是一种以服务为目的的训练,重新建构我们的目标就要求图书馆工作者在观念上做出彻底的改变。这种改变就如同教学人员自教学文化向学习文化转变一样,我们需要做出一种由服务文化向学习文化的转变。
然而,在现行的图书馆空间规划方面,服务文化仍处于统治地位。本内特2003年的研究报告证明了这一点。他的研究报告基于的是对美国250所高校图书馆馆长的访问,这些馆长在1992年至2001年间均参与领导了图书馆的新建或改建工作。那么,我们怎样才能从图书馆的建设中得到更好的价值回报呢?作为图书馆工作者,我们的工作必须由提出正确的问题开始。做到这一点是很具挑战的,因为这些问题要求我们在专业观念和视野方面做出一种根本的、深刻的、尚难确定的转变。如果图书馆的规划和设计仍然主要由图书馆的运作方式左右,只是偶尔地顾及关于学习行为的问题,那么我们就不可能做到这种转变。我们需要关注学习问题,至少这种关注度和付出不弱于我们对图书馆运行问题的分析和研究。当在学习需要和运行需求两者之间必须做一种选择时,我们可能更需要做的是选择前者。
2新一代学生
今天许多学生喜欢积极的、参与性的体验式学习——在他们个人生活中展现的一种学习方式。……对教师和管理者来说,学生看上去对技术没有任何恐惧。移动电话、数码相机和MP3已成为学生书包里不可或缺的物件。浏
览、下载、发送信息,这类活动随时随地在发生着。
学习方式如同个性一样是多种多样的,这要求学习场所也要支持多种多样的教学与学习活动。例如:在不同的时间,学习既可以是一种社会活动,也可以是一种独立活动。作为社会活动的学习要求场所能够对协作行为和分担工作提供支持。作为独立活动的学习要求为个人提供安静的场所。学习场所可以是开放的,也可以是封闭的;既有一成不变的,也有随机可调整的;有大有小、有私密的也有共享的。无论怎样,其出发点是学习场所要对学习方式的多样性提供支持。
以上两个引述旨在说明规划和设计当代的面向未来的高校图书馆时所要遵循的基本原理。当总结今天的大学生所具有的特点时,洛玛斯发现以下这些特点值得图书馆规划者特别关注:
数字化
学生已经接受了那些迅速成为规范的做法,如即时通信、文本通信、网上信息检索、网络社交等。学生舒适地享受着互联网,这说明互联网对他们来说不是“技术”,而是一种生活方式。
移动性
由于有了手提电脑和iPod的帮助,学生将他们喜欢的环境带到了校园。他们充分利用现代技术赋予他们的能力与他人交流、与互联网联通,并通过手提电脑和手机随时获取信息。
独立性
互联网赋予人们一系列新的能力,通过它人们查证事实、追踪自己感兴趣的话题、综合和总结获得的信息。这种自立说明,今天的学生有很强的自我指导能力和内在动力,并有探究问题的能力。他们会选择对什么事在何时予以关注。
社会性
在参加小组活动和交流时,学生不感到有什么障碍。“网络世代”的一个特点是他们能够轻松自如地组建、再组建工作小组。这可能与这样的事实有关:许多学生将很多时间用于网上游戏,而这种游戏是以高社会性和高参与性为特征的。
参与性
当代的年轻人喜欢参与,DrY(自己动手做)是他们推崇的一种精神。以年轻人趋之若鹜的博客为例:缺少简单易用的工具要求博客人自己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许多早期的博客人是用他们自己发明的博客软件开始的。名声、推荐和介绍具有至高无上的重要性;好奇、争论、达成一致,这些均是博客界里的价值要素。当今的许多学生具备这些要素。
4学生为什么去图书馆?
上个世纪90年代,当新的信息技术在不同领域开始产生变革性的影响时,许多人(其中包括图书馆工作者)认为,我们将进入一个无纸社会,互联网将替代书籍,其结果是“被遗弃的图书馆”。然而,这一现象并没有发生。新的技术非但没有造成“被遗弃的图书馆”,采用新的信息技术的图书馆,其作用在当代的信息社会中日显重要了。这是为什么呢?
图书馆仍具备传统价值,人们到图书馆来是因为图书馆:
●提供了一个安全、舒适和安静的场所;
●没有商业气息,服务是免费的;
●提供了一个可与人交流的并且充满学习和文化氛围的场所;
●提供了学习、探究、再创造的机会和条件;
●提供了从丰富多样的信息中做出选择的机会;
●提供了因偶然发现而产生的那种愉悦。
这些原因相辅相成,不同组合的资源、服务、空间和活动丰富多样,从而使图书馆成为学术探索和发现的场所。如仔细观察下列高校里所发生的事,这一点就显而易见了。
在安全的宁静的环境中阅读和休闲
做白日梦、沉思、遐想、阅读、当然还有打瞌睡,这些都是学生们的图书馆经历,令人感到温馨又亲切。图书馆最有吸引力之处之一是,当身处一个与学术相连的公共场所的同时,你可以享有在一个宁静安全的环境中独处所产生的难得的愉悦。在图书馆独处,这一点在社会行为方面是可接受的,也得到学生们明显的赞赏。与他人交流是可能的,但只是作为一种选项。
独立学习
图书馆被当作一个舒适又亲切的场所,人们到图书馆主要是从事学术工作,一进入图书馆,人们就感到有学习的动力。大多数学生认为,图书馆是学习的最佳场所,他们走进图书馆时就会产生一种强烈的立即开始工作的行为反应。
小组学习
小组学习是受欢迎的,而且教师们也越来越鼓励学生从事这样的学习活动。图书馆应该通过提供更多的小组活动场所对此作出反应。相应的典型场所应有桌面比较宽敞的桌子和三到六人的座位,有白板供讨论用,同时有网络连接。
收发电子邮件和使用网络
网络已经成为学生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电脑实验室已广泛得到应用,无论是以学习为目的,还是以非学习为目的。许多学生一天之内数访图书馆:收发邮件、下载文档、利用网络,有的甚至从事纯粹的娱乐活动。在电脑实验室时,他们利用电子方法预留图书、查询馆际互借请求的状态、阅读报刊杂志,或是与朋友网上交谈。
为完成作业寻找信息
学生常常以为他们擅长查找信息,但实际上他们对许多基本的信息资源和检索方法并不了解。这种现象的存在是将参考咨询处改建为“信息苑”的关键之所在。信息苑将传统的参考咨询服务与为更好地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提供支持服务融为一体,为学生和教师提供一站式服务。当代图书馆强调图书馆工作者与学生和教师之间紧密的联络关系,指导学生更有效地使用参考咨询和技术支持服务,也更有效地帮助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并在其间逐渐学会和提高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信息的能力。
信息的制作:操作电脑、完成书面作业、制作讲演稿
当完成作业和讲演内容时,学生要将搜集到的来源不同、类型不同的信息加以组织和整理,这时他们需要电脑和足够的工作空间,以便于从事小组活动、放置和使用学习材料。
教室里的教与学
图书馆是图书馆工作者与读者开展交流的场所。除了这一点外,图书馆还成为开展正式教学工作的场所。教师喜欢在图书馆的教室里上课,原因是手边有丰富的学习资源,在满是书籍的地方教书也特别有味道。在图书馆里上课,学生感到方便:上完课可以在图书馆呆下来,或是上课前先到图书馆把该交的作业完成。在晚间,图书馆里的教室是从事小组活动的好地方。电化教室里的桌椅可以灵活摆放,为开展不同形式的学术活动提供方便。
浏览
偶然发现或意外之喜是人们身处教育环境中常常碰到的事。到图书馆来的人在浏览书架或检阅电子资源时,经常因在不经意间接触到的信息而产生对解决某一问题的新观点、新思路,或是在论证某一问题时,这一偶然发现为论证提供了更为严谨的逻辑。我们不知道有多少人每天因为在图书馆浏览时获得了类似的回报。
约会和社交
图书馆将学习置于一个社会性环境,这是许多学生在图书馆度过了难以计数的时间的重要原因之一。学生们认为,在图书馆有与人交流的机会,这种机会并非转移了他们对学习的专注,而是使他们长时间在图书馆内的学习增加了一些情趣,活跃了一
下氛围。图书馆是校园里最繁忙、最受欢迎的场所。作为与学术和文化相关的人人平等的公共场所,图书馆拥有强大的吸引力,精心设计和管理的图书馆实际上是校园里的学术活动中心。
参与文化和公民活动
在历史上,图书馆一直在它所服务的社区的知识和文化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在今天,许多高校图书馆组织社区活动,如诗歌朗诵、作者见面会、辩论、论坛、讲演等。当图书馆以一种欢迎和活跃的态度帮助它所服务的社区开展这种智慧生活时,居民对图书馆的看法便开始发生改变:图书馆成为一所真正的文化中心,是社区建设者,图书馆的工作人员和开展的活动因此而与社区发生了多种多样的联系。
参观游览
无论对旅游的人,还是对学生和教职工的朋友和家人,当地高校的校园是块磁铁,常吸引他们来访问参观。图书馆每天的开放时间长,其处所又居校园的显著位置,所以成为必定要看的校园里的少数几个场所之一。图书馆被看作是学校价值观的反映,它体现的是学校的骄傲,它的外形和所产生的氛围在形成来访者对学校的印象方面发挥着作用。
观赏展出
学生喜欢有一个地方将自己的艺术作品向公众展出。在图书馆显著的位置展出作品,经常举办一些有关活动的开幕仪式,从而使社区内更多的人欣赏学生的作品。对学生来说,这不仅仅是一种形式,更多的是一种鼓励,激发他们将自己的潜能向更高的目标发展。
欣赏艺术、设计和自然
当今图书馆设计的一个突出趋向是那些能够给人以热情、有格调、有历史感、有本土情的精心装饰。这些装饰包括壁炉、用本地的材料铺的地面和台面、楼梯、墙壁、天花板等建筑体内的不同区域,物品包括灯饰、地球仪、名人名言、半身塑像等。植物和自然光的使用、对室外自然景观的采集、天然物件或历史物件的展示等,这一切均赋予图书馆以生命力和与自然界息息相关的情感。
5规划和设计的基本原则
“我们花很多时间去改变人。我们应该做的是改变环境,人们会因之而自己改变。”要改变环境(这里指图书馆),我们需遵守以下基本原则。
灵活性
物理意义上的灵活性是指一处空间对个体使用者所从事的活动的适应能力。可移动的家具和墙体,或可重新组合的空间结构(包括房间和走廊),这些都表现出这种物理意义上的灵活性。从抽象角度出发,灵活性指的是一处建筑空间适应不可预见的变化的能力,例如人员结构的变化、社区需求的变化、工作性质和任务的变化等。技术的快速发展也要求图书馆空间设计要有灵活性,这种灵活性在学习活动发生之处尤显重要。
建筑教育学
“建筑教育学”的概念认为,物理空间的设计将影响使用这些空间的人的行为,即某种设计鼓励的是某些活动,与此同时它又限制某些活动。在设计物理空间过程中,高校规划者们不可避免地要把他们对当代教育哲学思想的认识表现出来,即对如何使用一处空间制定了方向。
以人为本的设计
以人为本的设计指导思想得以确立的基础是:学习以多种方式发生,支持学习的设计也同样有多种可能性。然而,尽管有多种可能性,人们追求的结果只有—个:丰富学习和教学。作为一种结果,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是以人类的普遍需求和学习原理为前提的。
以服务为中心
学习涉及研究、撰写、思考、批判和表述。学习者有压力,也受时间制约。从使用者的角度设计空间与服务项目的图书馆是在确立一种服务思想,其具体表现是一种全方位的支持服务结构。支持这种服务结构的所有手段或工具(包括人员)随时随地发挥其效能,这可以使学生更容易走向成功的彼岸。
可持续性
遵循可持续性原则设计的图书馆,其寿命耐久,对不断变化的功能需求能够做出灵活的反应,能够创造出既安全又能启迪心智的环境。相关的因素包括新鲜空气、光、窗外景观、湿度,以及人们对环境的控制度等。作为一种建筑物,图书馆要达到这些要求,其本身不应该有何局限。
技术的融合力
将技术融入用于学习和教学的空间里,这应该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而不是一个革命性的过程。在规划之初就考虑技术的各种要求可以确保投入产生最大的回报。
6结束语
图书馆的建设离不开图书馆专业工作者的积极参与。传统上,图书馆专业工作者从图书馆管理的角度为图书馆的规划和设计提出意见,并通过设计师将这些意见落实到规划和设计蓝图之中。在建设当代高校图书馆的过程中,我们不仅要继承这个传统,更为重要的是我们必须了解、认识和适应新的发展和变化:在考虑飞速发展的信息技术对图书馆建设的要求的同时,更要重视学习者的学习特点和方式对图书馆提出的要求。只有充分考虑各种要求,并将之落实到图书馆的规划和设计之中,图书馆的建设才能符合时代的发展。